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08-06-04
  
订阅

今日媒体财经要闻(080604)

《中国证券报》

财政或转松

货币仍从紧

汶川大地震难以撼动从紧货币政策取向。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要求财政政策更多发力。分析人士认为,财政政策取向由“稳健”转向“积极”的迹象日益明显,“积极财政政策+从紧货币政策”组合呼之欲出。

大地震虽然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基础设施损毁惨重,但这种损失主要体现在灾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等存量指标上,并非GDP、投资、消费等流量指标上。受生产和交通停顿影响,重灾区二季度GDP增速可能大幅下滑,但由于重灾区GDP占全国的比重较低,难以造成全国“经济下滑”。

按照国务院要求,中央财政将至少安排250亿元用于当前抗震救灾的各项支出;今年将安排700亿元建立灾后重建基金,明后两年继续作出相应安排。截至昨日12时,各级政府已投入抗震救灾资金230.7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86.8亿元。据此估算,今年中央财政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投入的资金将超过1000亿元,占中央财政收入全年计划的3.2%以上。考虑到今年财政收入增速可能下降,这种额外的大笔支出显然带有“积极”的色彩,财政政策取向由“稳健”转向“积极”的迹象也日益明显。

央行金融研究所昨日发表报告称,震灾会增加短期通胀压力,而灾后重建将推高投资增速。此次地震对灾区工业、农业产生的破坏,以及受灾群众对食品和日用品的需求,无疑会对当前物价上涨产生新的压力。但从日本和中国台湾的经验看,地震对CPI的影响只是短期的,对长期CPI影响并不显著。预计此次震灾对消费品价格的影响也不会持久。不过,灾后大量基础设施的重建,必然会增加未来一段时期内对水泥、钢铁、建材以及铜、铝、锌等基本金属的需求。

可以看出,从中短期来看,地震会加大通胀上升压力,减小经济下滑风险,从紧货币政策的取向自然难以改变。考虑到财政政策有转向“积极”的迹象,货币政策将在防通胀、防经济下滑的宏观调控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分析人士认为,尽管市场预计5月份CPI涨幅将比4月份有所回落,但在PPI涨幅屡创新高、非食品CPI涨幅扩大的情况下,央行仍将对物价全面上涨保持警惕。货币政策在全力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同时,仍将维持现有从紧力度,甚至不排除“加码"

《上海证券报》

通货膨胀是我们必须负担的成本

对通胀压力的担心是影响证券市场信心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认为,通货膨胀是我们这一发展阶段必须负担的成本,是高增长带来的正常经济现象,我们没有必要对此惊慌失措甚至过度悲观。保持现有的政策力度,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增加供给,使经济在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尽快完成工业化进程,才是更为合理的选择。

市场对通胀压力的担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球粮食价格是否还会继续上涨;二是不断走高的大宗原材料价格是否会传导到CPI从而加剧未来通胀的压力;三是目前的高物价是否会导致政府出台更严厉的紧缩政策,进而导致经济的硬着陆。对于这些问题,我们的看法是,近年来粮食价格以及大宗原材料价格的上升,是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新兴经济体工业化的一个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工业化进程中必须负担的成本。就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特征看,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向CPI的传导力度将有限,而目前全球粮食价格也已有见顶迹象,因此,国内CPI继续走高的可能性不大。在此情形下,政府出台严厉紧缩政策的可能性不大,未来经济仍能保持高增长。

《证券时报》

谨防热钱以并购之名流入

4月份的短短一个月时间,就有高达776.8亿美元的不可解释的外汇流入我国。热钱流入中国的目的非常清楚,豪赌人民币升值。现在的问题是,必须想方设法找到这些热钱隐藏于哪个环节,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于我国。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应对的措施、解决的办法。

在众多热钱之中,以收购不良资产的形态隐蔽起来的热钱,是我们不能不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管理和清收了从国有银行剥离出来的不良资产,并将其中的相当一部分转卖给了外国公司。如果说转卖的初期,由于很多资产质量尚好,这些外国公司从中牟取了相当一部分利益的话,现在随着资产质量的下降,牟利的空间越来越小。但是,愿意购买这些不良资产的外国公司并没有因此而减少;相反,愿意做这种买卖的外国公司更多了。经与这些公司的工作人员联系才发现,原来这些外国公司的注意力已经不在这些不良资产上,而是以这些资产做隐蔽,将热钱名正言顺地流进我国,从事资本炒作。另外,一部分外国资本以参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名义,进入到了中国。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的资本中,有相当一部分资本不是真的为了收购某一企业,而是将大量资金转移到中国隐蔽起来,从人民币中牟利。此外,还有一些外国资本以收购“烂尾楼”等不良资产之名,将大量资本转入中国,名义上是买楼,实质是为了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捞取一票。事实也证明,这些热钱流入中国以后,很大一部分是在股市、房市和币市上转悠,转悠的结果,这些投机者都取得了丰厚的回报。现在这些  热钱正在越滚越大,如果有一天他们感到在中国已经无利可图了,集体撤出,也是很危险的。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