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09-02-25
林俐
订阅

激辩“美国银行国有化”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林俐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的一句——“不需要正式地把银行国有化”,在周二起到了起死回生的作用。上个星期还狂跌的银行股,迎来了近一个月以来最大幅度的上涨。

2月20日,当美国媒体、官员和学者就政府是否应该把银行业国有化这个问题辩得面红耳赤之际,那些恐惧救市方案会带上“社会主义”色彩的投资者们,大力抛售银行股。此举导致了花旗银行(Citibank)和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的股价分别跌到了18和25年以来的新低。

即便是自由市场主义的坚定信徒、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都表示——“在百年不遇的情况下,也许有必要暂时性地把银行国有化,以便有效和快速地进行重整”。投资者们因此更愿意相信——对美国的决策者而言,进行国有化的诱惑,已经是越来越强了。因为担心自己的利益可能受损,投资者们选择了撤离。

但伯南克却在24日,本周二进行的国会听证会上强调——即使是为了进行必要的重振计划,政府也不一定非得接管背负着巨大问题资产的美国银行。消息传开后,银行股普遍回升。上述两家银行的股价,更是上涨了约20%。

从市场所恐惧的“美国进入银行国有化的前奏”,到伯南克所说的“美国不需要国有化,而是公私合营”,这两个论调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

救市政策换来僵尸银行?

根据美国的官方数据显示,今年头两个月内,已经有14家银行倒闭。在这其间,最大的一家银行总资产高达17亿美元。而去年一共有24家银行倒闭,其中之一的IndyMac银行,已经由政府临时接管到适合的买家出现。

最让美国政府担忧的,是目前还在生存边缘挣扎的巨无霸们——花旗和美国银行就是例子。政府担忧的原因是,假如它们庞大的业务中断的话,将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在金融领域波及更大的层面,从而使得经济危机更加恶化。

07年的时候,次贷危机开始爆发。房屋抵押贷款开始出现烂帐,而在这之前,这些高风险贷款已经被证券化后卖给了投资者。正是因为这样,风险范围被扩大之后引爆了去年的金融危机。在数家大型金融机构倒闭之后,投资者开始意识到——金融证券市场会出现亏损,他们丧失了信心,大量撤离了他们的资金。此举导致了融资困难、拆借成本上涨,进而威胁到了银行的资金流动性。

自去年美国金融业崩溃以来,花旗和美国银行已经分别得到了来自政府的分别为500亿和450亿美元的注资。近日,正是因为有报道指出,美国政府正在考虑增持花旗银行股份至40%,才引发了“国有化”之嫌。

美国政府2月23日宣布,将针对美国20家最大的银行启动一项“压力承受测试”(Stress Test)——通过严紧的查帐来探清它们的资金状况和生存能力。观察家认为此举意味着,一旦摸清了大银行们资金不足的现实,政府将可能动用更多纳税人的钱来扶持金融业。而这,将可能会是个无底洞。

根据美联储去年9月底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目前20家最大的银行总资产达7.8万亿美元。但是有关其不良资产的数目,却没有公开。

到目前为止,美国政府已经动用了大约2万亿美元来救市,其中包括有挑选的注资以及购买金融机构的股份和不良资产、扶持汽车业、担保存款等。

伯南克在2月24日的听证会上解释说,“压力承受测试”不是为了给银行打分,而是为了摸清楚它们到底需要多少资金来满足美国经济的信贷需求。他承认说,政府有可能增持更多地银行股份,但是他拒绝把这个举动视为国有化。

他强调说:“应该叫做公私合营而不是国有化,因为政府不是这些银行的唯一持股人,甚至不是控股股东。政府和私人投资者将共存。”

但是一位议员却质疑说:“这听起来好像是扶持着死人走路,这是不是形成了僵尸银行?它不是一种自残性质的国有主义吗?”

反方正方

其实,有关银行国有化的辩论从去年底就已经开始。反方立场的观点是:政府干预,将会吓跑私有资本。

华盛顿智库加图研究院的资深研究员艾伦.雷诺斯(Alan Reynolds)就此写了一篇名为《一个谋杀银行的计划》的评论。

雷诺斯认为,当政府持有过多的银行股份,普通股份持有者的利益将要受损。因为当银行盈利时,政府将第一个得到分红,而假如银行破产,政府又将优先得到赔偿。“当政府霸占了驾驶室,聪明的投资者们会撤离”,他给出了这样的结论。

也有观察家认为,国有化将会带来不公平竞争——有政府撑腰的银行,可能会吸引到更多的存款和贷款人,因为他们会觉得所有的资金都将获得政府的担保,不像其起他的私营银行,它们会有有最高存款担保额的限制。

前达拉斯州美联储的经济顾问的杰拉.奥.迪利斯库(Gerald P. O'Driscoll Jr)则认为,国有化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原则,将给纳税人带来风险。他指出,美国财政部已经动用了人民的钱来购买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而又为了给这些银行提供更多的贷款,扩大了预算赤字。

更令迪利斯库感到不满的是,政府把一些已经接管的机构——如提供房屋贷款的房地美和房利美,当成了“政治提款机”。为了取悦民众,推出的放任的贷款转换计划(loan modification)在提高了救市成本之余,并没有解决防范风险的根本性问题。

其实,美国官方从来没有正式提出过要把银行国有化。决策者们总是强调说——所有的国家干预政策都是暂时性的,当市场稳定后,将完全回归私有资本。

这种策略在美国也不是新鲜事。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因为放任地提供信贷和不严谨的风险评估,导致美国各地刮起了一股银行倒闭的风潮。

从1980年到1994年,一共有超过1600家银行倒闭或者要求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伸出援救之手。当时的FDIC就接管了不低于100家的银行,为的就是提供整顿资金以及担保所有存款人不遭受丝毫损失。接管期间失败的银行们将进行重组,而FDIC将会与适合的买家进行谈判。最终大部分被“国有化”的资产在90年代末又全部归还给了私有资本。

现在已有消息称,那批曾经参与90年代抢救美国银行业的老将们,目前正在积极地游说决策者们将这一幕再次上演。

诺贝尔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在他的博客里写道,有时救市是有必要的。当美国总统奥巴马辟谣说政府没有打算把银行国有化,因为这不符合信奉市场主义的美国文化,克鲁格曼反驳道,FDIC也经常接管一些出现问题的小银行,他写道:“国有化就像苹果派一样,都很美国”。

注:为了应对美国30年代经济大萧条而设立的FDIC,属于国家机关,目前为美国各大小银行内近5万亿美元的存款投保。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