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全站导航
 
 
 
 

 

    日益增长的人力成本、日趋严格的环保规章、日益坚挺的人民币汇率,加上高居不下的通货膨胀率,中国似乎已经不再是一个“低成本”的投资宝地了。

    据上海美国商会联合博思艾伦咨询公司发布的《2007-2008年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报告显示,66家制造企业(多数为外企)中,近乎20%企业计划将工厂移师别国,即印度、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和巴西。 

    而在中国销量已经超越美国的阿迪达斯也打算减少“中国制造”的比例。阿迪达斯在印度开设了生产线,在老挝、越南和柬埔寨也进行加工,甚至还将回到东欧国家生产。 

    博思艾伦咨询公司的专家哈多克(Ron Haddock)说:“跨国企业和投资者们必须重新全盘考虑他们在过去几十年里在中国执行的生产战略。成本和货币结构有了质的变化。所以,企业必须对他们在中国的生产场地和企业活动重新进行审核。” 

劳动力成本上升   

    从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劳动合同法》不仅提高了企业职工的工资标准,而且也强制性规定了职工应当享受的福利标准。在华外资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厂,其新增成本大约都在50%左右

通胀成本

    据统计,与2003年相比,2007年外企各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上升27.4个百分点,而同期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仅上升0.8个百分点,这种结果直接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人民币升值成本

    在人民币快速升值的行情下,许多外企不得不提前以产品涨价来进行对冲,其市场议价能力受到抑制;与此同时,由于出口以美元结算,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也加大了企业的交易成本。

税收成本

    今年开始实施的“两税合一”新政废止了外资企业享受的优惠税率(平均为13%),而转为与内资企业一样的平均税率(30%左右),由此压缩了外企的利润空间。

扩张成本

    一方面,作为原来地方政府吸引外资最核心的武器——土地受到了宏观层面的硬性约束,工业用地由此受到了扼制;另一方面,环保要求、绿色GDP成为考核企业的重要指标。对于那些依靠来料加工的外企而言,扩大再生产可能承受的风险大大增强。

   

 

 

   

 

国际鞋业巨头纷纷转出中国

随着人民币升值及国内人力、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大量在华的鞋企纷纷将生产基地外移。近日,阿迪达斯和耐克表示将一些生产企业从中国转移至印度等东南亚国家。而Clacks、K-Swiss、Bakers等国际鞋业巨头纷纷增加越南、印尼的生产线。

受累成本上升洋快餐纷纷提价

6月25日开始,麦当劳将在国内餐厅调价,部分产品的上涨幅度为0.5元~1.5元。此外,百胜餐饮对必胜客产品价格进行了全国性的调整,其中比萨最高涨幅为5元,此外包括小吃、沙拉、意粉和饮料等也涨价1~2元不等。

内地成本上升 仁宝投资转向越南

1月19日,信息产业部发布了《2007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公报》(以下简称“公报”),这份公报一定程度上论证了笔记本电脑合约制造商仁宝电脑的担心。

纺织业生存告急 

一份权威调研结果显示,纺织行业2/3的企业利润率只有0.62%,如果这些企业陷入绝境,将危及大约1500万人的就业。

 应对成本上升 奔驰宝马谋深度合作 

油价和原材料价格的不断攀升,已令美国车企倍受挫折,而这也令德国老牌豪华车企业开始居安思危。德国汽车制造商宝马汽车公司(BMW )和戴姆勒公司(Daimler)旗下梅塞德斯-奔驰(Mercedes-Benz)将在11月底之前决定双方合作方式。目前双方在继续进行磋商。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价值 

2007年,萨拉·邦乔尼(Sara Bongiorni)写了一本书,书名是《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描述自己与家人如何艰难地寻找 “非中国制造”的商品。她说,“经过一年没有‘中国’的日子后,我可以告诉你:没有中国商品你也可以照样生活下去,但是你的生活会越来越麻烦,而且家庭开支也会大大增加。以后十年我可能都没有勇气再尝试这种日子。”

中国制造化解成本危机之道 

据报道,宝钢股份今年三季度产品价格将上调300元~600 元,这将延续以前数个季度钢材价格大幅上涨的趋势。与此同时,国际原油价格频创历史新高,目前已冲破每桶140 美元的大关。

曾鸣:中国制造的新格局 

会议从不间断。当他最终结束上一个会议,一脸疲倦地走出来时,已经接近晚饭时间。在中国雅虎办公室墙上的液晶屏中,循环播放着中国雅虎的活动片断,曾鸣的头像出现时,屏幕下方的字幕显示,他是阿里巴巴集团的总参谋长。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消费

三月初,在人大政协两会纷纷扬扬的提案讨论的同时,由博思艾伦咨询公司(BoozAllenHamilton)及上海美国商会(TheAmericanChamberofCommerceShanghai)联合进行的《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研究2007-2008》指出,中国一直以来作为纯粹低成本及出口导向型生产基地的重要性将逐渐减小。“中国制造年代即将结束,”美国商会上海制造业委员会主席霍恩贝说,“不能再只将它视为一个制造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