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2008北京奥运会专题 > 奥运热点

北京,新征程的又一个起点(2)

  
作者: 任仲平
发布日期: 2008-08-26
 1  |  2  |  3 

(四)1919—1949,1949—1978,1978—2008。30年一个刻度,我们从体育这个国家文明的维度,回首一个古老民族追赶世界潮流的步伐。

人们不会忘记,76年前,中国短跑名将刘长春扛着一面国旗,出现在奥运会的跑道上,“向世界宣告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存在”。

人们不会忘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第一次全面参加夏季奥运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进场时,观众全场起立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

人们不会忘记,蒙特卡洛申奥失利,申奥代表团回到北京首都机场,1500人的欢迎队伍高举横幅:“永远的北京,不远的奥运!”

100年的追随,29年的重返,11年申办,7年筹办,中国与现代奥运的不解情缘,始终与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的顽强努力密切相关,始终与中国走向世界的执著步履紧紧伴随。

“没有开放政策,就没有奥运会。”这是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的感慨。英国广播公司总裁说出了同样的感受——“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开放,而开放的中国将会让世界更加亲近她。”

北京奥运会,吸引了2万多名境外记者采访报道。这个庞大团体的人数,打破了又一项“奥运会纪录”。全球媒体用各种语言,将奥运、将中国,传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2008年中国举办奥运会,适逢中国改革开放30年。这不只是一个时间上的巧合,其内在逻辑是中国从贫弱逐渐走向富强的历程。30年来积累的经济实力、全球视野以及与世界接轨的意愿和决心,这是中国能够成功举办奥运会的重要条件。

耐人寻味的是,对于北京奥运会,65%的中国人表示最关注的是“中国人的风采,世界对中国的评价”。走向世界的中国人,已经学会用开放的国际眼光看待自身。在他们看来,这场全球盛会并非以中国人自我评价为中心,它最终要通过世界的认同,确定在百年奥运史上的历史地位。

让我们珍惜这奥运的馈赠——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不仅将展现更多自信和从容,也将获得更多支持和机遇。在激情拥抱世界之后,扩大开放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五)几个世纪以来,中国从未以这样的角色出现在世界的视野。

一辈子没出过远门的98岁老奶奶,坐上孙子的脚踏三轮车,从湖南跋涉1000多公里来到北京,只为圆一个奥运的梦想。江苏一位农民老大爷骑车走遍全国“讲述”绿色奥运,用特殊方式为奥运作贡献。山东菏泽老年大学音乐班30名学员自导自演的《北京欢迎您》,被50万网友称为“中国最便宜、最有精神、最强的MTV”……

在这一刻,历史的悲情,化为老一代人视野中远去的背影。“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这快乐,融化了岁月曾经的艰涩与沧桑。

小伙子们后脑勺上染着“奥运五环”,书包带上别满奥运纪念章,穿梭在各个赛场门外,传递着“不亦乐乎”的奥运心情。100多万志愿者活跃在赛场内外,被称作“鸟巢一代”的“80后外交官”,展现了美好的“中国表情”。他们用微笑夺得一块珍贵的“金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授予北京志愿者协会“联合国卓越志愿服务组织奖”。《纽约时报》感叹:“北京给了世界一份青春。” 

让我们珍惜这奥运的馈赠——一个国家的最高价值取向,莫过于人民的幸福。正是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培育了快乐的中国、生动的中国、微笑的中国。奥运虽然过去,但人的故事还在继续,在世界舞台上,我们将呈现一个充满活力的青春中国。

(六)北京奥运,人们看到这个曾饱受屈辱而荣誉感极强的民族,第一次如此从容淡定地看待赛场上的成败得失。

51块金牌、100块奖牌创造的历史性跨越,确实值得欢呼。但更让我们欣喜的,是观众的目光越过赛场激烈的对抗和奖牌榜上的排名,投向高举亡妻照片含泪欢呼的举重冠军,投向为拯救儿子第五次披挂上阵的妈妈选手,投向金牌梦碎的神枪手温婉如歌的爱情故事,投向俄罗斯和格鲁吉亚运动员的深情拥吻……

今日中国人,不再视竞争如敌对,视落后如失败,视空手而归如羞辱,因为他们相信,一个强大国家的内涵无需用金牌奠基,一个洋溢着人性光辉的民族更具魅力;因为他们知道,经历了离合悲欢、贫富差距、民族矛盾、战火硝烟,人类的友爱才格外撼人心魄,体验过“不同的世界,不同的梦想”,“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才显得弥足珍贵。

日益开阔的视野,让我们对奥运会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也让国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这才有了比赛场上为所有运动员加油的热烈掌声,有了对杜丽的呵护、对郎平的支持、对博尔特生日的全场祝福,有了跨越国界的博大胸襟。

让我们珍惜这奥运的馈赠——愿理性、谦和更深地融入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基因。奥运之后,我们将继续书写一个充满包容精神的中国。

 1  |  2  |  3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经济观察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姓名:
* 姓名和Email为保密项
经济观察网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05020873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