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李克强个人和中国来说,这都将是一个新的起点。新总理李克强接棒于这样一个时刻——曾经高歌猛进的经济已经放慢步伐,中国潜力依旧,但亟须转变 增长方式,保持增长的可持续性,并平衡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未来数年里,新一届政府将直面并着手解决这些难题。
本报报道组重返了这位新总理曾经生活、学习和工作过的地方,通过对其老乡、老同学、老同事的采访,梳理其从政与执政的轨迹,以期循迹新一届政府的大 致蓝图:他将以怎样的作风和方式执政?他将着力解决哪些问题?对于这位新任国务院总理,我们可以怀有怎样的期待?每一个五年,对于中国及她的人民来说,都 是黄金般珍贵的光阴,中国曾经错失过机遇,耽搁过岁月,不容许再走错方向。
“城镇化”将是可能的突破口。“通过工业化和城镇化来推动经济发展”的思路,在李克强主政河南时即已显现。相信未来数年,李克强会把城镇化视为扩大 内需的最大潜力,极大推动这一进程。以保障房建设为代表的民生工程,也将是李克强政府着力的重点。李克强主政辽宁时的棚户区改造就是保障房的雏形。彼时的 李已经意识到,发展辽宁不仅需要振兴经济,还要社会协调发展。新一届政府,亦将遵循这一思路,一手抓经济,一手促民生。
当下的中国,又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口。李克强力主的城镇化与民生工程能否顺利推进,中国能否成功转型并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是关键。
相信新总理对此已有清醒的历史自觉。在去年11月21日的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还是副总理的李克强提出,“改革是最大的红利”。他强调,不要片面追求GDP,将来的发展可能会经历一个中速增长期,很难长久保持两位数,但是只要保持住7%的增长,到2020年实现小康就完全有可能。而实 现这一目标靠什么?还是要靠改革。改革的空间和潜力仍然十分巨大。
时代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推动改革,但是,如何改?李克强进一步阐述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需要抓住突破口,突破口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要按十八大报 告中所讲的那样: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经济领域要更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社会领域要更好地利用社会的力量,包括社会组织的力量,把应该由 市场和社会发挥作用的交给市场和社会。无疑,这是改革的一个方向。
李克强直言改革目前已进入攻坚区、深水区。下一步的改革,更多是要打破固有利益格局,调整利益预期。这既需要政治勇气和胆识,还需要智慧和系统的知识。谈到具体改革步骤,李克强强调,“改革既要有顶层设计,又要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
去年12月,新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也释放了积极的信号。他首次出巡去了深圳,那是1992年邓公南巡之地。相信未来数年,在新一代领导人的带领下,中国和中国人民将在改革的道路上寻回共识,破冰前行。

老丁是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东陵村的村民。1974年3月,在毛泽东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下,年仅19岁的李克强与其他同学在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中,乘坐大客车向凤阳县大庙公社东陵大队进发,开始了四年多的知青生活。
78岁的路家友,是当年凤阳县大庙区大庙乡东陵村的生产队长,就是他把李克强和其他知青领到村里。
路家友向本报回忆说,公社提前已把名单分好,各生产队长根据单子招呼分到自己村的知青,点名确认后,社员帮助知青拿箱子铺盖行李,知青跟在社员后面回大队。当时东陵分到了两个知青,一个是李克强,一个是陈平。【详细】

此时,何勤华身边的一位同学也在翻看着花名册。“哪个是李克强?”何勤华问这位同学。“我就是,你是何勤华吧?”身边的这位同学回答道。这两位同样出生在1955年,有着同样农村工作经历的同学就这样认识了。
来北京大学之前,李克强是安徽省凤阳县大庙公社大庙大队的党支部书记,还是安徽省的“学习毛泽东思想”先进个人。而现为华东政法大学校长的何勤华,在接到北大录取通知书时,已是上海郊区农村的乡团委书记。【详细】

河南是李克强到地方工作的第一站,也是他积累地方治理经验的主要阶段,从1998年夏天赴任到2004年调任辽宁,李克强先后任河南省省长、省委书记。
主政河南的7年,李克强完成了从一个学者型官员到地方实干大员的转型。在河南期间,不仅成功应对了亚洲金融危机对河南的冲击、遏制了艾滋病在河南蔓延等众多挑战,更将这个传统的农业大省带上了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径。
回顾其在河南的施政方略,或可为探寻其主政中国的路径提供借鉴。【详细】

“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这是2012年11月21日,李克强在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的观点。12月19日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调研座谈会上,李克强再次强调“改革红利”。此时,2013年中央工作经济会议结束不到三天。
过去5年,李克强操刀中国经济的思路正变得越来越清晰。
2007年,52岁的李克强,在中共十七届一中全会上,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身份登上了中国的最高政治舞台。几个月后的2008年,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七次全体会议上,李克强当选为国务院副总理,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年轻的副总理。
李克强面临的考验并不小。甫一上任,就遭遇汶川大地震、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和国际金融危机等。【详细】

李克强,男,汉族,1955年7月生,安徽定远人,1974年3月参加工作,197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大学法律系和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法学学士、经济学博士学位。
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党组书记。
1974-1976年 安徽省凤阳县大庙公社东陵大队知青
1976-1978年 安徽省凤阳县大庙公社大庙大队党支部书记
1978-1982年 北京大学法律系学习,校学生会负责人
1982-1983年 北京大学团委书记,共青团中央常委
1983-1983年 共青团中央学校部部长兼全国学联秘书长
1983-1985年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
1985-1993年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兼全国青联副主席 (1991年9月-1991年11月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习)
1993-1998年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兼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院长
1988-1994年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在职研究生学习,获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
1998-1999年 河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兼任黄河防汛总指挥部总指挥
1999-2002年 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兼任黄河防汛总指挥部总指挥
2002-2003年 河南省委书记、省长,兼任黄河防汛总指挥部总指挥
2003-2004年 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2004-2005年 辽宁省委书记
2005-2007年 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2007-2008年 中央政治局常委
2008-2013年 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党组副书记,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
2013- 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党组书记,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
中共第十五届、十六届、十七届、十八届中央委员,十七届、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资料来源: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