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生(下)(1)
雷颐
2011-03-25 15:03
订阅
 1  |  2 
城南旧事

雷颐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leiyi5684@vip.sina.com

  

随着“文革”的深入,李文化也必须回北影厂参加运动。为稳妥起见,他在一个夜晚悄悄来到老友、著名摄影师钱江家打听消息。到现在,李文化还记得:“他一边招呼我进屋,一边用疑惑的眼神瞄着我。那段混乱的日子,每个人都本能地对身边的一切风吹草动,哪怕至亲好友都充满警觉。”(第156页)对此,他有切身感受。他岳母本是贫农的女儿,嫁给了一个地主,但丈夫后来又将她抛弃另娶,去了台湾。这些,李文化的妻子在与一位邻居闲聊时曾感叹过母亲的不幸,没想到却被告发,引来红卫兵抄家。“至亲好友都充满警觉”确是那个年代人与人关系的本质写照,完全不是现在某些人所说的“纯真温暖”。互相揭发、批判,成为常态。因此,“文革”结束后,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 “他人就是你的地狱”这句名言才能引起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那样强烈的共鸣。

北影厂的“革命群众”成立了3个“革命造反”组织,三派都知道江青对他的器重,都拉他参加,在钱江的影响下,他参加了“毛泽东主义公社”派。三派彼此武斗逐步升级,都各找靠山,有一派通过关系拉上了当时的 “中央文革”小组副组长,威风大长。李文化所在这派于是要他去找江青,但他很清楚自己就是个“摄影师”,并未妄自尊大,婉拒此要求。

北影与新影是重要的文化单位,负有宣传重任,所以在最混乱的时刻,“毛主席的警卫部队8341军宣队派驻北影厂”,“‘文革’期间,8341就如同毛主席派去的‘钦差大臣’,非常有威慑力。”实行事实上的军管后,各派组织停止活动。军宣队负责人狄福才是8341部队副政委,据说是毛泽东亲点:“就派这个有福有才的去!”军宣队进驻北影厂不久,狄福才有天神秘地对他说,要他准备摄影器材,“多拿些胶片,下午随我去拍电影。”李问他去哪儿?拍什么?狄回答说:“这你不要问,到时候我会告诉你的。”李文化又高兴又迷惑,高兴的是又可以拍片子了,不解的是不知道拍什么还不许问。

当天下午,摄影机、胶片等装上车后,狄福才来到车旁,对李文化小声交代:“告诉你啊,今天的任务是到中南海拍斗刘少奇、王光美。这可是重要任务,不能漏掉材料。”李文化深知此事责任重大,建议说这是新闻纪录片厂的任务,应该派新闻纪录片的摄影师去拍,他们有经验,自己多年不拍新闻片,怕拍不好,漏材料。当时新闻纪录片厂也是8341部队“支左”,也由狄福才领导。狄福才对他说:“新闻纪录片厂已经派了两个组去了,一组拍斗邓小平,一组拍斗陶铸。别啰唆了,上车吧!”(第159-160页)

他回忆“斗争会”的过程无需在此详述,但却说明,这一切都是在最高层的组织、控制、部署下进行的。

拍完对国家主席的“批斗会”不久后的一天,狄福才又神神秘秘要他下班后别走,有任务安排。莫非又要拍片子?他仍感疑惑,但未敢再问。

下班后,狄福才带他来到中央文革驻地、也是江青常住处钓鱼台,身穿草绿色军装的江青再次接见他。原来,江青要把“样板戏”拍成电影,再次点名要李文化参加此事。

京剧《智取威虎山》,他只参加了部分摄影工作,但把舞剧 《红色娘子军》搬上银幕,他却起了重要作用,担任摄影组组长、导演、摄影师。《红色娘子军》拍完,得到江青首肯,在全国上映,江青又点名他担任京剧《海港》的摄影师兼摄制组组长。《海港》是八个“样板戏”中唯一工人题材的作品,江青、张春桥更加关注,一号人物方海珍的扮演者李丽芳也是江青亲自点将的,并且得到毛泽东的夸奖。有了拍《红色娘子军》的成功经验,他对拍好《海港》更有信心。拍完后在北影厂看片时,声光色都很标准,画面明亮,色彩鲜艳,各方都很满意,热烈鼓掌。但是,样片送江青后,却迟迟没有回音。过了好久,狄福才突然对他说:“《海港》江青审查没有通过,狠狠批了你,说把李丽芳的脸拍长了,像个鬼,影调又黑又暗,灰蒙蒙的,拍得一塌糊涂。江青决定重拍。”原来,江青当时在广州,临时在珠影厂放映室审看,那个放映室“文革”中多年未用,银幕上蒙了厚厚一层灰尘未来得及擦掉。效果确实不好,江青一边看,一边大发脾气。

李文化反复要狄福才向江青解释,但狄则一再强调,江青的性格特点是恼怒时根本无人敢说话,更无人敢解释,而恼怒时做的决定事后也很难改变。最后,江青还是指示重新找人重拍《海港》,而他们拍的那一版一直未能公映。“从那时起,江青再也不理我了,也不再交给我任务,接见时也没有我了。总而言之,我不再属于她直接管了。”他承认:“我心里有些失落,太突兀了,太冤枉了。”

 1  |  2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