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08-04-14
订阅

今日财经媒体要闻

《中国证券报》

周小川: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有限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日前指出,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比原来预期的要小,中国一些金融机构的损失也完全在可消化范围内。他还指出,汇率对调整全球失衡的作用有限,过分夸大其作用既不现实,也会误导调整的方向。

周小川是在12日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IMFC)第十七届部长级会议上作出上述表示的。他指出,2008年第一季度的数据表明,中国从美国、欧洲的进口增长较快,出口保持稳定。到目前为止,次贷危机尚未对中美贸易产生显著影响。此次次贷危机中,中国一些金融机构因拥有相关金融产品而有所损失,但这些损失有限且都在可消化范围内。通过改革金融体系、加强相关监管措施,目前中国金融企业比亚洲金融风暴时更为健康,较小的损失并不会影响它们的盈利能力和股价。

周小川表示,中国将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努力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全面的通胀。同时密切跟踪分析新情况新问题,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重点和力度,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避免出现大的起落。

“中期票据”亮相 债市市场化进程加快

对于央行日前发布的《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业内人士认为,此举意味着“中期票据”正式推出,债市市场化进程加快,企业、银行等都会从中受益,但信用风险、投资限制等问题也不可忽视。

中期融资工具进一步丰富

接受记者采访的投行人士表示,《管理办法》实际上就是明确地推出了“中期票据”,预计期限在1年-5年之间,尤其是3年期左右品种将会成为主流;其与目前的短期融资券较为类似,主要区别在于期限更长。

分析人士认为,中期票据可以填补目前债务融资工具的“期限断档”。短期融资券的期限在1年以内,而企业债的期限多在5年以上,分离债也大多在5年-6年之间,部分企业的中期融资需求被抑制。

中期票据的推出,丰富了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的渠道。由于其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发行更为便利等原因,中期票据将会得到发行主体的青睐。尤其是在从紧货币政策导致信贷资源日益稀缺的情况下,短期融资券已表现出了强烈的“融资”特征,中期票据的发展前景也将一片“光明”。

此外,债市市场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央行表示,今后,凡是市场有客观需求,市场参与主体自主研发的各类创新产品均可采用交易商协会注册、监管机构备案的方式,不再逐项进行行政审核。

上海楼市暴涨论背后的阴谋

与深圳、广州等地的房价大跌相比,上海房价的屹立多少有些另类。这种另类不仅体现在房价的强势横盘上,还体现在一种日渐喧嚣的“暴涨论”上。除了开发商们不断地通过抬高价格制造房价仍将继续上行的表象外,一些上海本地媒体和业内人士也不断地“惊呼”:量价齐升,上海楼市恐怕会重演去年那一幕疯狂的上涨行情!

这种“惊呼”的依据是3月份成交量的上涨,以及从成交均价上体现的3月份上海房价上扬。或许是为2月份过于低迷的数据而胆寒,当3月份数据有所上扬时,尽管有专家一再指出上海楼市回暖言之尚早,但却有急切的勇敢者直接跳过“回暖”阶段而据此将上海楼市定性为可能再次出现暴涨。虽然与去年同期相比,3月份的成交量仍是大幅萎缩;虽然3月成交均价的上扬主要是由于成交结构变化造成,趋势并未明确,但在勇敢者的心里,此时这些都显得不那么重要。

《上海证券报》

博鳌论剑中国粮价房价油价走势

博鳌亚洲论坛2008年年会13日在海南博鳌圆满闭幕。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中,来自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1700多名代表,就粮价、房价和油价的走势进行深入的探讨。其中,中国因素已经成为稳定国际资源价格,带动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段时间来,全球食品价格持续攀升。去年,全球谷物价格上涨42%。世界银行预计,国际大米价格今年将上涨55%。

印度工商联合会秘书长阿米特?密特拉建议:目前是中印开展农业合作的最佳时机,中国具有良好的灌溉技术,小麦、玉米、土豆等农作物亩产量达到印度的2至3倍,而印度16%的耕地需要靠天吃饭。“如果我们今年就开始着眼于长远的合作,也许明年双方的粮食安全就可以改善。”

亚行经济学家庄健说,中国政府在今年预算中安排了5625亿元的支农投入,近期又追加了252.5亿元加大对农业的扶持,这些举措有助于抑制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

沙特吉哈兹承包公司总经理赛德?阿尔安哥瑞则阐述了外资对中国楼市的态度。他说,通过在上海、宁波等地多次调查,发现在中国政府的有效控制下,中国房地产市场风险较小,投机只占到整个市场的20%左右,相比周边市场高达几倍的投机来说泡沫很小。因此,他正考虑在中国进行房地产投资。

在博鳌亚洲论坛“绿色能源:政府与企业的合作”分会上,寻找可替代能源成为讨论的焦点。根据介绍,中国正在加大可再生能源发展,今后一个时期发展重点是核能、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目标是201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10%,2020年达到15%。

樊纲:正视次贷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在昨天中午举行的“次贷危机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专题论坛上,对于“如出现连续三个季度美国的经济收缩的情况,那么对于中国的增长会产生什么影响?”的问题,北京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表示,必须正视美国信贷危机,以及美国经济因此产生的下滑会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他说,这已经是一个事实。目前,中国对美出口占比有限,亚欧金融监管体系相对稳健,新兴市场对国际游资的吸引力增强,危机对中国以及全球经济的影响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大。

樊纲说,在中国目前的出口总额中,美国约占20%。美国经济增长率放慢一个百分点,会造成中国对美出口下滑5%,这是直接影响。美国经济衰退会影响到亚欧经济体,会减少它们对来自中国进口商品的需求,这种间接影响的大小取决于这些经济体的增长态势。只要这些经济体还在增长,对中国商品的进口需求就会增加。总体来看,如果美国经济连续一年保持衰退,有可能会使中国经济下滑一个百分点。

主张加速升值不能回避三大问题

人民币购买力增强,有可能刺激大宗商品价格加速上扬;如果人民币加速升值,多数出口企业根本无法消化升值带来的价格上涨,可能因此陷于困境;一旦人民币加速升值,“热钱”在更短的时间里达到既定目标,就可能大举撤离,亚洲金融危机的一幕就可能重演。这是我们必须警惕的。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10日公布的最新数据,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首度“破7”,为6.9920元人民币兑1美元。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屡创新高,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以火箭般的速度升值了4.47%,而去年全年,人民币才升值了6.9%。显然,人民币升值有步入快车道的趋势。

对于这一结果,主张人民币应加速升值的人肯定会欢欣鼓舞,但这并不意味着有关人民币升值的争论已经结束,因为人民币的走向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能否保持健康发展的大局,对如此关键的问题,多一些争论,有益无害。

要确定人民币该不该加速升值,至少要先回答三个基本问题:人民币加速升值能不能抑制通胀?升值的目标是多少?升值的后果是什么?

有人会说,让人民币加速升值,只要升值幅度够大,就可以抵消资源价格上涨的压力。从表面上看,当然是人民币升值越快,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力越强。但是我们必须注意,人民币购买力增强,有可能反过来刺激大宗商品价格加速上扬。中国是国际商品市场的大买主,大豆进口量占到全球大豆进口量的42%,铁矿石进口量约占全球的一半

如果人民币大幅升值,中国加大进口力度,必然会反过来刺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抵消人民币升值对平抑输入型通胀的作用。

试图将人民币加速升值作为抑制通胀的手段还会遇到另一个无法克服的问题:如何确定升值的幅度?中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仍不可自由兑换。因此,人民币币值无法完全由市场来决定。那么,人民币该升值多少呢?升值少了,对抑制通胀产生不了效果;升值多了,中国的出口企业就可能出现大面积亏损乃至倒闭,热钱就会大规模撤离,中国的金融体系就可能面临严重威胁。可以说,“人民币应该升值多少”是一个所有人心里都没谱、也不可能有准确答案的问题。在谁也确定不了人民币究竟该升值多少的情况下,大谈人民币加速升值,等于是硬要把没有罗盘的航船推向狂风巨浪,其后果将是非常可怕的。

还有人提出,人民币加速升值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但它可以促进中国产业升级,同时,有助于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国际化发展。对于这些观点,笔者同样不敢苟同。人民币加速升值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影响不是“一定程度上”的,而可能是毁灭性的。在广东东莞,由于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原因,已经有一些出口型企业关门倒闭,大量农民工滞留当地,导致社会治安情况急剧恶化。

如果人民币加速升值,东莞现象就会向全国其它出口企业密集地区扩散,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中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过程中,需要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吸收消化从农村中转移出来的数亿劳动力,这一国情决定了中国必须保证劳动密集型企业规模不下降。如果人民币加速升值,多数出口企业根本无法消化升值带来的价格上涨,再加上美国需求减弱、国内人工成本增加等因素,相关企业可能破产。

至于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这本来就是大势所趋,与人民币升值并无必然联系。人民币升值虽然让中国企业口袋里装满了美元,但当我们想买美国的石油公司、澳大利亚的矿山时,不管你有多少美元,人家都不卖给你,即使卖了,也是设置种种限制,很难获得战略资产的控股权。所以,如果不解决中国企业在国外面临的种种贸易壁垒,买不到中国真正需要的东西,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购买力增强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虚幻的。

更离谱的是,有些人提出通过人民币加速升值来赶跑涌入中国的“热钱”,这种说法荒唐之极。“热钱”当初进入中国就是冲着人民币升值来的,人民币加速升值等于是降低“热钱”的时间成本,只要利润足够,“热钱”就会高兴而来,尽兴而去,受损的只能是我们。

央行手中的巨额外汇是央行对全体国民的负债,一旦人民币加速升值,“热钱”达到既定目标,就可能大举撤离,央行就要以比当初多得多的美元买回同等数量的人民币,央行的巨额外汇储备就可能在短时间内被急剧消耗,到那时人民币就会由对美元升值变为贬值,亚洲金融危机的一幕就可能在中国重演。这是我们必须警惕的。    

《证券时报》

银行间市场发债实行自律管理 管理方式重大改变

央行对非金融企业融资“松绑”

银行间市场发债实行自律管理

企业进入银行间市场发展的管理方式将发生重大改变,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融资工具管理办法》,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开始对企业发债实行自律管理。

《办法》明确了交易商协会作为市场成员代表,应在组织市场主体开发和管理直接融资产品中发挥应有作用,同时强调交易商协会要对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注册、发行、交易、信息披露和中介服务等切实加强自律管理。

根据央行规定,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应在交易商协会注册,交易商协会要制定相关自律管理规则,并报央行备案。交易商协会每月需向央行报告债务融资工具注册汇总情况、自律管理工作情况、市场运行情况及自律管理规则执行情况。

夏斌:防止热钱流入不动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日前在青岛表示,加强外汇管理、防止热钱流入的政策不能动摇,尽管对此问题的管理有难度,但是管理要比放松好,即使争取到的时间较短,也是有利于中国经济度过艰难的结构调整时期。

夏斌是在出席第四届中国金融改革高层论坛时发表上述观点的。他认为,目前在日益加大的压力下,从紧的货币政策不能改变。根据国际经验,所谓从紧的货币政策不变,一方面要保证实体经济的增长,比如10%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是要防止资产价格上涨过快,防止资产泡沫。

夏斌认为,解决输入型通货膨胀有效的手段是税收政策、财政政策,通过税收和补贴保证国内的商品供给,尽可能保证低收入居民的生活水平不会下降。在目前的形势下,高增长和低通胀的目标不能同时兼顾。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