
宽松机制有助于改革与创新(2)
为什么我们国家在机制创新和个人发展上没有很好的动作?这不是简单的问题。可能涉及到历史和中国文化的问题,汉民族自古讲究中庸,很多文化都体现出这点,比如“出头的椽子先烂”,“少说为佳”、“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还有“人怕出名猪怕壮”,这些文化把人压抑了、扭曲了。有些恶劣的机制,对于已经成才的人是一种压抑,对没有成才的人可能是一种砍削。
比如在中国改革的前沿,深圳为什么突然活跃起来了?它是一种全新的机制,摆脱了原来的束缚,这是一种人的能量的释放。很多老人去了深圳看到这些景象以后,有些人掉泪了,说这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让邓小平回答这个问题,就是“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场,他讲的很清楚。实际上这还是一个人的原动力的释放,人的能量的释放。你需要让人的思想不断地飞翔,给他一片天地,给他一个新机制。
中国多年来为什么很少有人研究出新技术?中国有一种土壤,如果你不在这个土壤中行走,你可能会失去生存的地位和条件,所以你只能去适应。还有法律的原因,比如我发明一个技术,几天就被人偷走了,也没有人保护我的权益,这属于知识产权的问题。特别是中国的企业,如果产权不清楚,就没有真正的治理结构,如果没有真正的治理结构就没有真正的动力机制,没有真正的动力机制就没有一个好企业,就是这种逻辑关系。只有产权清晰,治理结构才能清晰,治理结构清晰了才能有真正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有了这些东西才能有无限的创造力。
联想为什么那么厉害?35%的分红权拿走了。然后激励机制改革后又转换成股权了,现在他们又有了一个更新的动作——29%的股份给了泛海。联想现在等于是一个标准的“混合所有制”。柳传志做得很好,他开始也不敢大动作,开始时只是获得了一个分红权,分红权给了他们之后他们不敢分钱,最后这笔钱很宝贵,变成了股权的资本。但这只是大概率事件中一个极小概率事件。联想成功的最核心原因是出现了一套宽松的机制,制度是最闪光的一点,凡勃伦的制度经济学说“制度决定人的扭曲和变形”。
我原来想提一个建议,后来不敢提——十多年前有2000多万工人下岗,国家地方要给每个人4万块钱作为补偿,一共8000多亿。我设想,能不能不给他们钱,而是把这8000亿投到中国电信、中国烟草或者中国石油这样的企业中,每人占有四五千股。每人每年可分一两千块钱,让他再自谋第二职业。张维迎在亚布力年会的时候说,应该将两万亿美元的国家外汇储备,拿出一半分发给民众。实际上他想试图解决机制的形象化和具体化问题。
我们需要改革的声音
现在中国企业下一步发展大概有这么几个大问题:一是改革还要进行,不改革,不进行机制上的塑造,在一个水平上可以走,再往上肯定就走不动了,碰到天花板了。第二个,要创新,抢占世界经济的制高点,IT这一块已经过去了,中国也赶上了一部分,但是基本上是由美国主导。这次的绿色经济,我估计会是由欧洲和美国主导,谁的起点跟他们一样谁就发财了,就会在经济利益格局变化中更强大。第三,还要在中国企业提倡产业报国、民族自立这些观念,要提倡使命感。第四个方面,应该提倡更多企业做一些公益,改变企业家心灵中的问题,体现更高的精神价值。另外,要向西方大企业学习。学习他们的管理技术、战略愿景、方法制度、机制塑造、市场的营销技术、品牌渠道。
关于改革的内容很多,将来肯定还要有一个产权清晰、治理结构清晰的问题,这是现代化的机制塑造问题。另外,中国企业还是要走国际化。国际化并非合资就算国际化,要有国际化的资本、国际化的人才、国际化的机制、国际化的市场和国际化的营销渠道,这是一体化的。比如芬兰,它是一个森林国,也是造纸大国,但是它自己的森林并不动,它们90%的造纸厂是在国际上占领。
所以,这次金融危机是最大的投资机会,在矿产、石油、天然气、水源、林业、品牌、渠道各个方面,最好的抢占资源的机会我们没有及时抓住。首先是由于主要精力放在了四万亿的投资拉动上了。第二,政府更多的关注在民生上。最关键是我们没有做好真正的准备,没有将这个机会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我们还是要上升到国家战略,组织一些“国家队”或者很好的民营企业,有目的、有战略性的去占领资源,因为我们将来还会面临人多、地少、资源少的局面。当年日本有个拓殖银行,在美国经济不行的时候,日本有一段时间很活跃,在上世纪80年代,鼓励大量企业进军世界市场,就是进行海外扩张,那个时候日本几乎用十年时间就把美国市场占领了。
其实,现在中国的企业家还是应该有一种共同的声音,要有改革的愿景,要有这种改革的声音、开放的声音、市场化的声音。因为如果不改革,改革动力没了,发展就要停顿了。如果你的GDP发展很快,光看到好的一面,但是改革动力没了,那你可能在这个阶段要停滞不前了。改革要改什么?这是更具体的问题,比如是否要产权制度改革?是否要建立真正的治理结构?一个企业,不论是国有的还是民营的,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动力机制,又如何与世界接轨?这都是大问题。否则,我们会总觉得自己过得很好,认为国有企业利润很大,实际上这些数字掩盖了很多东西。我们还是需要一个改革的声音。
(作者系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本专题由本报与中国企业家论坛联合推出)
1 | 2 |

- · 首创置业刘晓光称未来半年房价会趋稳 | 2009-10-20
- · 叶檀:煤老板现象如同一场瘟疫 | 2009-09-22
- · 盖茨的资本主义精神 | 2008-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