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雷曼丑闻的“私媒体”突围
王亦勉
20:58
2010-03-17
订阅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王亦勉  距2008年9月15日美国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倒闭已有一年半,媒体的关注热情随着时间逐渐减退,雷曼丑闻不仅从头版上消失了,报章内页也难寻其踪影。

直到上周四一份“验尸报告”浮出水面,芝加哥律师安东·沃卢克斯在长达2200页的报告中,详尽披露了雷曼是如何在2008年第一和第二季度结束时,将大约500亿美元转移出了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从而达到在真实财务方面误导投资者的。

作者报告文学式的叙述方式,令读者犹如提前看到了奥利弗·斯通的《华尔街》续集,这才使得《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时报》往各自版面里塞有意义的后续报道。

据报道,《华尔街时报》特意从彭博社借调来记者大卫·瑞利(David Reailly),撰写了一篇关于雷曼的外部审计机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涉嫌丑闻的追踪报道。然而这篇文章再次被扔到作为次要版面的C叠,《纽约时报》也采取了同样的做法。或许美国主流媒体认为,民众会更关心PVH花30亿美元收购Tommy Hilfiger B.V.,而对雷曼丑闻以及它的调查报告失去了兴趣。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对于主流新闻界而言,雷曼丑闻的时效性或许显得有些过时,但它引起的一连串资本市场恐慌仍在延续,且不说新一轮的全球金融危机还未过去,仅从报告中呈现雷曼施展资本骗术的罪行,就足以载入史册借以警示如履薄冰的金融界。

然而,如果读者想了解调查报告所引发的真正后续效应,博客中有价值的信息或许比传统媒体所呈现的更多,即便报社会有上百个记者可供支配,但网络却有成千上万作为业余观察者的网友发表观点。

一位在华尔街从事银行工作的网友,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以电邮发送给著名金融博客Naked Cap’s,在博主Yves Smith的来函照登中,进一步证实了并非仅有雷曼一家投行在施展类似“回购105”的金融骗术。

对于实施“回购105”的后果,弗兰克·帕特诺伊(Frank Partnoy)教授在博客上写道:“雷曼采用‘105回购’的方式美化资产负债表,是一个严重的舞弊行为,自欺欺人的最终结果其实是给自己签署死亡证明!”

在报告中同时披露了美联储等监管机构都意识到了雷曼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且雷曼完全没有通过他们的测试,面对不合格的结果,这些监管机构都采取了选择性失明,几近放任地让雷曼自降标准苟延残喘。为此,彭博社的记者马克·皮特曼(Mark Pittman)曾控告美联储禁止他披露这个新闻,并且获得胜诉,而美联储则通过没完没了的上诉意图推迟发布,希望借以规避风头。

其实,并非是权威媒体不够努力,而是在新闻发布和搜集上,以博客、微博等网络媒体平台为代表的“私媒体”,具有纸质媒体无法比拟的及时性和透明性,同时也提升了网友积极参与公共事件的讨论热情,这些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重庆“钉子户”事件、厦门PX项目、上海磁悬浮事件……大都从民众的话题开始,从而引发媒体的大幅报道,制约事态滑向最糟糕的结果。

同时也应意识到,由于网络表达方式太过便捷,其中也存在着大量未经证实的流言蜚语。因为在比特海洋中,既有糟粕也有珍宝,权威媒体作为公器,更应具备一双发现宝藏的眼睛和向告知世人的责任。

从雷曼丑闻上所体现的私媒体活力,冲破权威媒体“垄断”的新闻发布权,凸显纸质媒体的滞后。流言止于智者,民众通过筛选去伪存真的信息碎片,逐渐拼贴出事实的全貌。

相关新闻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