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业边界的消失与专业性重塑,这是我们提出的一个问题,我不是要给大家答案的,十分钟肯定没办法给答案,而这个事情可能需要我们用很长的时间,一块去寻找这样一个答案,今天我们已经到了这样一个新的时代,观察新媒体这么多年,我想可能有一个核心的变化,就是今天我们是处于这样一个传媒业旧有边界被打破的时代,或者说原有的边界在消融的时代,对这样一个时代,有些人会说我们生逢其时,谁都可以做自媒体,可以做大V的时代,可以名利双收,在座的有很多传统媒体人,我们会感叹我们怎么这么倒霉,我们赶上没落的时代,不管我们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这样的时代已经到来,而且很难再往回走,所以我们可能需要面对这样边界被打破的时代,去探讨一些能够让我们未来专业性得到重新建立的路径。
我们今天边界的打破,第一个边界是行业的原有的壁垒的打破。2006年,当时代周刊把当年的年度风云人物授予了你这样一个,每一个我们在座的各位的这样的人物的时候,其实他已经感受到了来自于自媒体的汹涌的浪潮,那种汪洋大海铺面而来的时代,当我们面对这样一个时代的时候,对于我们传统媒体人来讲,我们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挑战,我们原来喜欢当麦霸,但是我们音量现在不足以让所有人听到,今天我们所谓的社交传播,其实也就是以人为媒,以人为媒意味着我们的内容需要接受社交的动力的考验,另外一方面,我们现在所赖以为信息源的朋友圈,在某种意义上也变成了一个一个信息,即使是有公共性的内容,可能也未必能够刺破每一个解放,这我是所面临的困惑,当我们谈真相的时候,大多数时候我们会想到,今天社交媒体上的所谓的碎片化和情绪化的传播,所以这一切似乎都在对自媒体这样一种时代,提出很多的质疑,但是我想从我个人角度来讲,我并不认为自媒体是一个所谓的破坏者,其实它还是带着很多的创造,今天在座的很多来自自媒体的朋友们,今天自媒体和专业媒体一块共同营造一种传媒的生态,在这样一种新的生态里面,我们的专业媒体可能不像过去那么大了,除非你重新提纯自己的浓度,你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感。
另外一方面你需要吸收自媒体的能量,让我们自己变得更强健,所以自媒体和传统媒体边界被打破以后,所以我们要重新吸收自媒体时代的新思维和新能源。
第二个我们的边界的消融是传播渠道的过去垄断的边界的消融,当门户网站开始出现之后,像吴晨光总也是来自门户网站的,门户网站出现,我们已经看到传统媒体过去自己独占的所谓的传播渠道被分化了,我们又看到搜索引擎到服务平台,他们一个一个在朝我们走过来,一个一个的用自己的流量逻辑在解构我们过去的传播的逻辑,虽然我们认为这些解构中间可能也带风险,另外一方面,传统媒体不得不面对你必须要用新的渠道,去做内容分发的新的挑战,在这样的新的平台里面,我们怎么去懂得每一种平台,它流量的这种内在的逻辑和线索,怎么样在新的平台里面获得内容生产和内容分发的这样一个最优的配置,可能会决定我们在这样多样化传播的时代,我们传播力,还有我们的利益最大化,这是第二重消融。
第三种消融,当然可能是最近几年我们大家更关注的,人和机器的边界似乎慢慢也在淡化,在去年当纽约客杂志以这样一个封面开启这样一个话题的时候,我们可能或多或少会有担忧,是不是有一天我们会变成机器的乞丐,今天的智能化的技术,毫无疑问已经进入并且更加深层次的进入到我们各个环节,不管选题策划,机器的采集,到加工,还是反馈,在我们现在看到的快笔小新,乃至于其他的新媒体公司所做的写作机器人,我们看到他在我们的眼前展开了无数的程式化的稿件,另外我们也看到来自新华社的媒体大脑所生产的智能化的视频,我们看到了其他的新的探索,智能化技术对于整个新闻业的影响,我想是不可能完全阻挡的,在面对这样一种形式,接受它拥抱它,还是完全排斥它,这是我们需要面对的一种选择。
我个人的观点是,我们可能需要去拥抱机器,完成人机协同,和和机器能量的碰撞和剧变,但是不管怎么样,人是有核心的手艺,是我们需要保持的,也是机器不可以替代的,不管是新闻调查,还是人类情感的传达,某些时候保持异想天开的能力,这也是人的这种特质所在,但在机器时代,我们还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陷井,尤其是基于数据和算法,我们过去媒体不太熟悉的那些新的资源所带来的风险和陷井,对这样一些风险和陷井的认识警惕,可以让我们在未来保持人作为主导者的地位。
面对这样边界消融的时代,我们要有专业的重塑,职业媒体人在这里边,毫无疑问,应该继续发扬这样专业性标杆的作用。
另外我们每一个个体,我们所谓的媒介素养在未来,可能也会成为影响整个传媒生态的一部分,而这种素养可能需要从传统的消费的素养向生产者和传播者素养扩展,当然我们现在在座的好多都是来自于企业做公关的,甚至很多人原来是媒体人,也许当你们走到另外一个新的行业,转换的角色的时候,也需要带着我们过去在新闻专业里面受到的专业的价值观的因为未来的企业的公关,可能不仅仅是为企业说话的,实际上他也是对整个我们信息生态,具有重要的影响,我们信息生态的平衡,客观和它的真实,也来自于我们很多企业的自媒体,机构的自媒体,当然这些平台和其他的技术拥有者,在未来,他们拥有越来越多话语权的时候,他们对于我们整个传媒业的发展。
在技术伦理和新闻传播伦理的约束下,对自己的专业性提出自己的标准,当然在这里边最核心的毫无疑问,还是我们媒体人,我们媒体人需要保持我们在传统的能力,也需要在今天面对新媒体时代,有一些新的能力的塑造,比如说对碎片的发现和拼贴还原的能力,比如说对数据的把握的能力,还有机器的驾驭能力。
当然我们在过去谈传媒业的专业原则的时候,要有一些常识,比如说事实和意见之间的界限不能模糊,即使是边界消融,我们今天认为事实和意见之间的界限应该是清晰的,是不能逾越的,这种常识应该从我们媒体人慢慢扩大到自媒体和更多公众那儿去。
从我们生存角度来讲,大家现在必须要解决盈利的问题,经营的问题,但是我们也期待在一些事关公共利于的生产方面,内容和经营之间的墙是不会被逾越的,当有媒体在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去做电商,去做房地产的时候,扩大了媒体本身的养活自己能力的时候,我们也期待他拿更多的钱去扶持这些真正的做核心的硬新闻的一些部门,让这样的新闻在今天还能存活下去,并且活得更好。
我想以这个作为结尾,这个可能大家看到了,时代周刊在十二年以后,又一次在评选年度风云人物的时候,选了这样一些面孔,跟当年的你不同的是,这样一些面孔似乎是一种专业价值的回归,他们都是为了真相,而献出了生命的人,我们对他有深深的敬意,当然我们不需要有这样的牺牲者,但是我们需要守望,不管未来更好还是更坏,不管我们对未来有多少的这种忧虑,我们都需要守望,不管我们是以媒体人,还是其他的身份,这是我的发言,谢谢大家。
马丁:结尾阶段说到事实与意见的界限,内容和经营的界限,是每个传统行业,或者新媒体创业者都会面临的选择,我相信很多人,尤其是有新闻理想的人,心中都有这个界限,但是这个界限在现实之中特别受到挑战,有的时候很轻松就被击溃了,因为过去的传统媒体没有独立出来,面对这些诱惑的时候,保持那个界限的心,有的人坚强,有的人脆弱,各不相同,接下来我们请上的是演讲者是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部主任,单学刚先生,他给我们带来的演讲叫互联网企业政策舆论风险评估,有请。
单学刚:各位媒体同行,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再次站在经济观察报这个会场上,已经是第三年了,可以说是经济观察报的老朋友。
今年我们依然是叫做数据洞察合作方,而且我本人也是学术嘉宾的行列,今天分享的是研究成果。
在座的很多来自于传统媒体行业,但是现在大家干的都是互联网新经济,很多做创业的朋友,应该说现在充满了机会,机会的同时,我们政策和舆论的风险也是无处不在的今年我分享的是新扶媒体传播类的榜单,我们今年做一些改变,如果大家去年关注我们,其实去年年底我们已经把这个机构,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又分出了另外一个新的中心叫,大家在一些报告中见到了,这个主要是做公共政策和内参这方面,我们中心还是以原来的舆情和大数据的分析为主,当然从企业传统的口碑方面,我们还是有很多工作,今天就结合我们这个中心的一个新的研究,结合我们一些思考,对互联网行业,目前的政策舆论风险,做一点评估。
十分钟太短,所以只能讲要点,如果各位感兴趣,我后面有联系方式,大家可以在会后继续沟通。
首先我们从研究背景讲一讲,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首先我想当下互联网经济迅猛发展,国家政策方面的利好也促进这个行业的发展,我们也感觉互联网企业的狂飙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缺少风险的判断力,处置力,经常在监管的时候,对监管这种底线摸得不太清楚,经常会挑战极限,倒逼严管不断严格,我们看到监管越来越严是大趋势。
就是帮助互联网做政策,就像我们当年做舆情,那个时候领导不上网,怎么让上网了解我们的动态,今天大家都上网,我们要帮大家解决政策。
为什么要做这个体系,我们也想把它进行调理化和规范化,如果一个成果没有成功的模型做支撑,也是不常有的,我们设计了一些体系。
我们有一些具体的案例就不讲了,有一些案例相关的内容,第一个互联网企业面临的政策和舆论环境,应该说这是个双刃剑,一方面我们信息业态,我们监管方面采取比较包容的态度,刺激互联网新经济的发展,对互联网创业是大的利好的环境,同时我们也看到,主管部门法规文件等方式,逐渐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这个监管政策越来越严格,比如仅仅是去年下半年到今年,这一段时间,就有很多关于监管,而且涉及到的监管主体,政府机构也是很多元化。
从舆论的角度,现在互联网已成为大家最大的传播空间,网民今年突破了八亿,每个人都在用手机进行分享,一个不经意间的细节,就可能会引爆公众的关注,互联网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比如说我们的移动出行,网络定餐等,我们感觉互联网带来的问题,比如说引发舆论争议,食品安全,隐私保护等等,包括大数据杀手等等,话题层出不穷,这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在这样的风险环境下,我们设定了一些评价指标,希望对互联网新经济做一些评估,有四个方面,主要目前只是一个探索阶段,远谈不上成熟,也特别希望专家,媒体同行,还有互联网的新经济的从业者,给我们提出更多的意见和建议,一方面我们有四个大的指标,包括监管适应性,舆论友好度,危机管控力,轮值价值观,最后一个是热点,大家都要看网上流传的华为的公共关系的相关的很长的文章,大家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一流的企业靠的是价值观。
从这四个角度做一个阐述,监管适应性,我们怎么样通过互联网面对互联网监管严格的情况下,企业怎么样适应监管,减少违法违规的成本,这个是我们现在评估监管适应方面能力,下面有具体指标。
第二是舆论友好度,舆论的概念,我们现在对它的放的比较大,包括主流媒体,传统媒体等,他们的一些表态,还有普通网民,普通网民的传播性也是很快的播散渠道。
危机管控能力,主要是出现负面以后的纠正,和危机处理能力,一旦被贴上标签很容易,撕掉很难,危机管控这个角度讲,也是要提高企业的危机管理能力,回应负面,现在互联网企业争议很多的,我的印象是好的少,一般的也少,做得不怎么样的多。
最后是伦理价值观,我们为什么要让企业有更好的形象,其实靠的真不是技巧,靠的是价值观,怎么样展示我们企业在伦理道德方面的更深度的积淀,应该说是企业创造根本性的良好口碑声誉,打造稳定品牌的最基本的依据。
互联网企业面临一些问题,可能会出现一些负面,有几个比较典型的心态,一个是平台心态,做平台的只管平台打造,我不管内容,内容是第三方,是用户自己的问题,实际上现在很难做到,现在监管部门严,企业必须要履行责任,擦边球心态,有一些谣言、暴力色彩的信息,在这种思维带动下,很多人对边缘的问题是放任的,在一定程度上累积到一定量的时候也会带来问题。
第三是头脑心态,有一些潜规则,有一些平台方不知情,不承认。
最后是亚文化心态,就是娱乐化表达方式等,很多人关键时刻他没有办法清楚哪些是亚文化是可以调侃的,所以导致底线模糊,相关的后果都很严重。
我们也给大家提出一些建议,不成熟,对现在互联网企业有很多能力需要提高,包括创新业务监管风险提升解读能力,数据资源违法滥用风险,提升合理使用能力,平台内控失效时空风险,提升自查自律能力,资格审核虚查虚置风险,提升信息辨识能力,设外决策民族情绪风险,提升民情研判能力,技术主导面临价值观偏离风险,提升文化汉阳能力,新媒体运营面临流程漏洞风险,提升编校把关能力等,这个分别是针对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前几年主要是针对服务型的互联网企业,后面是针对内容的互联网企业,大家在座的做内容的比较多,内容企业可能面临内容管控风险比较大,最近关掉了很多自媒体账号,有涉及军事的,涉及到民族宗教的都没有幸免。
最后几点建议,第一是正向的企业价值观,传递温度和温情。
第二审视发展中的新问题,与监管部门联手打造善治局面。
第三树立政策舆论风情评估的意识,有时候自己看到这个问题会片面,有了第三方大家更多客观评估,这也是我们现在给自己的定位,也是未来给企业做的服务。
第四要提高公关,现在看到很多企业公关在加强,公关的负责人的地位在提高,但是仍然有很多企业还是对公关不够重视,这个需要给话语权。
第五是重大危机要及时止损的原则,不要说因为被套住,就越陷越深,很惨痛的教训也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