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 神 走 了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5月22-24日,一连三日,长沙的雨下下停停。来自全国各地的鲜花和悼词,比雨水更像要“淹没”这座城市,自发前来送别袁隆平的人潮一日比一日更甚,足见这位老人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
2021年5月24日上午,长沙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前来悼念的民众,达到三日内的峰值。中国各级政府、公司、组织也纷纷派出代表,在24日上午参加袁隆平的遗体告别仪式。一位网友在告别袁隆平的时候,留下一句充满诗意的评论:“当风吹过稻田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您……”
每句话之间,吴朝晖都叹气的停顿一两秒。那一刻,和袁隆平过去十九年的交集画面一幕幕重现在眼前。窗外,是响彻湖南农科院的哀乐与上千位自发前来哀悼的人群。
天空下着小雨,有一家老小一起前来悼念的,有独自一人沉默不语的,还有坐着轮椅前来悼念袁隆平的市民。
农田、泥土和水稻,永远是袁隆平最关心的问题。“脑子里都是水稻,他是个根植于泥土的老人家”,张国栋说。袁隆平的传奇也是从农田里开始。
排队献花的人们久久不愿离去,不少送别者放下花后,又退到两侧静静地站着。
5月22日下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长沙市民雨夜中自发前往长沙阳明山殡仪馆送别袁隆平。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曾梦见试验田的超级杂交稻长得比高粱高,稻穗比扫帚还长,谷粒有花生米那样大。沉甸甸下垂的千万个穗子,好似气势磅礴的大瀑布,我在她下面乘凉。但愿梦想成真,让天下人都有饱饭吃!”
尽管医院全力救治,尽管家人在床边唱着他喜欢的《红梅花儿开》等歌曲,期盼他能够睁开双眼,但最终还是没能迎来奇迹。
这一生,袁隆平先生为世界留下了什么?科学家们给了记者很多答案。从发现水稻杂种优势现象,到科学家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这些并非易事。袁隆平先生率领团队经过8年“折腾”,才一一攻克。
文革中被批斗的袁隆平突然得到自上而下的支持,得以在政治挂帅的艰难环境中展开杂交水稻研究工作,并最终造福了中国和世界。
金钱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袁隆平的“金钱观”,就折射出他大写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
“现在是每亩田都有补,10块、15块都有,(不)管你种好种坏。我建议根据你卖多少粮来补,每斤补1毛2毛,卖得多补得多,不是按亩算,这样,(农民)有积极性,粮食也不会涨价。”
经济观察网梳理,来自科研领域的改革先锋包括潘建伟、袁隆平、屠呦呦、陈景润、孙家栋、王大珩等人,涉及农业、信息技术、医药、航天、光学等多个领域。
经济观察报 经济观察网 www.eeo.com.cn
地址:北京理工大学国防科技园2号楼4层 | 邮编:100081 | 电话:4001560066 | 传真:86-10-6091053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字第129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B2-20196208 京网文(2019)4644-484号
备案号:京ICP备1801989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06号 @2001-2020经济观察网版权所有
经济观察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