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经验和血淋淋的生活真相都告诉我们,美好生活大概分两部分,就不要听朱老师瞎掰,悠然见南山,没有人给你八位数你还能拒绝,南山是很难见的,所以美好生活分物质和精神两部分,而且这两部分都要美好才能美好得起来,在宝马车里哭,物质略为美好,精神不太美好,所以不是一个很美好的事,骑在ofo上笑,这么大冷的天,车还经常掉链子,也不是很美好的事但我们做内容的人,物质一直是比较匮乏的,所以多在精神上努力。
我今天分享一下华商韬略在经商上做的东西,第一个,尽可能给读者带来一点美与好。这里面有一个说法,说人类的需求,如果商业去满足,大概分两个部分,或者是有两种,一种是满足人性之后,一种是人性之美,我们比较倾向满足人性之美,所以我们这个叫美与好。
首先我们希望尽量美一点,美一点首先是从这个选题到内容的表达,我们希望能够尽量的去挖掘这个人物也好,企业也好,或者创业经营管理,他比较美的那一面,尽量去呈现出美的东西给大家,如果在座的有华商韬略的订阅用户,有些人说,我们很主旋律,我们天天都写的是好的东西,这是我们确实比较坚持的一个,经观叫建设性理性,我们理性都不敢,我们叫建设性积极性,再有一个,我们在文字的表达,甚至文本上,也尽量美一点,我们内部叫还是要有一点文字之美,我们希望尽量有一点点,大家知道从我的演讲的主题开始,我们就用了很多量词,叫尽量,一点,其实这个心里话,做到这一点很难,因为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可能要追求数据,要追求流量,有时候我们会面临的选择就是,用一个标题党的标题,他的流量可能就大很多,如果你用一个你自己认为是应该正确或者美的标题,他的流量就会小很多,我们其实一直在为这个问题做斗争,斗争到今天,坦白讲,我们只坚定了80%,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你告诉我,他是一个几倍的差别,我肯定坚持自己了,但如果你告诉我,他是一个几百倍,甚至更大的差别,我可能就妥协了,我可能就倾向于去用一个更容易传播的标题了,但是在这个上面,我们还是能够坚守一点底线,我们团队内部定的叫接地气的基础上,尽量优雅一点,然后通俗尽量避免庸俗、媚俗和恶俗,这是我们讲的从选题到内容,就是尽量美。
再有一个就是从编排到视觉尽可能漂亮一点,这个其实我非常感谢经观,我非常清楚的记得经济观察报出第一张报纸的时候,给我带来的那种眼前一亮的感觉,也让我在内容的,对一个好内容在文本之外,有了更多的体会,所以我们华商韬略,大家看上去好像很呆板,看上去是比较端庄一点,其实我们经常会花一些心思来探讨,我们这个视觉,我们的编排是不是可以更好的优化一下,我们现在做的自己觉得还可以,比如像我们的,这是我们每天的页面,长得好看和漂亮,是有价值的,这件事情,我觉得我们要保持清醒的认识。
再有一个,我们讲的这个美好的,就是尽量好一点,从我们的角度来讲,第一个好,我觉得是独特,我觉得现在如果大家经常在新媒体上看东西,非常大的一个问题,很多很多内容是同质化的,相同的,我们的团队在做选题的时候,基本上会坚持一条,去做独特的事情,甚至刻意的去做跟别人不同的事情,比如说最近我们在探讨是不是要做一个美国当年怎么样在英国工业革命的那个成果的保护,和他对美国的封锁下突围的这么一个选题,我看到我一个朋友,就是戴老板他们,已经出了一个稿子,叫一场事先张扬的超车,我们看了他的文本,我们认为他们跟我们想的差不多,那我就跟我们同事说,我们可能没有办法在这个方向里做比较独特的贡献了,我们退出吧,所以老戴看了这个演讲,跟我沟通一下,耽误了我们不少时间。
再有一个,就是我们希望我们的内容对读者有一点现实的帮助,我们从一开始就不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帮助读者杀时间的媒体,就是说让你看着好玩,让你能够把这一段时间度过了,就可以,这就是我的功能,我们总是希望能够给人一点参考,一点启示,有一点价值,在这个下面,我们跟团队会经常在一起讨论很多,当然我们也每天差不多都在学习他们的文本,怎样用我们的文本更有可读性,更场景化,情景化,更引人入胜,我们当然希望输出给到读者专业的东西,或者方法论的东西,或者思想性的东西,知识点的东西,我们总希望如果有一个读者认真看我们的内容,哪怕只有一句话,他一句话如果他看到了,对他是有帮助的,这个是我们做内容的一个坚持。
我们其实不太把自己定义为自媒体,还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在我看来,基本上就是所有的生产者都是一个事情,就是在在满足什么样的需求,你在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或者服务,我们把自己定义为一个提供精神产品的人,我们希望在这个方向下,能够去做一些鼓舞人的,或者慰藉人的,或者启示人的好的内容。
另外刚才陈静芳讲的美好生活,之前朱老师也讲了美好生活,我访问过很多企业家,不夸张地讲,可能是中国见的有钱人最多的人之一,虽然自己没钱,综合的看下来,确实精神和内心的丰盈,是美好生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觉得这是我们这些提供精神产品的人,应该在帮助所谓的人文迈向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更有作为的一个事情,我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