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陈平平 2006年,卡洛琳·斯沃茨在北京一家中国的公关公司担任项目经理。除了安静的坐在会议室里,她没有任何实质的工作内容。她不知道会议的主题是什么,也不知道客户是谁。会议结束后,她就回到自己的座位。斯沃茨说,“只要我出现就行,作为展示。我什么也不用做。”虽然如此,但是斯沃茨依旧可以得到薪水,只因为她是白人。她工作的公司有同时接待中国客户和外国客户,所以公司希望更加国际化。
虽然这种做生意的手段看起来有点问题,但是折射出中西方之间一种新的动态:西方人,尤其是白种人,获得工作的机会越来越多,因为一些工作公司需要他们展示公司高水准、高素质的形象。
中国和西方的关系自两次鸦片战争之后有点暧昧,这导致了复杂的双重情结,一方面是针对帝国主义的强烈的爱国情节,另一方面是对西方事物的盲目崇拜。20世纪初,清王朝灭亡之后,中国的一些文人认为中国的军事、经济和精神层面的弱势使得中国很容易受到外国入侵者的掠夺。为了拯救国家,他们说,中国需要“全盘西化”,抛弃传统观念,采取欧洲的政治体系和价值观,也就是所谓的“德先生”和“赛先生”。
中国的优越感与自卑感的复杂情绪植根于“百年国耻”之中,并且从来没有消退,即使毛主席在1949年宣布“中华人民站起来了”。即使中国已经在过去的30年中变成了经济强国,这种复杂情绪依旧存在。中国需要更多来自西方国家的尊重,但却在个人层面始终认为西方人占有优势。我认为这种态度在中国的年轻一代中已经发生改变,特别是大城市中的年轻人。
二三十年前,西方人可以出入令中国人羡慕不已的、只可以用特殊货币“外汇券”才可以消费的宾馆、餐厅和购物中心。现在则是中国人炫耀香槟酒、高级时装和奢华轿车。在北京和上海这种大城市,与西方人工作和社交的中国人受到差别对待的情况十分普遍。西方人在一些餐厅消费时可以享受较好的用餐位置和优先服务。我的一个朋友与欧洲人结婚了。有一次,她在北京的公寓遇到了一个麻烦,忘带通行证,但是安保人员却从未要求她丈夫出示通行证。我的朋友才是公寓的真正主人。
一些中国人利用西方优越感的行为就有些极端了。一家中国境内大型跨国工厂的华人经理(有美国绿卡)有一条“白人”商业策略:当他去小城市时:他一定要带着一个白人雇员。他说,“如果身边有一个白人雇员,当地人会对我们更加信任。”这个白人通常情况下是技术人员,根本不需要开口讲话。但是他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让事情进展的更加顺利,或者说,至少,让气氛更加友好。
当然“白人”策略也有不利点:“当合作伙伴第一次看到他的团队时,先入为主的认为白人才是决策者,而真正的决策者只是陪同翻译。但这个经理并不介意,生意谈成才是王道。对于那些被雇佣的白人来说,这种胜任这种工作也有点难。斯沃茨感觉她像一个小孩子被对待,或者说是“笼中鸟”。但是她需要挣钱养育刚出生的孩子。她没有实质性工作内容。她说,“他们根本不看我的简历。”但是她也认为,让白人感受一下“种族歧视”也是一件好事,因为很多人都会遇到这种问题,“这种感觉一点也不好”。
我朋友的欧洲丈夫则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当我问他如何看待保安对待他比对待他妻子更友善这个问题时,他认为没什么不妥的地方。他认为保安应该像对待他一样对待所有人,但只有中国人学会尊重农民工和穷人之时,才可能这样。我认为这个观点不错。(选译自《华尔街日报》网站)
- 陈季冰:金融开放:给市场还是给股权? 2010-07-08
- 逃离希腊?(7月8日) 2010-07-08
- 【记者手记】逃离希腊? 2010-07-08
- 美国在黄海军演要吓唬谁? 2010-07-08
- 中国地缘战略的困境与出路 201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