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08-04-16
订阅

今日财经媒体要闻

《中国证券报》

突破113美元 原油期价再创新高

受美元走软影响,昨日纽约原油期价突破113美元/桶,再创历史新高。

截至北京时间15日22:50,纽约商业交易所原油期货主力5月合约上涨1.64美元,报113.59美元/桶。原油期货走强带动其他商品期货上涨。其中,纽约黄金期价涨4.7美元至932.2美元/盎司。农产品期货更是全线飘红,昨日大连豆油主力809合约以11874元涨停报收,全天上涨564元。

分析人士认为,尽管技术性买盘和供应担忧在油价上涨中功不可没,但疲软的美元仍是主要推动力。上周末七大工业国(G7)央行行长和财长会议公报四年来首次实质性调整了关于外汇市场的措辞,但现阶段G7不太可能会采取行动阻止美元跌势。而且,鉴于美国仍处于减息周期,而欧元区因为通货膨胀顾虑未减息,各国采取协同干预的可能性依然较小。市场在消化了公报措辞的变化后,美元再度转弱。

对于油价未来走势,欧佩克最新报告认为,新兴国家能源需求强劲将抵消美国经济可能下滑带来的消极影响。欧佩克维持2008年石油市场增长预期不变,即全球石油需求将增加1.4%至8700万桶/日。去年以来,欧佩克坚持认为美元贬值是导致油价高涨的主要原因。欧佩克轮值主席、阿尔及利亚石油部长哈利勒日前表示,该组织在今年9月之前没有调整石油产量的计划,因为目前产量足以满足市场需求增长和进一步提高石油库存的需要

七家机构获准首次发行392亿中期票据

备受关注的非金融企业中期票据昨日亮相。

经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批准,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铁道部成为首批发行中期票据的非金融机构。这7家机构首次发行总规模为392亿元,期限分别为3-5年。此外,7家机构获准发行的中期票据总注册金额达1190亿元。

7家机构的中期票据募集说明书显示,中期票据将不设立任何担保,这将使票据的收益率更加体现市场化的信用利差。此外,在中期票据的发行审核上,审核权力由银行间市场各主要交易商成立的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执行,这大大提高了中期票据的发行效率。

业内人士预计,中期票据未来有望成为3至5年以下中期贷款的替代品。中期票据推出后对商业银行将有较大影响,在从紧的货币政策环境下,直接融资比重有望在中期票据的带动下大幅提高。

与美元脱钩需要更多标志性举措

最近,大家总说人民币升值了,人民币值钱了。这不,日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破7”,在全球关注的目光中进入了“6时代”。笔者一直在国内,没有什么深切的体会。最近出国自助游了一趟,但是没有沾到人民币升值的好处。回来一琢磨才明白,我们去的地方不对。电视上说了,要去美元国家消费,我们去的是西班牙,人家用的是欧元。而人民币对欧元没有升值,4月10日人民币对欧元汇率是11.07,比2005年7月21日还贬值了10.8%。

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2005年7月21日19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从1美元兑8.2765元人民币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汇改正式开始。

但是我们篮子里的最重要的外币,看上去还是美元,人民币并没有和美元真正脱钩。这从两个小地方可以看到:一是信用卡。国内可以消费外币的信用卡绝大多数都是美元卡。对于这种信用卡,不管你消费的是什么货币,都要折算成美金才能归还,在折算的过程中还要收取1.5%左右的费用。我们在国外消费,只好用现金,省得花冤枉钱。媒体上有人出招说,如果美元贬值得厉害,在你还款期限内超过了1.5%,你是可以赚钱的。这种机会好像不是太多。

二是机场免税店。从机场出发时,经过国内的免税店,除了洋烟洋酒洋化妆品受欢迎以外,出境的时候不少国人会买上一两条国烟,其中大部分会在不久入境的时候带入,以便享受免税待遇。但是这些大部分都不是美国产的商品却一律以美元标价。当然你可以折算成人民币消费,但是美元不断贬值,想必这个标价常常得变。

在与美元脱钩方面,许多国家已经做出了反应。笔者从莫斯科转机的时候,发现那里的免税店里所有的商品都以欧元标价。资料显示,为了不使大笔的外汇资产受美元波动的影响,俄罗斯财政部和中央银行设定的稳定基金外汇结构为,美元和欧元各占45%,英镑为10%。这个大概就是俄罗斯的外汇篮子。而且在俄罗斯国内,政府一直在呼吁保证卢布地位。俄罗斯联邦委员会为了迫使议员们在发言中对有关表述采用卢布计价,甚至规定,除阐述对外贸易数字外,不得在发言中使用其他国家货币。财长库德林尽管多次拒绝就美元走势进行预测,却多次强调,卢布是最划算的储蓄货币,建议俄罗斯居民储蓄卢布以保值。

反过来看我们自己,好像还缺少这样的意识。人均GDP、最低工资、外商投资等数字,似乎都要折算成美元才算是国际水准的数字。当然,这其中有一定的可比性和科研意义,但这在无形中提升了美元的重要性,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现在应当避免的。

笔者仔细比较了央行公布的《各种货币对美元折算率表--2005年第8期》和《各种货币对美元折算率表—2008年第4期》(当然这个资料的题目本身就说明了美元在我们心目中是什么地位),发现这两年,坚持认真盯住美元,汇率基本不变的,大多是亚洲的国家和地区。其他区域的国家和地区,似乎都有自己的政策,当然也不乏盯住欧元的。

汇改以来,我们看到,一方面对美元升值,另一方面被动大量持有美元。这一现状当然与美元多年以来在全球市场的强势地位分不开,但是我们缺少一些标志性的与美元实际脱钩的举措也在很大程度上给他人一种误解,加剧了热钱的涌入。也许,改变信用卡的外币还款形式,在我们的免税店里用人民币标价,甚至在公布外汇牌价的以字母排序,央行公布《各种货币对人民币折算率表》,乃至像俄罗斯一样规定政府部门除对外贸易数字外,不得在发言中使用其他国家货币的字样,这些举措都不是只有象征意义的。真希望不久以后能在国内的免税店里看到人民币标价的法国香水、瑞士手表。

《上海证券报》

中石化:进口成品油仍亏本

对于财政部调整成品油进口增值税的措施,中石化一位内部人士昨天向本报记者表示,此举只能减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亏损问题。

该人士向本报记者算了一笔明细账:将目前国际上汽、柴油价格折算成以吨计算的话,则每吨汽柴油价格分别是1005美元和975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大约为7035元/吨和6825元/吨,进口到国内后还要征收1%的关税和17%的增值税,到岸完税价格就约为8300元/吨和8000元/吨。

“即便返还一部分增值税的话,和国内汽柴油出厂价相比还是有1000-1500元/吨的价差。而运输费还未计算在内。”该人士表示,增值税没有调整前,公司进口成品油的销售亏损高达2000-3000元/吨,调整后虽然亏损有所降低,但亏本进口成品油的局面仍没有根本改变。

我国证券行政执法有必要引入和解制度

上海证券交易所新一期上证联合研究计划指出,行政和解在解决证券纠纷方面有着诉讼裁判制度所无法取代的价值,在目前我国证券监管机构人手与经费有限、监管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可研究引入和解制度,发挥其在提高行政执法效率方面的积极作用。

该课题报告围绕美国证券争议解决制度展开分析,指出美国证券违法而产生的纠纷通常使用行政和解的方式结案,即由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作为一方当事人,与提议和解的涉案当事人进行谈判,达成和解,作为SEC同意和解的对价,提议和解的当事人将支付高额的赔偿金或者处罚金。这是因为行政和解在解决证券纠纷方面有着诉讼裁判制度所无法取代的价值,充分体现了司法自治的原则和精神。不仅可以避免进行诉讼程序,而且可以简化行政执法程序,降低了行政处罚成本。

和开发商谈谈“谁先死”的问题

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不会让开发商“死”,能让开发商“死”的只能是他们自己,只能是贪婪和固执的性格缺陷,以及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狭隘心态。在紧缩政策下,审时度势,降低房价,加快资金回收,成为理性开发商的最佳选择,那些逆势硬撑,宁肯房屋砸在手中也不降价销售的开发商只会把自己逼入绝境。

和开发商谈谈“谁先死”问题,看起来似乎“专业不对口”,不过,首先把它们扯到一起的是著名开发商而不是我。前几天,著名开发商任志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放出狠话:政策有拐点,房价无拐点。“要死肯定是银行先死,房地产商后死。”

一语道破银行被开发商或房地产业绑架的现状。我国银行业被房地产绑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在房地产开发方面,从拿地到项目建设,自有资金少的开发商严重依赖银行贷款。数据显示,我国80%左右的土地购置和房地产开发资金,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银行贷款。二是体现在房屋销售方面。数据显示,个人通过按揭贷款买房的人,在全部购房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90%。

既然开发与消费两个环节的资金都严重依赖银行贷款,就意味着风险高度集中在银行身上。由此,开发商放出“要死肯定是银行先死,房地产商后死”的狠话。不过这句话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理解,就是:银行肯定死不了,开发商相应也肯定死不了。由此,一个很复杂的生死问题似乎一下子变得非常简单。但事实告诉我们,问题远没有这样明了。房地产调控触动了开发商的利益,但是,他们又不能公开对抗,只能顺便提醒政府:别调控太过度,会伤害到银行。

最近,某媒体披露了上海楼盘“热卖”的真相:上海“10大期待楼盘”共签约3237次,合同撤销1201次,撤销率达37%;7个“房价翻番楼盘”共签约5592次,合同撤销2306次,撤销率为41%。按照上述信息,17个楼盘合同撤销率平均达到39.7%。有的楼盘合同撤销率高达100%。

一般而言,合同撤销率高有两个因素导致:第一,签约是假的。一般情况下,撤销合同要付违约金,通常是“退一赔一”,这种情况高比例出现,最大可能是签约的人根本不必为毁约买单,属于假签约造势,忽悠消费者的做法。第二,签约是真的,但签约者认为房价将大幅度下降,且跌幅远远超过其违约金损失,迫使其主动放弃签约。在现阶段,前者的可能性更大。

显然,开发商所面对的不是“谁先死”的问题,而是继续营造供不应求假象,诱导消费者入市,确保房价不跌,把日子过得更好的问题。《上海证券报》引用业内人士的分析指出:部分热销楼盘合同撤销率畸高,实际掺杂了人为操纵的假象,部分开发商试图“钻空子”对抗政策。

商人谈及生存或生死问题,总是难逃作秀的嫌疑。去年年底,北京一位著名开发商说:“最近三年政府开始明白,解决住宅房价过高,最重要的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的责任。经过博弈,现在基本上达成了政策的走向,70%的城市资源和财政的资源,会集中在保障性住宅这方面,而30%留给市场。三年后当市场就剩下30%的问题时,多数企业将被迫卖儿卖女。这是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

猛一看,开发商似乎面临着艰难的生存问题。可是,如果看看新加坡,只有5%的市场是给开发商做的,绝大部分属于保障性住房,就知道我们的开发商是多么的幸运了。莫说“70%的城市资源和财政资源,集中在保障性住宅这方面”并没有实施,甚至没有一个模糊的计划,即使真的付诸实施了,在中国目前这种机制下,还不得交给开发商去做吗?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商即使微利,也不会低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房产商的平均利润。要知道,在美国,开发商的平均利润在5%以下是非常正常的。

因此,开发商夸大自己所面临的危险,无非是一种情绪的发泄而已。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应该有悲悯之心,在政府勇于承担住房保障责任的情况下,应该予以支持而不是抵触。纵观当今世界各国,还有比中国开发商更幸运的群体吗?仅从利润率而言,就已经令其他国家的开发商羡慕不已了。

中国既有庞大的保障性住房需求,也有更庞大的对商品房的需求,这本身就决定着,开发商不仅不会死,还会过得非常好。看看富豪排行榜,哪一年不是房产商占据绝对多数?看看每年推出的十大暴利排行榜,哪一年没有房地产开发的身影?

当然,开发商不会死,并不意味着这个行业不会重新洗牌。在次债危机爆发的美国,短短的一年间,美国房价就已经下跌了一成。但美国房地产研究机构在4月14日指出,加州等21个地区的房价被高估达五成,仍有下降空间。与美国相比,中国房价中的泡沫更多更大。美国商务部2月2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美国新房销售中间价为每套21.6万美元。即使从绝对值上来看,中国北京、深圳、上海等地的房价也与之相差无几。

在紧缩政策下,许多开发商面临着资金紧张的难题,审时度势,降低房价,加快资金回收,成为理性开发商的最佳选择。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在发出著名的拐点论之后,陆续把旗下的相关楼盘降价,及时回收资金,不仅把利润抓到了手里,也盘活了资金流,使自己不至于因资金链断裂而发生问题。这远比那些逆势硬撑,宁肯房屋砸在手中也不降价销售的开发商要理智得多。如果一些开发商因此发生资金链断裂,把自己的企业送上死亡之路,一定是自找的。

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不会让开发商“死”,能让开发商“死”的只能是他们自己,只能是贪婪和固执的性格缺陷,以及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狭隘心态。

华侨城集团主营业务整体上市方案披露

华侨城A今日公告称,公司董事会近日审议通过了《关于与华侨城集团公司签署国有产权转让协议的议案》,同意公司与华侨城集团签署《国有产权转让协议》。

协议约定:华侨城集团将其持有的深圳华侨城房地产有限公司、深圳市华侨城酒店集团有限公司和香港华侨城有限公司等13家下属公司全部股权转让给华侨城A,实现华侨城集团主营业务整体上市。

定价方面,中发国际资产评估有限公司以2007年12月31日为评估基准日,对华侨城集团本次拟转让的13家标的公司的资产和负债进行了评估,该评估报告待国务院国资委备案。本次交易的价格最终将以经国务院国资委备案确认的评估值为基准。

去年11月7日,华侨城披露,华侨城集团与公司正在积极研究华侨城集团主营业务整合上市的具体操作方案,开展有关审计评估工作。

华侨城集团公司曾在华侨城股权分置改革说明书中表示:“华侨城集团计划在华侨城A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后,通过华侨城A这一资本平台,积极推进华侨城集团的主营业务整合上市工作。”

《证券时报》

浙江:未来五年新增上市公司150家

浙江省政府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企业上市工作的若干意见》(讨论稿)中提出,到2012年末浙江省要新增150家上市公司,实现上市公司数量在2007年基础上翻一番。

《若干意见》提出到2012年末浙江省企业上市工作的目标是:努力推动300家企业进入改制上市工作;新增150家上市公司,努力实现上市公司数量在2007年基础上翻一番;大幅度提高企业上市融资能力,上市首发融资和上市公司再融资金额在2007基础上增加50%,历年累计融资额超过1500亿元。做大做强具有浙江特色的“浙江板块”,实现“证券大省”向“证券强省”转变。

为此,浙江省政府要求,加大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力度,拓宽企业上市融资渠道;积极推进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支持其做强做优,加强对上市公司运行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加强证券中介机构建设,在提高中介服务水平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证券中介机构的评价和监督工作;营造企业上市工作的良好环境,开辟绿色通道,提供高效服务。

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在会上指出,浙江中小企业板公司占全国的21.5%,金融业为浙江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强调,浙江省人均GDP已经超过5000美元,要立足把金融业打造成创新发展的一个增长级,加快金融业改革创新。

浙江省省长吕祖善表示,过去五年,浙江省GDP总量从2002年的8000亿元增加到18600亿元,存款余额从11000亿元增长到29000亿元,银行业利润从78亿元增长到760亿元,不良贷款比率由6.9%下降到1.12%,上市公司达到154家,居全国第二位,金融业与浙江经济实现了共同繁荣。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