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歇尔的角色
多年以来你向着这个终点奔跑,也许自你成年以来,这一直是你的目标,而突然之间你跑到了。但你发现,你将来到一个受特工重重保卫的小天地,在那里做美国总统,的确是个很寂寞的工作。
这正是奥巴马上周日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六十分节目”中倾吐的心声。主持人克罗夫特(SteveKroft)问他,有没有从几位前总统那里得到什么好建议,奥巴马却给出了酸楚的回答。
“你知道,他们都非常亲切谦和”,奥巴马说。“但我想他们都认为,干这活是有点孤独的。会有人为你出谋划策,但最终还是要你来做决定。我想现在我都感觉到这一点了。”
在发觉自己将要做美国总统时,奥巴马的感觉如何呢?“哦,我当时觉得这事恐怕还没定,”奥巴马答道。这时他妻子米歇尔也想解释几句,奥巴马同意了,并一脸迷惑地问她,“你那时感觉怎么样?”
这个毕生为出场做准备的人,现在必须上场了。正如《纽约时报》记者布鲁克斯(DavidBrooks)写的,奥巴马一直是个行色匆匆的旅人,历经不同的城市和机构,在哪里都没有深深地营造根基。他总是在向另一个地方前进,他走过的这段发现之旅、自我实现之旅,在美国政治史上也许无人能匹敌。而现在,他走到了宾夕法尼亚大街1600号的台阶前。
奥巴马现在是在一个不同的舞台上表演,这个舞台下面的观众更为挑剔。经过了一场完美无缺的竞选之后,他领导的过渡团队已开始犯下一些错误。选择伊曼纽尔担任白宫办公厅主任是明智的,但这件事情办得很拙劣;有人告诉新闻记者,在伊曼纽尔尚未表示愿意出任此职时,奥巴马便向他发出邀请,如此一来,假如当时伊曼纽尔拒绝了,两人都势必陷入尴尬境地。
而且在本周,希拉里出任国务卿的可能引起了公众的沉思。这也许是又一个自伤行为。希拉里极有才干,但可能不适合这个位子,因为任命希拉里会破坏奥巴马自身的革新色彩。奥巴马在对外政策上扮演着一个变革的角色,这也许还是他最能大展身手的领域。为什么要把这个工作转包给希拉里和她的那群随从呢?
但是,在公众的猜测之后,要是希拉里没得到这个职位,奥巴马将显得是在待慢希拉里及其支持者。我们再次看到,一个曾经做事缜密的团队犯下了小小的错误。
还有就是那个身影越来越渺茫的当选副总统拜登。这些天他在哪里?他是不是被人藏在了一个小盒子里?要是想到希拉里会成为主管对外政策的铁娘子,他肯定不会乐意——想当年奥巴马挑选拜登做搭档,不正是因为他精通对外事务吗?
奥巴马已经接受了一个想法,那就是要选择一群强硬的、也许会积怨深重的阁僚,就像是历史学家古德文(DorisKearnsGoodwin)描述的林肯政府——“争斗者的团队”。罗斯福也做过类似的事,他挑选了一群争强好胜的人组成内阁,等他们在各项政策问题上一番大战,分出胜负之后,再来根据结果做决定。有林肯和罗斯福的光环罩着,这一做法听上去挺不错。但千万不要深信不疑地以为,内斗频繁真能带来良好的治理。在采取这样的做法之前,奥巴马应当回顾一下折磨卡特政府的激烈内斗,以及布什政府中的类似情形。
现在,当这位永不停步的旅人已经抵达之时,谁来戳破“寂寞的总统”这个肥皂泡呢?一位总统会作茧自缚,使自己被一大群顾问和依草附木的人包围起来,陷入孤陋寡闻的境地,从而极易对形势犯下严重的误判。想想尼克松、约翰逊和布什的例子吧。
但看完这次的“六十分节目”,我们可能会对此感到放心。帮助奥巴马脚踏实地的人将是他妻子米歇尔。奥巴马告诉克罗夫特,在选举日当晚米歇尔曾问他,第二天会不会送孩子去学校。这时,米歇尔插进来说:“我可没那么说”。当奥巴马宣称他喜欢洗盘子时,米歇尔打断话头问道:“你么?你从什么时候开始乐意洗盘子了?”
这场面很不错。你得相信,假如一个男人能微笑面对妻子亲切、和善的提醒,这家伙一定很懂事。在这个过渡时期,在这位旅行者即将抵达目的地时,这会让人感到安心。
(本文由《华盛顿邮报》提供中文版权。王妙玲/译)
大卫·伊格内休斯
美国《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曾任《国际先驱论坛报》主编

- · 【传媒视角:互联网已死】 | 2009-08-13
- · 商务部:中国对美国轮胎出口未造成实质伤害 | 2009-08-12
- · 被丈夫抢风头 希拉里发飙 | 2009-08-12
- · 巴基斯坦警方称将缉捕前总统穆沙拉夫 | 2009-08-12
- · 【见解:美国要严肃对待环境问题】 | 2009-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