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传媒视角:金融业凭啥收入高】

订阅
2009-07-31

【每日漫画/daily cartoon】

强烈对比
(图片来源:卡格政治漫画网)

【热点/hot topics】

【北美洲/美国】

《华尔街日报》:金融行业凭啥收入高?

国家统计局7月2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4638元,同比增长12.9%。最高的是金融业,平均工资为30603元,最低的三个行业是住宿和餐饮业、建筑业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最高与最低行业平均工资之比为3.1:1。

由于国家统计局这个调查数据的统计范围没有包括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所以各行业平均工资的绝对数值并无太大价值,但各行业工资水平的相对比较还是值得信赖的,也与大家的实际感受相吻合。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各行业的收入水平经历了巨大变迁,其间伴随着几代人的起起落落,也让人深刻感受到了“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其实,自1994年以来金融业就一直位于行业收入的前两位,在2003年以后则稳居榜首。中国金融行业的收入凭啥是其它行业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呢?是不是与钱打交道收入就要高呢?金融业到底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做出了什么贡献?

单独从对GDP的贡献来看,以2007年的数据为准,中国金融业创造的现价增加值为11057亿元,占当年GDP的4.4%左右,似乎并不算高,但以2007年底城镇金融单位从业人员数3897128人计算,金融业人均创造的增加值达到了22万元左右,其实这个数字也不是最高的,比如,2007年房地产业的人均增加值达到了71万元。所以单独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虽然金融业比较重要,但工资水平却最高有点说不通。

行政垄断的体制因素也不是主要原因,因为从行业收入变迁的角度来看,金融业的垄断体制一直存在,但1992年之前并没有带来高工资,更何况尽管准入门槛仍然存在但金融业的行业内竞争其实有加剧的趋势,把金融业的高工资主要归结于垄断并不让人信服。更多的还是国内政府监管政策以及与西方接轨的薪酬水平和激励机制。

美国金融业的变迁其实是一面镜子。据纽约大学商学院托马斯·菲利普的研究,上世纪20-30年代的大萧条前夕,美国银行业收入曾达到顶峰,是银行业从业人员的黄金年代。“大萧条”之后直至60年代,银行业同其他行业的收入并没有太大差距,从80-90年代开始,银行业薪酬再一次开始飙升。纽约大学及弗吉尼亚大学两名教授的研究结论也是如此,他们同时认为金融业收入的兴衰最主要的因素是金融监管的松紧。伴随着金融监管的放松,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金融机构制定了高风险高回报的过度激励机制,即“低”底薪加高奖金,同时还推出了基于股权和期权的激励机制,从而导致金融从业人员不顾风险的业绩泡沫,也为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推波助澜。

对中国来说,一方面所处的阶段与美国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时期十分类似,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需要依赖金融业,但同时监管机制又不健全,导致金融业特别是证券行业是左右逢源的行业。比如,2008年证券业平均工资水平最高达到172123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9倍;其他金融活动业87670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0倍。

另一方面,中国的金融业在逐步与国际接轨,特别是人才引进方面,这就需要薪酬管理体制向西方金融机构的高薪模式看齐,尽管还没能彻底接轨,但也与其它行业拉开了差距。但不幸的是,持续20多年的华尔街高薪模式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很有可能一去不复返,中国金融业的薪酬激励机制如何建立还是未知数。而且,从美国银行业收入的变迁中可以看到,银行业保持持续高收入之后伴随着比较严重的经济危机,这对于中国也是一个很有趣的警示。

《纽约时报》:中国承诺减少死刑

官方媒体周三报道,中国将更加宽大处理被判死刑的人。中国处决犯人的数量超过其他任何国家。在中国,60多种犯罪行为皆可判死刑,包括逃税、挪用公款、毒品走私等,但政府并未公布执行死刑的具体数量。在法律专家认为不公平、不透明的审判之后,许多死刑犯被立即执行死刑。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张军说:“司法部门应尽量减少死刑判决,有理由不杀的人决不要判处死刑。”

2001年,在北京被选定为2008年夏季奥运会举办地不久,中国死刑数量开始减少。尽管张军没有具体说明司法部门将如何减少死刑,但他表示,将通过立法减少适合死刑的犯罪类型,下级法院将鼓励判决“死缓”。他指出,在最近的案件中,最高法院推翻了对激情犯罪或表示悔恨并承诺补偿受害者家属的罪犯的死刑判决。

在受到国内法律专家和外国政府多年批评之后,中国开始采取措施限制死刑。曾直言取消死刑的北京大学法学教授贺卫方说,尽管面临如此压力,大多数中国人仍支持将死刑作为控制犯罪和报复的一种手段。他说,最高法院自2007年开始推翻某些死刑判决之后,许多省级官员抱怨犯罪率上升。

人权组织对最高法院的这一表态表示欢迎,但同时表示,政府应发布更多被视为国家机密的执行死刑的信息。

【欧洲/英国】

《金融时报》:美中对话 谁占上风

最新一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于周二在华盛顿完成。拓宽对话议程是有道理的。中美关系正在快速发展。奥巴马的对华政策建立在其前任铺设的基础之上。对于一位承诺变革的总统而言,其传承布什政府政策的领域之一,便是其对华姿态。这是人们认为布什把握得基本正确的为数不多的事情之一。与布什或布什之前的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不一样的是,奥巴马不必从最初对中国表示敌意,而后转向比较宽容的立场。

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因为奥巴马确信对话是件好事。如果他能与德黑兰或平壤谈判,他当然能与北京友好对话。另一个原因是奥巴马别无选择。经济危机使得实力的天平向中国倾斜。美国对本国经济基础不再像过去那么自信,也不能够和过去一样,在人民币升值或自由化有益等问题上向北京说教,特别是美国如此多的银行、保险商和汽车制造商已被收归国有。

总之,北京占了上风。中国某些官员现在私下夸耀,美国这个“大挥霍者”根本没有什么值得他们学习的。中国对美国表面上的财务控制已被点明。北京已变得倾向于给华盛顿上课,内容是有必要保证中国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大部分是美元资产)的安全。

华盛顿给予中国应有的重视是完全合适的。中国是继美国本身崛起以来最重要的新兴国家。但是,过于重视中国也有危险。在弥补对中国的忽视时,事情可能会摇摆到另一个极端。尽管人们对G2欢欣鼓舞——根据某些人的惊人推断,中美对话是唯一有意义的全球论坛——但有必要暂停下来研究一下事实。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