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金龙:城市的发展不能单算经济账
孙金龙 安徽省委常委 合肥市委书记
2010-12-24 15:44
订阅

亲爱的读者:

合肥正着眼建成为一个区域性的特大城市。我体会,城市的发展不能单算经济账,更要算民生账。实现民生的改善,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是经济发展的成果。

所以从“大民生”的角度来狠抓发展,把“大建设”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强力推进,是发展第一要务。

在老城区的拆迁中,合肥在最繁华的商业路段,保留了13亩地建成公园,加上拆迁成本,整个投入超过7000万元。还有,大蜀山脚下有一块5100亩的工业及商业用地,已经完成了前期拆迁工作,但考虑到市民对它有着特殊的感情,而且大蜀山是合肥市难得的城市“绿肺”,最终还是决定工业建设让位于城市生态,将这片土地的性质重新规划为绿地。

如果算经济账,这两个地方仅土地出让金就高达120亿元。但是这片绿地是我们为子孙后代留下的一笔财富。我们坚信,在城市发展中,多栽树肯定没错。

我还有一个体会,“大建设”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最有效的民心工程。比如,合肥一中是市里优质的教育资源,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得到最好的教育。但是一中在老城区只有50亩地,由于没有扩展空间,每年只能招收2000多学生。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是党委政府的责任,做大优质教育资源也是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合肥以规划建设滨湖新区为契机,对位于老城区的合肥一中、合肥四十六中、合肥师范附小等一批中小学进行迁建、扩建。

现在的合肥一中,占地将近400亩,相当于原来的校园面积的8倍,可以容纳7000多学生;同时,将一中的老校址划给了另一所老牌的名校——合肥六中,扩大了六中的优质教育资源。2005年到2009年,累计新建、迁建中小学54所,解决了6万名孩子就近上学、上好学的问题。

结合“大建设”,合肥还放大优质教育、医疗卫生资源,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实现了由劳务输出向输入的历史性转变;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全省率先实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将合肥下属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医保“二险合一”;兴建经济适用住房21.4万平方米,建成及在建廉租住房40余万平方米、公租房80余万平方米,低保、困难家庭住房实现应保尽保。

到2015年,合肥的城市人口规模将至少达到400万,也就是说,将有100万人进入城市;而到2050年,合肥市人口规模可能将达到1000万左右,按城市化率80%计算,合肥将有800万城镇人口。

我们的愿望,就是要通过更好更快地推进经济社会“大发展”和基础设施“大建设”,让老百姓享受更幸福的生活。

孙金龙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