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08-06-26
任志强
订阅

历史的错误不应重复

《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大约已经唱了半个多世纪了,但“一切不民主的制度”并没有随着歌声而远去,至今听不得不同意见的社会风气仍被社会和民众所普遍认识,也让荒谬仍在左右着社会的舆论与动向。

大多数的中国人对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的了解都来自于中国的一位伟人的著作中,但却不知道中国的神所崇信的鼻祖们对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的肯定并给以了极高的评价。正像约瑟夫?熊彼特所说的“有人说他是人类的恩人,又有人说他是恶魔;有人说他是深刻的思想家,又有人说他是笨伯……”。正是有了各种各样的说法才让社会对其有了公正的认可,而中国却由于神的旨意,让人们不再去了解这位伟大学者的真实面貌。

再版中文版《人口原理》一书的封面上用“是人口原理终于错了?还是我们即将面临发展的瓶颈?”的醒目字句吸引了我,让我有幸通读了这本原著,并重新认识了这位伟人。

其实《人口原理》的核心只有最简单的一句话“自然规律规定了食物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人口永远不能增加到超过可以支持它的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而被社会看得更重要的所谓“战争、疾病、灾难与道德的威胁”都不过是在当时的条件下马尔萨斯用以论证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对人口的限制性条件而产生的后果。

恰恰是没有真正的理解《人口原理》的核心内容,因此才有了中国对马寅初的大批判和最终不得不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基本国策,以及至今制约我国人均GDP增长的超级人口负担。

正是因为靠道听途说而非认真的理解,正是因为没有民主的争论,不允许不同意见的出头,于是中国改革之前的几十年在重复着马尔萨斯早在几百年之前就已经批评过的老路。重复着资源与人口不相适应的困境,重复着几千年与自然规律相背离的错误。

虽然马尔萨斯重点讲的是“人口原理”,但其经济学的价值和普遍意义则不仅仅在人口问题上强调了物质基础与人口的关系。同时这一原理也可以应用于人们的消费需求,不能超越物质的供给与保障能力,个人的消费需求不能超越其的支付能力等等与此相关的自然规律上来。即使政府可以用转移支付的方式提供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但这种保障也同样会产生巨大的副作用,从而给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经济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住房与粮食一样是生活的必需品,从人权的保障上讲是政府必须提供的维持劳动力生存的基础条件,但超出保护生存的奢侈性消费就不再是生活的必需品了。即使达不到奢侈性消费的适度消费,只要是超出了保证基本公民人权的条件也同样不再是政府必须保障的必需品了。

社会住房保障体系与失业和救济型保障类似,就像高空施工作业所必须架设的安全网。要保障人的生命安全、维持生存的条件,但绝不是一张弹簧床,可以让人躲在上面生活得很舒服。这就像失业保障也同样不能让生活条件很舒适一样,否则人们岂不是都努力的失业了。正像马尔萨斯所说的“依赖别人而导致的贫困应该被视为是可耻的。虽然这种想法似乎是太狠心了,但这样一种羞耻心对于促进大多数人的幸福是必需的。”正是这种不再依赖于他人的努力才让整个社会在不断的进步。

社会普遍认为住房消费的差别过大,应将富人的财富向穷人转移以便让整个社会的住房水平拉平,控制了富人的消费就要拿出更多的资源向低收入人群倾斜,以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现行的政策中正在用这种资源错配的方式试图缓解目前的社会矛盾,但马尔萨斯用大量的事实说明“有钱人所能做出的牺牲,特别是金钱的牺牲,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使社会的低层人民不再受害”。这种结论恰恰来自于1816年英国政府为对贫民的疾苦予以救济而实施救济的法律之后的证实。最终政府不得不修改相应的救济法律。

社会不能试图用保障与救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更不能让保障变成一种财富的再分配。保障只能是阶段性的改变生存的方式,维持人的基本生活权利。如果超出了保障的基本要求,也必然会受自然规律的制约或报复了。

一个城市中的过度保障并不会在人口自由流动中给这个城市带来繁荣。这种案例已在全球人口的大流动中得到了证实。历史尽管不可能重新开始,但现实中却存在着大量的重复着历史教训的场景,终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当时曾在社会上引起过巨大的争论,也许这种争论今天也没有结果,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自然规律不管如何争论都不会人为的改变。即使在几百年后,人类已进入更科学、更理性的发展阶段,也无法回避自然规律的基本原理。

以此对照今天的许多政策会发现几百年前的案例、事实,对今天的决策仍然有着十分类似的影响力。也许重要的不是中国的神曾经告诉了我们什么,重要的是应认真的读一读这些原作,以真正的了解和学习其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以告诫我们不要再重复历史上的谬误。

文章来源:08年2月27日    搜房博客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视频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