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静 全球粮食危机的幽灵再次来袭。周一,玉米价格创下了自1973年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玉米价格的飙涨不禁让人担心,2007-08年那场动荡将卷土重来。各国必须采取全方位措施,以防危机再现。
过去十年粮食价格不断上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来自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市场的需求疾速增长。大宗商品成为一种独立的资产类别,也对粮价构成了上行压力。过去十年间,大宗商品指数型基金投资大幅上升。非粮食类大宗商品(尤其是金属)同样受到了影响。上周,铜价和锡价双双创下历史高点。
粮食供应方面受到的冲击——尤其是恶劣的天气事件——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今夏的东欧干旱和北美暴雨,导致谷物和油籽价格飙升。
从长远看,市场可能会通过增产来应对价格上涨。提高生产力,以及增加像转基因作物这样的创新,将有助于供应赶上需求,从而使粮食价格降至更容易负担的水平。
但政府必须在危机到来时更好地把握局势,而在这样做时,千万不能干预定价机制。为缓解短缺而采取的行动,往往在最需要的时候影响产量。例如俄罗斯8月份颁布的出口禁令,就会因为禁止粮食生产者外销国际市场而抑制生产投资。由于会抢走发展中国家农民的饭碗,直接粮食援助同样也会起到负面作用。
各国还有必要建立一项机制,以确保市场在动荡时期仍保持开放,无论这在政治上会遭遇多大阻力。富国也应继续用能够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援助,来取代粮食援助。旨在向小农户提供新技术的举措也十分有必要,例如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倡导的“未来粮食保障”计划(Feed the Future)。
穷国也并非无计可施。扩充粮食储备将有助于缓解短缺。投资灌溉及其它改善土地质量的举措,将加速生产力增长。富国应为此类投资提供融资。
我们已开始意识到,粮食过剩的时代已经终结。近几个月的动荡是否会成为一种常态?这将取决于政策制定者如何应对。
- 失业的赌城 2010-10-18
- 单身与经济 2010-10-13
- 法国古堡变酒店 为改善财政 2010-10-11
- 加拿大钾肥收购案 中化求援$400亿-600亿 2010-09-20
- 第三次冲击国家战略 粮仓河南“我是谁” 201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