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听老外侃西方媒体的新闻审查(2)
汤向阳
18:03
2010-06-22
订阅
 1  |  2 

”当时张茵坐在一个沙发里,扶手的材料看起来是丝绸。我有点奇怪,很怕自己看走眼,就把在香港出差的女朋友叫来,要她用相机把那个沙发拍下来。但是没有用,相片品质不够有说服力。于是我只好打电话给那家酒店,找他们的工程部门经理。当然,”欧逸文对着满屋子不可置信的表情,笑笑:“接电话的人觉得我肯定是疯了。你们肯定也这样想。” 

“但是他还是帮我转了电话。然后我得到确认:那确实就是丝绸做的。” 

除了工作内容十分严谨,事实审查员的工作强度也很大。 

“他们通常半夜给在中国的我打电话,然后白天给华盛顿的人打电话,还要给中东打电话。” 

另外,他们还得学会在记者面前坚持自己的主张。 

”面对我这样的记者,坚持己见很容易;但是面对一些资深记者时,有时候就会很难。”欧逸文时时不忘拿自己调侃。 

但是,如果有采访对象不愿意接受审查或者在审查中否认自己说过的话,该怎么办?

“张茵很不愿意接受采访,更别提审查。所以,我写完文章后,《纽约客》给张茵发了一个跟文章几乎一样长的邮件,后面附有事实审查员要问的问题,请张茵回答。”

对于在事实审查环节否认自己曾经说过的话的消息来源(当然,这种情况非常少),《纽约客》会酌情处理:确实第一次采访有误,就改正;采访无误,就拿出采访录音等证据佐证;事实不清楚,就在稿件中说明第一次采访时,他(她)怎么说,之后又改称如何如何,“让读者自己去判断。” 

《纽约客》的文章一般都很长,大概每篇6000到8000字之间。事实审查员需要花费大概一个星期时间才能审查完一篇文章。 

“当我在中东工作的时候,纽约客雇了一名兼职的阿拉伯语审查员;我来中国后,他们先是雇佣了一名说广东话的兼职审查员,后来请了一名美籍华裔担任全职的事实审查员。” 

这些都意味着报社或者杂志社需要为此付出高昂的成本。所以,不是每一家媒体都会这样做。目前只有《国家地理》、《哈波斯》,《大西洋月刊》和《纽约客》有独立的事实审查部门,《纽约时报杂志》也有一个类似的系统。 

欧逸文说这套严苛的审查系统的确让人害怕,但是还是很喜欢它。 

“它能保护你。让你睡个好觉。当然,(交稿后)踏实入睡是不可能的,但是(有这套系统),会好很多。“ 

钱钢先生在他那篇《我接受了纽约客的核查》中也说道,事实审查员是个很有前途的职业,据说担任过此职务的人被媒体聘为总编辑的几率很高。而我好奇的是: 这么辛苦、这么高尚的职业,它到底能拿多少薪水呢? 

 1  |  2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