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水危机?
水危机
更多的贸易能够缓解水荒?
网络版专稿 记者 焦建 当下这一刻,世界贸易市场上正经受着缺乏石油的粮食的痛苦。不仅如此,其他各式各样的基本日用品价格都是水涨船高。而现在,另一只“狼”可能即将到来。它将比以往造成的伤害更大,因为它是最基本的基本日用品——水。很有一些专家相信这样的判断,并散布这样的噩梦图景——一场世界供水危机,马上就要来临。
一向喜欢对世界的未来进行深入思考的投行高盛,最近又有了新说法。在一份最近由其做出的建议中,高盛表示,全球性的缺水将比缺乏石油或者粮食给人类带来的威胁更大。在英国环境问题上颇具发言权的Nicholas Stern先生,也表达了相同的关切。他指出,一些重大的局部问题已经发生,譬如喜马拉雅山地区过多溶解的冰川水已经使当地的供水遭受混乱,与此同时,在其他的很多地区,正在忍受的却是地下水枯竭的痛苦。他指出,水——至少是那些可资利用的新鲜水源——是不可再生资源。而正是它们没有被正确的定价才导致了它们被过度的“开采”。
根据高盛的说法,每经过二十年的时间,全球的水消耗就增加一倍。而根据Nicholas Stern先生先生的说法,在很多地方的供应短缺是因为不断增长的消耗使得水源不可能及时更新。结果是——根据高盛的建议,水价一定要涨:这对于贫穷而又口渴的人来说可不是好消息。但对于投资者来讲则不啻于一个良机。这家激动不已的投行甚至建议说,水应该被考虑成“下一个世纪的石油”才能显示出其重要性来。
未来想通过水获利,直接把水进行出售将不是好主意。更应该做的是对水资源进行基础性投资并在新技术上花大钱。高盛预计说,到2020年的时候,单单是美国一个国家,就需要在新水管和废水处理设施上花掉1万亿美元。即使是在今天,整个水行业的高技术领域——从脱盐效应到紫外线消毒——在全球已经形成了一个价值4250亿美元的大市场。
在供水领域的确能够产生不少好处。但是,更有效的利用水源将借助于合理的对其进行定价。伦敦经济学院的研究人员指出,农业成为全球浪费水源的头号罪魁祸首,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政府的补贴。农民们拿着政府给大量资金去种植他们之前根本不会种植的作物——从澳大利亚的棉花到加州的水稻,它们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分,但是生产这样的农作物能够增加出口并创造就业岗位,所以政府就不断的对用水进行补贴。
具体情况千差万别,需求也各种各样,因此讨论全球性水危机是个容易引起误导的话题。其实从整体来看,全球的水源足可以满足每个人的需求。但它们往往分布不均,运输的成本和困难又很大。越加明显的全球气候变化又使得各地分布差异更加明显。加拿大和巴西的水源远远超过其用量,而也门和北中国却总是缺水。而很多时候,即使是在一个国家内部的水源分布也不均衡、
运行机制更加完善的水市场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式。假如政府能够将产权定义清楚的话,农民以及其他会使用水源的利益方之间就可以进行交易。虽然种种措施并不能够完全阻止过度用水,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应该放弃努力。但事实可能就像曾经有人写到的那样,“直到被痛苦教训,人们从不会真正知道到底水有多值钱。”

- · 中国将培育低碳经济为新增长点 | 2009-08-13
- · 【传媒视角:互联网已死】 | 2009-08-13
- · 姜长云:农民增收还需内外兼修 | 2009-08-12
- · 坚冰的碎裂 | 2009-08-12
- · 雷普索尔出售子公司 趋向中石油 | 2009-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