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1年末,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实现了四个“明显提高”和一个“明显下降”: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效率明显提高;基本药物价格明显下降。
医改的这些成绩中,首要成绩是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覆盖率达到95%,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政府补助标准从2010年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11年的200元,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由60%提高到70%左右。这些数据表明:“病有所医”在中国首次实现。
笔者认为,“病有所医”的实现,是首次让全体国民享受到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无论是从中国历史、国际经验还是当前现实来看,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也为医改的深入推进奠定了基础。 【详细...】
评论
高初建
高初建
医疗体制改革是世界范围的难题。即使是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如美国,要想达到医疗保险基本覆盖全部国民,也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与美国相比,在有着十几亿人口,经济仍然不发达,尤其是医疗资源欠缺的中国,推行医疗体制改革的难度之大,或许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因此可以说,能够达到“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覆盖率达到95%”这样的水平,是相当了不起的。
关于医改最终应该实现的目标,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给出分析。社会学者可能认为,“医改成功” =感恩+知足;经济学家可能认为“医改成功” =效用/欲望;专门研究医疗保障的人士也许会认为,只有“个性+需要+每个人获取医疗资源的状况”,才足以反映医改的成效。如此等等,见仁见智。但从根本是讲,医疗体制改革的成功与否没有什么“公式”、“定理”。其基本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真正做到 “病有所医”。 【详细...】
汪 雷
新医改启动后,医保覆盖面迅速扩大,报销比例不断提高,财政开始真正为居民看病买单。这种情况下的高药价将大幅增加政府支出,直接伤害政府利益。为了减轻财政压力,各级政府第一次有了降低药价的真正动力。
于是,以往与医药集团博弈的对手,由软弱的百姓换成了强大的政府,天平两端的砝码开始趋于平衡。一些真正有效的政策也开始不断出台。例如,国家药监局对于 低价药改头换面高价入市的审批已经变得非常严格。对市场上现有的药品,卫生部则通过基本药物目录对价格加以确认,并要求公立医院零利润销售。
眼下医改的要务应是,保持住这种持续推进改革的动力,并确保地方政府与百姓利益上的一致。以上两点若能践行,便可对中国医改寄予厚望。 【详细...】
徐宗威
《公立医院改革的指导意见》表明,公立医院要回归“社会公益”,这是好事。它说明我们的改革正在深化和完善,说明我们对政府公共服务职责的认识,尤其是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认识,更深入更清晰了。
卫生部陈竺部长讲,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就是一条,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和主导地位。市政公用事业改革也必须坚持其社会的公益性,坚持国有经济在市政公用事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公立医院回归社会公益性了,但是城市的自来水、城市的公共交通、城市的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怎么办?这些城市的市政公用事业同样需要回归社会公益性。因此,要反对在提供社会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时以营利为目的。
政府必须建设好公立医院,解决社会公众对医疗卫生的基本需求,私人资本投资医疗主要是解决社会公众对医疗多层次的需求。 【详细...】
观察家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说到底就是要解决13亿人看病就医难的问题。从2006年到现在,国家通过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现代医疗保险制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虽然难以评判最终成果大小,但和其他几个改革措施相比较,这还是成效最佳的一个制度选择。
从医保的制度层面看,其挑战在于如何在深化医保制度的同时,开展更具有创新的筹资和付费手段的改革,使责权对等,约束可能因医保而产生的过度医疗的“道德风险”。目前医保还没有在这个方面有所突破,当然这也许是时间问题。
中国当下要进一步深化医改,必须要有强有力的领导力和作业机制,高层领导的决策判断一定要明确果断,才可能减少不必要的争议纠缠,避免浪费时间和丧失改革良机。 【详细...】
刘国恩
本次医改是中国第一次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高度来保障人民的健康,是一项系统性的设计,非常强调公益性。从改革方案的设计、卫生制度的建立到服务体系的建立,都要遵循公益性的原则。公益性就是优先考虑社会效益为优,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原则。
中国有制度优势和文化优势,有希望探索出一个低成本、可持续地保障老百姓健康和幸福的发展道路。中国这次医改其实是探索人类发展新模式和医疗新模式的一个契机,这次医改的目标不仅是实现 “病有所医”,而且是要保障人民的健康。
医疗服务太复杂了,与普通的购物绝不一样,因为生命太可贵,患者总要不惜一切代价挽救生命,要在医疗领域让消费者做选择的话,不惜代价就是他的理性。所以 我们一定要小心,不要把购买服务变成了政府买单的市场化,这将会非常危险。中国的医改一定要有创造性,利用我们人口规模的优势和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出低成 本、集约化的医疗服务模式,不要走别人已经走不通的路。 【详细...】
李 玲
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扩大覆盖面的问题上,最为主要的难点有三:一是如何将非公组织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医保?二是流动人员(尤其是农民工)究竟参加 哪一个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抑或新农合)?三是在城镇居民医保上如何突破自愿性医疗保险所固有的“逆向选择”(具体表现为自我感觉身体健 康的居民不愿意参加医保)从而实现普遍覆盖?
通览30个省份的医改方案,可以发现各省医改方案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方面,大多提供了相对充分的阐述,但很多省份也仅仅是将国家设定的政策目标进一步细化,却没有就各自省份的情形给出确保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具体措施。 【详细...】
顾 昕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是指无论性别、年龄、种族、居住地、职业、收入,城乡居民都能平等地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从保障国民健康权益的角度看,它 意味着人人享有相同的权利。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是保障城乡居民获得最基本、最有效的公共卫生服务,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最终 使广大居民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国家《医改实施方案》从扩大公共服务覆盖面,增加公共服务项目,加强公共服务能力、保障公共服务经费四个角度出发,对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做出了具体要求。 【详细...】
余 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