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电影与主流价值(2)

订阅
09:30
2010-02-03
崔卫平

《阿凡达》价值观

问:《阿凡达》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观?

答:1.不能入侵别人的家园。

2.不能以“开发”的名义,入侵别人的家园。

3.不能以“开发”的名义,运用武力入侵别人的家园。

4.不能以“开发”的名义,武力入侵别人的家园时,将对方当作了敌对势力。

5.不能以“开发”的名义,武力入侵别人的家园,同时破坏大自然,破坏生态平衡。

6.为保卫自身家园和保卫自然所进行的斗争,是美丽的。

7.自由是美丽的,飞翔是美丽的;大面积飞翔,更是美丽的。

8.“沟通”是美好的。

9.自然是有灵性的。

10.人在陌生世界面前,要谦卑,要学习。

11.爱情是温柔的,并非依赖勾心斗角。

……

问:中国导演为什么拍不出这样的影片?(这是最常见到的一个问题)

答:起先的一个原因是,他们光研究人性,不研究价值。后来,事情越来越成了上海学者朱学勤先生所说的,原因的原因的原因,就不是原因了。

有关观众

问:这部影片引发了许多联想。有人说,它是影射美军入侵伊拉克,也有人说,中国才是世界上仅存的纳维族。更有人惊讶,詹姆斯·卡梅隆怎么会知道中国强拆的事?

答:哦。那是他们撞大运了。

问:这种好事怎么叫他们遇上的?

答:这就是商业片啊。如果它想争取最大限度的观众,那么它就要对最大多数观众有所调查,有所了解,看看他们的疼痛在什么地方,然后想办法来满足他们的需求,满足他们的梦想。在全球化的今天,一部有野心的影片,想要满足世界各地的观众,这难道奇怪吗?

问:满足观众想象与追求价值观有关系吗?

答: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制作优质电影,除了需要(前面谈到的)对于电影的基本理解,还需要对观众有基本理解和估计。如何看待观众,对于电影来说,完全是一个专业之内的问题。想象观众是一批鸡零狗碎之徒,一群欲望化为灰烬的衰人,那是一个电影的拍法;而想象观众不管如何,说到底他们是要做人的,是能感到自己有尊严的,能够感到自己身上的正义感、同情感,那又是一种电影的拍法。

问:就中国电影情况而言,对于观众最大的误解是什么?

答:觉得观众因为不会拍电影,他们就什么也不会;相反,觉得自己会拍电影,就高于所有人。这个很难站得住脚。现在观众看到好电影的机会,甚至比电影制作者还要多。因为导演和其他剧组制作人员在零下几十度的外景地拍片时,观众则蜷曲在家里的沙发上,拉上厚厚的窗帘,在家庭影院里欣赏这个世界上曾经有过的最好影片。这个很难做到吗?

还有——最重要的,观众是自己生活的主人,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是自己的事业和家庭的主人,也是这个国家与社会未来的主人。他们除了不会拍电影,其余什么都会。他们全体加起来,创造了这个真实的世界,而电影工作者,充其量只是提供了一个幻影的世界。谁更有主体性,谁更有力量,一望即知。怎么能一味沉溺在娱乐新闻里面,以娱乐及娱乐中心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和这个世界?

主流电影与主旋律电影

问:《阿凡达》的观众是谁?

答:临时发明一个词,“后发展时代的人们”。这不仅仅指的是“后发展国家”中的人民,而是指所有那些经历了掠夺式的发展、经历了掠夺式的发展所带来触目惊心破坏的人们。从歌德的《浮士德》里就开始有拆迁悲剧开始算,那么“发展”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发展带来物质生活上的便利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因为人类的贪婪,给这个地球带来的破坏,是尽人皆知的。尤其是拿着长枪短矛的发展者,来到赤手空拳的人民面前和他们的家园里,建立一种强权的秩序,越来越被人谴责。十九世纪的殖民行为在今天已经是臭名昭著,这部影片则架构在这样深远的背景之上,架构在这样的共识或者主流价值之上:携带武器闯入别人家园,是可耻的,野蛮的。

问:这个看法怎么会跑到电影导演的耳朵里,成为一部商业片的主题?

答:这就是商业片的属性嘛。它需要摸清最大多数人潜在的梦想和希冀,贴着主流价值的脊背行走,才能抓住更多观众的心,赢得他们。实际上作为文化产品,电影也有可能在帮助形成主流价值,在释放人们的梦想时,释放一个社会的主流立场。

问:我们不是也有很多主流电影吗?尤其是2009年,像《建国大业》、《风声》?

答:对不起,我要澄清你的用词,你所说的大概是“主旋律电影”。

问:有什么不一样?

答:无疑,主旋律电影也是志在弘扬某些价值。是价值,而不是诲淫诲盗。但问题在于,主旋律电影中的价值,往往是事先预备好了的,是起导向作用的,它来自某些权威机构,而不是在与观众的互动之中产生的,也不是在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之中产生的。

所谓互动,就像恩格斯说过的“平行四边形”的合力,是一个社会不同力量之间,不同人们的利益、兴趣、信仰、思想,在平等的、非强制的条件下,进行对话和协商的结果,就像《阿凡达》里面所说的“沟通”。现代社会正是一个五花八门、志趣各异的社会,不同人们之间的对话协商非常重要。一般来说,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不管怎么说,是在非暴力的情况之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尽管其中有许多虚幻的色彩,有许多不能落实的成分,但是它诞生在非暴力、非强制的基础之上,是社会成员之间的某种合作。这是主流价值产生的土壤和可能性。

除了非暴力之外,称之为“主流价值”的,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它的开放性、流动性、包容性,可以不断地将新的内容带进来。《阿凡达》还是一个传统的故事片类型,其中有好人与坏人、邪恶与善良的基本区分。但是不同时期,好人与坏人概念的侧重点不同。在“后发展”时代,那种依仗暴力和强权摧毁别人家园的人,则成了触目的坏人坏事。而这在发展的前期,人们往往不能充分认识,受害者往往以最大善意去对待加害者,指望他们总有一天有所收敛,但最终发现不是这样,于是人们才慢慢形成了警惕和一致的谴责。这是一个在“发展年代”,在实地渐渐浮现出来的立场眼光。

所谓主旋律影片,许多是“主题先行”的影片,其中的思想观念是早先就决定了,因而比较起来,它很可能是比较停滞和不够敞开,比较封闭的。这样的影片,可能在所谓人物个性方面多下功夫,比如《张思德》;也许运用娱乐性更强的演员阵营来吸引观众,但是其观念相对来说比较固步自封,它不需要结合观众的新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也不能够将观众新的期待放进去。

问:马克思批评过资本主义主流价值是虚幻的。

答:某种虚幻性也许正好用来制作电影。马克思所说的虚幻性,包括体现在运用这种意识形态的人,也是浑然不觉、不自知的,他将别人的生活愿望当作了自己的愿望。但是,戳穿这个骗局,不等于取消任何个人愿望,用一套强制性意识形态来替代它。我电影学院的同事郝建教授在辨析类型电影时,坚持“主流意识形态”与“主导意识形态”的区分,主流意识形态由合力形成,主导意识形态则是由人为制导的,要导向去某个地方,不去不行。

这个表述可以商榷。实际上主流意识形态也是有导向性的,不过在它看来导向性越隐蔽越好,它需要接受这种价值的人们心悦诚服地同意和认可,而不仅仅是服从和听话。

问:如何看待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呢?

答:转型的中国一切都在形成当中,经过每个人同意的主流价值更是处于形成当中,最终出现的也应当如同“平行四边形的合力”。主旋律价值会是形成这种合流的一种力量,但不应该只有这一种力量。包括传统文化的力量,也将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唯一和决定性的。实事求是地说,就中国导演来说,主流价值不清晰,同时缺少价值协商的环境,缺少现成的、拿来就用的主流价值,这增添了他们工作的难度。但是他们本人也是可以参与到这个合流或创造的行列中来的,为我们社会主流价值的形成和提取发挥自己的作用。如果是那样,也许会真正赢得更多期待中的观众。《阿凡达》也可以看成当今世界主流价值形成的参与力量之一。

商业片与艺术片

问:《阿凡达》这个商业片,为什么带来如同艺术片的享受?

答:呵呵。让它变成一部艺术片的捷径是,将影片的结尾改过来。不是像现在这样好人战胜,而是好人失败,家园被占,坏人占了上风。这个结局与现实更为接近,是打破既有期待的。

问:艺术片就是让电影里的人物吃苦头,观众也跟着吃苦头,是不是?

答:这么说吧,商业片是秘密复制人们的愿望,甚至给予提升,小心翼翼不去挑战它们。而艺术片所释放的,则是在与人们的愿望之间,形成一种张力、一种紧张关系,发出某个刺激、产生某个激发,在这一点上,它与商业片有着不同的努力方向。当然还包括形式上的探索,颠覆已有的视觉经验。

事到如今,你看《阿凡达》,在视觉经验方面,也是开拓性的。

问:中国的商业片导演与艺术片导演往往是重合的,不是吗?

答:问题正在这里。大多数拍商业片的导演,此前都是拍艺术片出身,当他们开始弄出一部商业片时,则花很大力气去冒犯观众,得罪观众,习惯使然,这又是另外一说了。而当他们想到观众,又想到的不知什么人,鸡零狗碎一般。

无论如何,《阿凡达》是不是有些孩子气?但是放在它自己的定位当中,放在这种类型里面,这种天真的孩子气,多么温柔,多么让人喜欢。

问:对于中国的艺术片,你想说什么?

答:一路走好。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刚才你介绍自己是干什么的?为什么做这个采访?

问:是做内参的。(其中之一)

答:哦,那我一定要写出来,让大家一起参与讨论。

 1  |  2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