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军:将环境信息变成企业治污的压力
马军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2010-12-24 15:44
订阅

亲爱的读者:

谈到中国环境,难免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自2003年以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政策,推动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中国公众的环境意识不断提升,环保组织的能力持续加强,而企业也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也找到了一些促进污染控制的方法。忧的是中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经济发展方式尚未完全转变,环境管理的执法不够严格,司法体系还不能有效地应对环境诉讼。许多企业还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赢得订单,它们缺乏环境守法的动力。

作为世界加工业的中心,中国的环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近些年,中国60%的监测河段受到污染,一半以上重要城市的大气质量达不到法定的环境标准。要克服现在巨大的环境挑战,必须有社会各界广泛的参与。我们认为,公众参与能够为清除污染提供重要的动力,形成社会压力,激发社会其他方面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而公众的参与需要环境信息的公开作为先导。

基于这样的想法,2006年以来,我和我的团队先后开发并运营了两个全国性污染数据库(水污染地图和空气污染地图),以监督企业的环境表现,促进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同时我们与多家NGO合作,发出了“绿色选择”倡议。“绿色选择”这个项目以数据库为基础,规定加入该项目的成员,须公开承诺在中国不用污染企业作为供应商,并通过一个程序识别供应链条上违反中国环保法规的企业,进而促使这些企业解决其存在的污染问题。“绿色选择”通过公众参与,将环境污染记录转化成订单的压力,最终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截至2010年11月,“绿色选择”倡议已经推动310家企业对其污染记录和整改措施作出说明。我们选择大型品牌来传递环保压力,是因为这些品牌凝集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承诺,这也是让品牌所有者取得市场竞争的一种优势,获取了这种优势就必须践行相应的承诺。很多知名品牌,自己几乎不做任何生产,几乎全部都是外包生产,他们本身可谓是一家绿色公司,但他们的供应商可能为了赢得订单降低环境标准,这样造成的污染可能比其自己建厂还要严重。因此品牌的环境承诺不仅是对本公司自身的要求,还应当包括对供应商的管理。

在中国,环境信息公开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展,2006年,我们两个数据库里收录的超标违规记录只有2500条,到今天已有73000条之多,短短几年增加了7万条记录。伴随着数据库的更新、“绿色选择”倡议的推进,很多企业开始在压力下做出改进,公众也通过“绿色消费”的理性表达行使保护环境的权力,从而更加深入地参与到环境保护中。

未来5-10年的时间,我们会沿着绿色消费、绿色供应链这一路径进一步扩展和完善。更多地动员消费者行使自己绿色消费、绿色选择的权利,我们寄希望于通过这种压力让更多的企业产生环境保护的动力。同时,还要继续以撬动龙头企业为主,带动整个供应链条关注环境保护。

此外,未来我们还可以关注“绿色信贷”,推动银行重视贷款企业的环境表现。目前,有些环境污染大户在贷款方面没有遇到困难,未来我们可以在这点上找到方向加以推动。再比如绿色证券,现在许多的上市公司有很多资金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而有些经营活动会加剧环境的污染,如果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让证券市场能够重视企业的环境表现,将对环境保护作出很大贡献。因此,未来我们将让环境信息更多地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对污染企业产生压力,激发他们清除污染的动力。

未来十年,中国还会处在一个高速工业化和产业化的过程,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为这一代人提供起码的健康生存的环境;同时要尽可能保留一些自然和文化遗产。对此,我们要有紧迫感,也要有耐心和信心。我相信,十三亿中国人不会同意我们的环境在高速工业化的条件下被破坏掉、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健康被牺牲掉,不能同意在20年时间内把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伟大的遗产毁灭掉。我坚信充分知情参与的公众,将会做出一个绿色选择。

马军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