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08-04-11
订阅

今日财经媒体要闻

《中国证券报》

强化“查审分离”模式

证监会公布行政处罚委员会组成办法

行政处罚委员会将制定证券期货违法违规认定规则

中国证监会昨日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行政处罚委员会组成办法》。《办法》对行政处罚委员会的职责进行了修订,增加了“制定证券期货违法违规认定规则”的职责、“必要时对相关部门提出建议函”的职责。

《办法》规定的行政处罚委员会的其他职责包括:草拟与行政处罚案件审理、听证有关的规定、细则;审理稽查部门移交的案件;依照法定程序主持听证;拟订行政处罚和市场禁入意见;监督、检查、指导证监会系统的行政处罚工作。该办法已于2008年2月29日起施行。

《办法》规定,行政处罚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及委员若干人。委员由中国证监会的工作人员和证券、期货交易所等其他机构的专家组成,由中国证监会聘任

不可忽视权证的价值状态

相信权证投资者对于价外、价内等名词都不会陌生,这些都是衡量权证内在值的指标。对认购权证而言,正股价格低于行权价,则为价外状态,正股价格高于行权价,则为价内状态,而正股价格正好等于行权价时为价平状态,认沽权证则相反。此外,权证实践中还有贴价权证一说,顾名思义,就是指正股价在行权价附近的状态。交易中,权证的价值状态并没有溢价率、实际杠杆等指标受到投资者的重视,不少投资者认为,如果不打算持有权证至行权期,考虑价外、价内等指标没什么意义。其实不然,权证的价值状态对权证的获利能力和风险水平都会产生一定影响。

央行:加快金融市场产品创新

发展利率互换,开发备兑权证、股指期货

央行昨日发布《2007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称,在未来一段时间里,要加快金融市场产品创新,丰富我国金融市场的产品体系。其中,在股票市场上,要推出创业板,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渠道;进一步壮大商品期货市场,研究开发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期货新品种;发展利率互换等债券衍生产品,开发备兑权证、股指期货等股票衍生产品,研究推出以银行贷款和企业(公司)债为基础的信用衍生产品;择机推出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产品。

在货币市场上,继续推动货币市场工具创新,为金融机构开办大额可转让存单业务等创造条件。在债券市场上,逐步引入更多的浮动利率产品和结构性产品,积极推动风险与收益匹配的债券品种创新。在外汇市场上,在现有外汇远期和外汇掉期产品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外汇期货和期权等外汇衍生产品。

报告称,全球经济保持增长的基本趋势不会有大的改变,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总体有利,但也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次贷危机可能会对我国金融市场的运行产生一定影响,但对我国金融市场加速发展过程中的风险防范也是一个很好的警示。

《上海证券报》

3月上海:1410亿资金流出证券账户

存款回流现象加剧,并出现定存化

持续了一年多的存款活期化和储蓄分流,在跌跌不休的A股面前来了个180度大逆转。

央行上海总部4月10日公布的上海市一季度货币信贷数据显示 ,企业与居民不约而同的增强了存款意识,股市资金大规模回流储蓄,并且多以定期存款形式出现。

一季度,上海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各项存款1970.3亿元,同比多增1448.7亿元。企业存款和储蓄存款分别增加837亿元和591.4亿元,同比分别多增665.2亿元和412.9亿元。其中,企业定期存款和储蓄定期存款分别增加1038.8亿元和574.5亿元,同比分别多增945.5亿元和538亿元。

今年以来,人民币存款的大幅增加,特别是定期存款的飙升,原因之一是受股市震荡和新股发行节奏放缓的影响,为规避风险,提高资金收益,部分资金从证券公司资金账户回流银行。

人民币加速升值能抑制通胀吗?

尽管目前中国还存在着形式上的资本项目管制,但加速升值的人民币无疑成了跨境资本全身而退的买路费。人民币升值速度越快,升值幅度越大,那么中国资产泡沫硬着陆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在今年的股市、楼市已经开始显露端倪。如此,泡沫一破,美国将成为最大受益者,随着资金回流,美元又可以重新得以确立强势,反过来收购中国的廉价核心资产……

完全是为了通胀,价格涨得实在是受不了,人民币汇率作为治理通胀的工具,被推到了第一线。但很可能是“病急乱投医”。

显然,央行去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就已经为它做好了理论铺垫,“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和各国的实践均表明,本币升值有利于抑制国内通货膨胀”,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升值的主动性明显增强,今年一季度人民币对美元劲升4.18%,破七已成必然。

那么,人民币加速升值究竟能否有效抑制通胀?肯定的理由无外乎两条。

中石油中海油与卡塔尔签LNG大单

中国赴海外寻找液化天然气(LNG)气源的努力再有斩获。记者昨日获悉,中国两大石油巨头——中石油集团(下称“中石油”)与中海油总公司(下称“中海油”)昨天双双与卡塔尔液化天然气公司(Qatargas)在北京签署了LNG购买框架协议。这意味着继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印尼等国之后,中国又获得一个重要的LNG稳定供应来源。

据悉,中石油此次与卡塔尔液化天然气公司和壳牌集团签署了长达25年的LNG销售和购买协议。协议中的LNG来源于在建的卡塔尔天然气四期项目。根据协议,卡塔尔天然气四期项目将每年向中石油的LNG终端供应300万吨液化天然气,共计25年。

作为全球LNG的出口大国,卡塔尔LNG气年生产量至2010年将达到7700万吨。资料显示,卡塔尔天然气四期LNG项目是卡塔尔石油公司持股70%、壳牌持股30%的合作项目,目前正在卡塔尔兴建。但关于液化天然气的购买价格等相关细节,中石油并未作进一步透露。
中海油与卡塔尔方面签署的购买框架协议则约定,中海油每年将从卡塔尔液化天然气公司购买200万吨LNG,用于公司的LNG站线项目。

《证券时报》

外汇局将审慎考虑QDII流出规模和频率

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本项目管理司司长邹林日前撰文指出,外汇管理当局提出逐步实施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制度,鼓励资本适度进入国际金融投资领域,在整个流出规模和频率上是有考虑的,不是申请多少就放开多少。

邹林表示,外汇局今年将稳步推进实施QDII制度,更好地满足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和多元化投资的用汇需求。在这个领域,外汇局的态度是在依法保护投资者权益、审慎监管投资风险的前提下,根据我国国际收支状况,采取适度鼓励的政策。

文章称,外汇局关注QDII所投资产品的资产和市场分布,在当前次贷危机形势尚不明朗、国际市场波动较大的形势下,外汇局在审批QDII额度时,可能会依据审慎监管的原则,对其到境外投资的风险向获得QDII资质的机构本身、或者所涉及的行业监管部门提出相关建议。

莫用“破八”眼光看“破七”

昨天,央行发布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6.992,人民币汇率正式“破七”,进入了“六”时代。自2005年7月21日央行宣布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已经比汇改前累计上升了15.5%。

在人民币汇率“破七”这个令人关注的时刻,各种媒体上有关人民币汇率的分析与评论逐渐多了起来。其中,相当一部分观点与人民币汇率“破八”时的主流观点近乎雷同。过去的观点果真能够“顶一万年”的话,直接来一个“拿来主义”倒也省事,然而,现实的情况并没有给我们留下这种偷懒的空间。人民币汇率“破八”和“破七”内在环境与外在环境已发生了本质性变化,其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影响也不相同。

经济崛起的“外溢”作用

应当看到,无论是“破八”还是“破七”,人民币升值都是以中国经济崛起与经济全球化为基础的。离开这个基础,无论是利率平价还是购买力平价,无论是国际收支还是汇率形成机制,都无法从根本上解释人民币升值的根本动力。例如,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很高,加上保值贴补利率,在银行进行人民币存款利率远远高于当时美国的利率水平,但人民币汇率依然不断贬值,从1美元兑换3.72元人民币贬值到1美元兑换8.7元人民币。为什么呢?当时我们处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经济实力有限,外汇储备也不多,即使按照书本要求满足了利率平价的条件,人民币还是贬值。

时过境迁,随着自身经济正在崛起,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从经济总量上看,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中国是当今世界第四大经济实体,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还有一种说法是,如果剔除人民币被低估的因素,中国的经济规模按照实际购买力已经居世界第二的位置了。应当看到,中国的经济崛起过程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建立在从封闭经济体制向开放经济体制转换基础上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经济崛起过程必然会对现有的国际经济关系产生“外溢”作用。人民币的升值,正是这种“外溢”作用的表现。

保监会整顿规范财险市场秩序

太保财险和太平保险将受重点检查

中国保监会近日下发通知,部署2008年整顿和规范财产保险市场秩序工作。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太平保险有限公司是本次专项检查的重点对象;交强险、商业车险和大型商业保险项目将是检查的重点险种。

保监会在通知中明确,本次保监会统一组织的专项检查重点为太保财险和太平保险。保监会产险部负责检查两家公司的总公司,各地保监局负责检查两家公司在当地的分公司及其所辖分支机构。若两家公司2007年末尚未在当地设分支机构或机构开业不足三个月的,可根据市场实际确定其他具体检查对象。

通知还明确了专项检查内容。对总公司的检查,以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合规管理、经营数据真实性、偿付能力和风险状况等内容为检查重点,同时从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查找产生违法违规行为的根源,督促总公司采取有效措施,堵塞漏洞,有效防范分支机构违法违规经营和保险经营风险。对分公司的检查,检查区间以2007年的业务为主,必要时可向前追溯或向后延伸;重点险种为交强险、商业车险和大型商业保险项目。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