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媒视角:A股是否重现泡沫?】
【每日漫画/daily cartoon】
未完成
(图片来源:卡格政治漫画网)
【热点/hot topics】
【北美洲/美国】
《纽约时报》:新股发行受到热捧 A股是否重现泡沫?
时隔11个月之后,中国大陆股票市场再度恢复新股发行。虽然多数分析师认为中国股市目前估值水平已高,但是最近几周的新股发行还是受到了热烈追捧,新股上市首日的火爆程度远远超出了分析师们的想象。
本周一,四川成渝高速(Sichuan Expressway)上市首日大涨了300%,这家收费公路运营商市值水平迅速突破34亿美元。上周,中国建筑(China Stat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rporation)通过新股发行顺利筹集了73亿美元资金,成为今年以来全球规模最大的新股发行。今天该股在上海证交所上市交易,首日大涨了60%。
未来几周内还有几家公司要进行新股发行和上市,其中包括光大证券(Everbright Securities)——据悉该公司已经获得了证监会的上市批准。而中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唯一一家没有上市的银行——中国农业银行(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近日也表示,会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发行股票上市。
新股发行受到狂热追捧加重了分析人士对中国股市可能出现泡沫的担忧。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数百万散户开设新的股票交易帐户,仅上周开户数就达到48万。强劲的交易量推动上证指数今年迄今上涨了大约80%,深证综合指数涨幅甚至超过了一倍。
散户投资者信心高涨是经济增长前景的一个积极迹象。随着家庭对经济前景的看法更为乐观,而这一点又会提振对劳动力市场的预期,消费也很可能会恢复。这样一来,过于强劲的投资者信心又可能导致股市泡沫,进而对经济形成极大的风险。
《华尔街日报》:中国在银行放贷问题上“走钢丝”
如何能够在维持高就业率的同时还能避免因刺激经济措施而催生经济泡沫,则是当下中国要解决的一大棘手问题。
对中国来说,严重的失业问题可能造成社会动荡。如果海外市场对中国制造的商品需求下降导致数百万的中国工人们发现自己陷入了失业的困境,则他们的失望情绪很有可能会导致社会动荡。
中国的省级和地方党政领导们已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来确保工人就业。中央政府更是于去年秋天推出了人民币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方案,主要内容是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此外,鉴于出口大幅下挫,政府还放松了贷款限制,以支持经济增长。
这些措施直接导致在今年前6个月中国银行业放贷规模急剧上升。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共计人民币7.4万亿元(合1.08万亿美元),相当于同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一半。
咨询机构Lombard Street Research的Brian Reading在研究报告中指出,信贷泡沫的最直接作用就是中国原材料库存和进口量的大幅增加,再加上投机的推波助澜,中国推动了全球大宗商品和能源价格飙升。
据Reading称,鼓励放贷和支出的政策一出,立即就会产生刺激原材料收储和土地购买活动的影响。中国并没有提振国内消费,而是扩大了供应潜力。
此外,上周中国财政部(Ministry of Finance)发布报告称,有部分贷款可能已经被企业用于投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
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一个有利于产生泡沫的经济环境产生了。中国央行可能已经对大宗商品、股市以及房地产市场正在形成泡沫的情况愈加警惕了。
从本周初开始,有关泡沫问题的事态迅速变化。首先,中国银行业监管机构周一发布了《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这是中国政府为确保银行信贷资金振兴实体经济而非流入市场所采取的最新举措。
紧接着,中国两大国有银行周二表示将在下半年大幅降低信贷增速。这一消息引发投资者担心政府可能会突然收紧信贷,使目前已经对全球衰退起到缓解作用的贷款活动受到抑制。上证综合指数周三一度大跌7.7%,收盘则下挫5.0%。
中国央行则于周三晚些时候宣布,引导信贷适度增长,央行将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而不是规模控制的方法。从央行副行长苏宁的上述讲话来看,央行似乎不会像2008年那样出于为信贷爆炸性增长势头降温的目的而给今年下半年设定贷款限制。
尽管如此,苏宁的讲话仍然是央行为抑制政府大规模刺激计划引发的贷款热潮而发表的最强有力的言论。
然而,想要在抑制物价泡沫的同时还能维持高就业水平,可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毛泽东就并不是太擅长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就让我们希望当前的中国领导人们在处理金融体系内部矛盾上能够表现得更好一些吧。
【欧洲/英国】
《金融时报》:我开始担心中国经济
作者: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亚洲主席史蒂芬?罗奇
从表面上看,中国似乎在引领世界从衰退走向复苏。在2008年年末增长陷入实质上的停滞后,至少按照环比衡量,中国的经济增长在2009年春季急剧加速。
根据粗略计算,2009年第二季度,中国可能为经通胀调整、折合成年率计算的全球产出增幅贡献了高达两个百分点。随着其它地区的收缩放缓,中国经济的反弹本身足以使得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自去年夏季以来首次实现小幅正增长。
这是好消息。坏消息是,中国最近的增长代价高昂。由于担心近期经济滑坡将会加剧,中国决策者在制定宏观战略时选择了数量胜过质量的战略,其中最主要的是由井喷式的银行贷款融资的基础设施支出大幅增长。
当然,发展中国家总是需要更多的基础设施。但是中国在这方面走向了极端。在中国近期实施的4万亿元人民币(合5850亿美元)经济刺激方案中,基础设施支出(包括四川地震重建支出)足足占据了72%的份额。中国政府敦促银行加速为刺激计划提供融资。银行照做了。2009年头六个月,银行新增贷款总额达到7.4万亿元人民币——是2008年上半年的3倍,也是有史以来最为强劲的半年度信贷增速。
这种受银行控制的过度投资刺激无疑表明,2008年末和2009年初的中国经济是何等的糟糕。由于发达国家罕见地同时出现衰退,一场前所未有的外部需求骤降,摧毁了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国增长机器。这导致依赖出口的广东省逾2000万民工失业。长期关注社会稳定的中国政府采取行动,阻止了局势的恶化。中国政府决心采取一切手段来恢复经济的快速增长。
然而,这些举措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破坏稳定的后果。不断飙升的投资对2009年上半年中国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空前的88%——是过去10年43%均值的两倍。同时,中国各银行的贷款质量多数确实受到今年上半年大量信贷投放的影响——这一趋势可能为新一波银行不良贷款播下了种子。就在本周,中国监管机构告诉银行,新增贷款必须用于推动实体经济,而非用于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投机。
两年多前,中国总理温家宝曾警告称,中国经济正变得越来越“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 这是先见之明。然而,中国没有针对这些担忧采取措施,实施促进消费的调整政策。相反,渴望增长的中国却受到全球贸易繁荣的引诱,在最不平衡的行业加大了赌注。在2007年以前,投资和出口占中国GDP的80%左右。如今,面对严重的全球衰退,中国却让温总理警告过的那些问题更为恶化:将受流动性推动的巨额刺激方案瞄准了最不平衡的行业。
这对任何经济体而言都是不可持续的——或者无法为全球经济提供可持续支持。中国必须让经济增长转向国内私人消费。这可能需要在增长规模上做出妥协。但鉴于这会改善中国经济的质量,在增长方面做出短期的牺牲还是非常值得的。
与大多数人不一样,我一直坚定地看好中国经济。然而现在我开始担忧了。加剧令人担忧的失衡状况的宏观战略最终会导致失败。从很多方面来说,这正是2008年至2009年全球危机和衰退的原因所在。中国不会从这种后危机时期的最关键教训中获得特赦。

- · A股放量大跌 “5.30”行情或重演 | 2009-11-24
- · 微软联手新闻集团 对抗谷歌搜索 | 2009-11-24
- · 【早评】:外力将助推A股挑战新高 | 2009-11-24
- · 金管局:5000亿港元热钱涌入 慎防资产泡沫 | 2009-11-20
- · 微软被判在中国侵犯中易公司知识产权 | 2009-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