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财经媒体要闻
《中国证券报》
一季度证券交易印花税同比增长387.8%
国家税务总局昨日发布的一季度税收情况显示,一季度,证券交易印花税完成597亿元,同比增长387.8%;全国税收收入承接上年势头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累计完成15102亿元,同比增长33.8%,增收3818亿元,增幅居近年同期最高。
税务总局认为,证券交易印花税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去年5月30日起提高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今年翘尾增收。
税务总局认为,一季度,全国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主要是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反映。
今年以来,尽管有国内部分地区雨雪冰冻灾害和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但由于中央及时采取了宏观调控措施,我国国民经济仍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势头。
一季度,各税种收入全面增长,地方税收入增长突出。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和营业税共完成7541亿元,同比增长25.2%,增收1516亿元,占增收总额的39.7%。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共完成3814亿元,同比增长34.5%,增收978亿元,占增收总额的25.6%。在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等税收政策调整及加强土地增值税清算的带动下,其它地方各税共完成1017亿元,同比增长50.2%,增收340亿元,占增收总额的8.9%。
美财政部拟出台对冲基金“行规” 要求提升行业透明度
美国财政部为对冲基金开出的监管处方已端倪渐显。
15日,美国财政部公布了对冲基金“最佳行为准则”草案,要求提升对冲基金透明度,强化风险管理,确保金融市场稳定。
要求加强信息披露
根据该草案,美国财政部希望对冲基金加强信息披露,尤其要求经理人效法上市公司,加强对一些难以估值的资产进行披露,向投资者公布业绩。负责该拟定该草案的咨询委员会在财政部发布的建议摘要中表示,对冲基金以及其他业界“有必要”增进相互评估并落实健全措施,改善管理并降低风险,本报告中的相关措施符合降低系统风险的目的。
此外,草案也要求对冲基金应加强风险管理,注意利益回避,基金投资者也须遵循相关原则。该草案将在未来60天内听取各方意见并作出修改。
由于信贷市场的不断恶化,去年美国财政部部长保尔森曾委托了两个委员会制订对对冲基金的最佳行为指导,一个针对基金经理人,另一个针对对冲基金投资者。
此次的咨询委员由加州公务员退休基金(Calpers)和EtonPark资本管理公司组成。由美国财政部牵头的金融市场工作小组在去年9月提出了一些防范金融风险的措施,旨在不限制金融创新的情况下,保护投资者和减少对冲基金增长带来的系统性风险。而制订对冲基金行为准则就是任务之一。
摩根大通一季度利润下滑50%
美国第三大银行摩根大通16日宣布,由于宣布资产减记和次贷相关其他损失,一季度该银行净利润比去年同期下滑50%。该结果基本符合市场预期。
财报显示,一季度该银行净利润为24亿美元,合每股收益0.68美元。而去年该指标分别为48亿美元和1.34美元,创下历史纪录。一季度该行收入同比下滑11%至169亿美元,股本回报率为8%,而去年该指标为17%。此外,一季度相关信贷损失准备增至44.2亿美元。
其中,投资银行业务净亏损8700万美元,而去年该业务显示为净盈利15亿美元。一季度投行部门还宣布了26亿美元的资产减记。
摩根大通表示,投行业务亏损是导致整体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资产管理业务利润下滑16%至3.56亿美元;金融零售服务净亏损2.27亿美元;信用卡服务利润下滑20%至6.09亿美元;商业银行业务净利润为2.92亿美元,下滑4%。
《上海证券报》
一季度证券交易印花税同比增长近4倍
国家税务总局昨天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税收收入承接上年势头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累计完成15102亿元,同比增长33.8%,增收3818亿元,增幅居近年同期最高。其中,一季度我国证券交易印花税完成597亿元,同比增长387.8%,接近4倍。
实现CPI调控目标需抓住七寸
如果要实现CPI调控目标,就必须抑制食品类的价格涨速。但是,这种价格调控不能通过让农民让渡一部分利益来实现,而必须通过对农业政策的调整,通过对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来实现。当务之急是尽快采取针对性措施,消除人们对粮价进一步上涨的预期。
4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季度的经济运行数据。价格总水平仍处于高位,房屋销售价格继续上涨。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8.0%(3月份同比上涨8.3%,环比下降0.4%),涨幅比上年同期高5.3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7.8%,农村上涨8.7%。分类别看,一季度,食品价格上涨21.0%,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6.8个百分点。
从公布的数据来看,如果要实现CPI调控目标,就必须抑制食品类的价格涨速。但是,这种价格调控不应该是行政式的,不能通过简单地让农民让渡一部分利益来实现。这主要是由几个方面的条件所决定的:
首先,农村物价涨幅持续超过城市,农民承受着更大的价格压力,通过让农民让渡利益抑制粮价上涨不具有可行性。
一季度的数据显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市上涨7.8%,农村上涨8.7%,农村比城市快0.9%。这种情况已经持续数月,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从短期因素来看,农村受低温、雨雪、冰冻等灾害的影响比较大。同时,农民工在春节期间回家过年,对拉动农村物价上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从长期因素来看,粮食涨价具有时滞效应,即农村作为粮食涨价的源头总是先涨,而城市后涨;农村交通不便,流通渠道不畅,市场规模小,商品流通成本高于城市市场;同时,农村物价基数低,对物价的波动反应更为敏感。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消费结构问题。在我国CPI构成中,食品类价格占了三分之一,而农村食品支出占消费品总支出的比例一般都高于城市。如2007年,我国农村的恩格尔系数(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支出所占的比重)高于城市6.8%。
其次,我国粮食价格已经远远低于国际粮价。目前,中国的粮食价格可以说是全世界最低的,国际市场的小麦和大米价格是中国的1到3倍。截至今年2月,世界小麦价格在过去三年中上涨了181%,全球粮价上涨83%,而同期我国粮价基本稳定。由于国内粮价低于国际粮价,导致一些粮商通过各种渠道向外出口粮食。如果通过行政力量抑制粮价,无疑将加大一些粮商出口粮食的动力。
其三,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已经大大强加了农民的成本。调查显示,当前种子、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等生产资料价格与去年相比平均涨幅达到20%以上,部分品种涨幅达到50%以上。如,国产二铵(含量64%)上涨了51%,复合肥(含量45%)上涨了48.3%。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吞噬了农民的收益,大大抑制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而且,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与国际粮价的上涨,加大了农民对未来粮价上涨的预期,加之农村承受着比城市更大的物价压力,许多农民惜售粮食,等待粮价的上涨。这加剧了市场供应紧张的局势,导致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了粮食的结构性供应紧张问题,成为推高CPI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似乎很矛盾。一方面,要实现CPI调控目标,另一方面,又不能采取行政性调控措施,让农民受损。但这也正是考验调控者智慧之处。
第一,农资降,则粮价降。我们应该全面禁止化肥等农用物资出口,通过减税、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农资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为了控制化肥出口,优先保证国内市场供应,我国从2007年7月1日起取消所有化肥品种的出口退税,但这不能阻止化肥出口迅猛增长的势头。据海关统计,2007年我国共出口化肥783万吨,比上年增长达2.3倍。出口增速还在加快,仅今年1月份,我国就出口化肥150万吨。这将进一步拉动国内化肥的价格。鉴于目前粮价、农资价格快速增长的趋势依然强烈,我国应像埃及、印尼等国那样,对化肥等农资采取更加严厉的限制措施。同时,通过减税和财政补贴的方式,帮助农资生产企业缓解原料价格上涨的压力,鼓励其扩大生产,改变农资供应紧张的态势,降低价格,让利于农民。
第二,全面禁止粮食出口,断开国内粮价与国际粮价的连接通道。一方面,可以消除国内因国际粮价上涨不断调高的预期。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国内市场的粮食供应,以市场化的手段压低价格。采取这种措施不会损害到农民的利益,因为出口粮食的利润集中在流通环节,农民根本无法从粮食出口中得到好处。值得警惕的是,在我国对部分粮食取消出口退税以后,一些企业通过借道香港地区出口粮食。有关部门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阻止。
第三,进一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有人担心这样做,会加大CPI上行压力,这其实是对农村情况不了解才得出的结论。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上调,可以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鼓励农民加大农业生产投入,这将促进粮食种植面积的扩大和粮食产量的提高,有利于增大市场的粮食供应,而粮食供应的加大又会减少市场对粮价上涨的预期,从而缓解物价上涨压力。同时,最低收购价上调,可以减小农村农民对物价上涨的承受能力,这也将在某种程度上化解其通过囤积粮食来预防物价上涨的动力。
第四,应鼓励部分地区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变革。比如,对于进城务工人口比例大,农田大面积荒芜的地区,应鼓励实行集约化生产,既充分利用了耕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也解决了剩余老弱劳动力的生活保障问题,可谓一举数得。政府还应该加大农业科技的研发投入,向农民提供良种。同时,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率。并且,应该尽快向农民提供低息贷款,降低农业生产贷款成本,而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贷款利率远高于城市。
我国要在年内实现CPI控制在4.8%的目标,必须通过对农业政策的调整,通过对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来实现。当务之急是尽快采取针对性措施,消除人们对粮价进一步上涨的预期,而这正是七寸所在。
《证券时报》
每月上调一次成惯例 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上调空间
去年以来,存款准备金率保持着每月上调一次的调整频率。昨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到16%。有专家认为,只要外汇储备继续上涨,存款准备金率就会继续上调,这已经成为规律。
展望下一阶段,我国外汇储备增长速度不会因为贸易顺差的减速而迅速下降,所以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仍是常规货币政策手段。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王庆分析说,央行不会对人民币汇率进行一次性大幅度升值,也不会有激进式的加息,政策选择应该是继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以对冲国际收支失衡带来的过剩流动性,同时达到稳定通胀预期的目的。
央行此前公布的一季度金融运行数据显示,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收到了良好的调控效果。一季度人民贷款增加了13326亿元,同比少增891亿元。3月份当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2834亿元,同比少增1583亿元。截至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2.31万亿元,同比增长16.29%,增幅比上年末低0.45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1.19个百分点。
金融运行数据的走好会使央行适度放松紧缩力度吗?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持否定观点,由于3月份CPI超过8%,受翘尾因素影响,4月份CPI也将超过8%,而且4月份将再次出现较大量的央行票据与正回购到期,所以货币紧缩仍会继续。
与经济可能出现的下滑风险相比,通胀风险仍然是目前的主要矛盾,央行选择继续保持货币政策紧缩力度,应当是基于对通胀压力的担心。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当前出现的通胀原因非常复杂,其中有美元贬值带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因素,有国内食品价格上涨因素,也有长期宽松货币政策累积的效果,央行货币政策能起到作用的只是第三项因素。
鉴于通胀原因的复杂性,哈继铭认为防止通胀不能仅仅依靠央行的紧缩政策,而是要多项政策相互配合。他建议,可以考虑通过财政拨款对低收入群体进行补贴,缓解因为涨价因素给这部分群体带来的负担。
王庆提出,还可采取由财政出资的保值储蓄计划,由政府对家庭储蓄给予补贴,保证特定类型的存款实际利率不为负。他表示,尽管短期内政府还不会采取这一做法,但一旦通胀失控的风险再度上升时,不排除政府会引入这一政策工具。
随着美国经济衰退带来的外部需求减弱,决策层对中国调控基调的表述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在防止过热和防止通胀的同时,还需要防止经济出现的下滑风险。对此哈继铭表示,可以用十五个字概括中国经济的运行趋势,即“长期看人口、中期看美国、短期看政策”,今年中国经济因为有短期的利好因素,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政府换届带来的投资扩张冲动、奥运会举行对消费的拉动等等。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的经济运行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经济运行依然健康平稳,除了出口增速略有放缓之外,投资和消费都在稳步增长。

- · 博深工具、天润曲轴今日申购 | 2009-08-12
- · 新媒体观察:受众情愿花钱买内容 | 2009-08-12
- · 沈明高重回花旗 担任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 | 2009-08-11
- · 心跳的感觉 | 2009-07-31
- · 【早评】:大胆抄底!新行情即将启动! | 2009-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