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08-05-30
陈勤
订阅

德国人为什么曾把希特勒当成大救星?

    在世界现代历史上,德国人为人类文明贡献了众多的杰出人士,诸如马克思、爱因斯坦等大家巨匠,德意志又是一个具有崇尚理性传统和特征的民族,现代德国文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诉诸理性。但在上世纪30—40年代,在德国人身上表现出的除了狂热还是狂热,整个德意志民族都卷入了纳粹的战争,导致了德国和人类文明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德国人为什么会那么疯狂地拥戴纳粹党,把希特勒这个大魔头当成了大救星,任由其将整个国家带向毁灭之路?他们的理性到哪里去了?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以往谈及这个问题,多半都会强调希特勒的作用,说是希特勒这个大魔头善于蛊惑人心,对德国人施行了集体催眠和“洗脑”,使他们不由自主地支持纳粹或者情愿被纳粹所控制,因而德国大多数民众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都卷入了纳粹歇斯底里地反犹、反共活动,并任由希特勒引导德国走向了战争。这种解释有一定道理。的确,如果希特勒没有反犹、反共和侵略扩张的思想,对犹太人的种族清洗就不可能实施,二次大战也就不会发生。但纳粹集中营的屠杀这类大规模的侵犯人权行为,是早已超出了现代文明底线的种族灭绝和政治清洗,就很难说完全是领袖意志的结果,因为如果没有德国民众对纳粹政权的狂热支持或者因畏惧而放弃抗争,这样的行动是不能付诸实行的;而“通往毁灭之路”也早就无法继续走下去了。几十年来所有的客观研究都证明,无论从参加的人数还是从阶层分布来看,纳粹运动都是十分广泛的群众运动。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希特勒纳粹政府与民众的关系是相当融洽的,当时的大多数德国人是真心和自觉地拥戴这个政府的。而第三帝国之所以能够有这样广泛坚实的群众基础,概括地说,主要有如下两方面的因素。 

    第一,当时德国上下弥漫的民族主义情绪,让德国民众把实现“强国梦”的希望寄托在了希特勒纳粹政府身上。

    19世纪起,德意志经济社会发展明显落后于英、法等国,这刺激出德国人对国家强大的期盼和“落后就要挨打” 的焦虑,由此逐渐形成了德意志必须强大的民族共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按照《凡尔塞和约》的规定,战败的德国被解除了军备,民族屈辱、经济萧条、政治动荡、社会混乱交互作用,让骄傲的德意志民族更加渴望实现“强国梦”。而希特勒的纳粹党,敏感地把握住了这种国民心态,适时提出了“修改《凡尔塞和约》、收回失去的领土,把相信国家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人联合起来,团结整个德意志民族”的宗旨,并允诺要尽快改变战后700万退伍、复员军人和军工企业停产造成的大量工人失业以及恶性通货膨胀的局面。这在当时的不少德国人看来,简直就是使德国摆脱困境的良方。1928年后的几次选举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德国人,把纳粹党视为解决德国社会主要问题、实现德意志民族强盛的希望。1928年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只获得了2.6%的选票和12个议席,这还主要是来自农村地区的选票。而在1930年国会选举中,纳粹党的议席就猛增至108席。纳粹党在1932年的选举中更是大胜,得票率达37.4%,成为拥有230席的国会中第一大党,希特勒由此获得了组阁大权。 

    取得执政地位后的希特勒和纳粹党,用国家(民族)社会主义将国家再魔法化,以便从拟人化的国家那里去寻求正当性,第三帝国吞噬了市民社会,代之以国家、运动与政治的三分法,实现了国家与社会的合一,在“决断论”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全权主义的国家。这在当时的德国几乎没有遭遇什么反对,反而是一片欢呼声。在上上下下充斥着民族主义狂热的时候,通过建立一个强大的现代国家以迅速实现德国的复兴,很轻易地就成为了德国人最大的共识。有了这样的共识,纳粹宣传的所谓“德国民族共同体”的概念一下子就俘获了整个德国民族的心,“德国不强大就完蛋”似乎成了绝对真理,为了国家经济发展、一圆“强国梦”,以牺牲思想自由和个人政治意识为代价也是可以接受的。正因为如此,纳粹的消灭异己思想、反犹和反共的罪行,也就容易在复兴民族主义的旗帜下被德国人容忍,整个德国也就心甘情愿地被纳粹党的宣传魔笛引上了通往战争的毁灭之路。 

第二,希特勒上台后,德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德国国际环境的改善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让纳粹党获得了“政绩合法性”,得到了更多民众的支持和拥戴。

    1933年1月30日,德国总统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纳粹党从在野党一跃而成了德国的执政党。当时的德国经济凋敝、民生困苦、社会动荡。6600万人口中,几乎一半挣扎在饥饿和贫困线上,失业人数更高达600万。在国际上,德国不仅在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中受创最深,而且还饱受英、法等战胜国的挤压,是一个地位低下的战败国,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正常国家。可以说,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是在内外交困的危机中开始执掌大权的。 

    希特勒把新官上任三把火中的第一把火,烧向了消灭失业现象。上台后的第三天,他就在广播电台发表《告德意志国民书》,声称政府要“拯救德意志的农民,维持给养和生存基础!拯救德意志的工人,向失业展开一场大规模的全面进攻!”希特勒这样倒不是单纯的政治做秀,而是切实在多方设法解决失业问题。因为在纳粹当局的努力下,到1938年,德国失业率降到了1.3%,而同期美国失业率为1.89%,英国为8.1%,比利时为8.7%,荷兰为9.9%。这样比一下,纳粹党宣传自己“创造了消灭失业的经济奇迹”,还真不是在自吹自擂。 

    希特勒上任后的第二把火,烧向了改变德国几乎陷于停顿的经济状态,宣称要尽快让德国经济发动机高速并持续地运转起来。平心而论,这也不完全是在吹政治牛皮。从1932年到1937年,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102%,国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这些实在的数据表明:纳粹当局的确在不长的时间里,创造了德国经济复兴的奇迹。 

    希特勒对内烧的第3把火,是重建社会保障体系、落实社会福利政策。早在1930年希特勒就说过,“用警察、机关枪和橡皮棒,不能持久地单独维持统治”。因此,他上台后大力推行社会保险制度,增加和提高国民的社会福利,在通过“劳动美化活动”来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的同时,还扩大了职工的有薪休假制度。纳粹的属下工会劳动阵线,在疗养胜地鲁根岛等地,修建了一批疗养院和旅馆,建造“力量来自欢乐”旅游船,组织普通工人参加“力量来自欢乐”的休假旅游活动。仅1937年1年内,全德就约有1000万工人享受到了这项福利。用当时纳粹广为宣传的话说,就是 “过去只有资产阶级才能享受到的休假旅游,现在纳粹德国的工人也可以享有”。到1938年夏天,希特勒甚至允诺,要实现“每个德意志职工拥有一辆小汽车”。  

    如果说希特勒上任后对内烧的三把火,让除了犹太人之外的大多数普通德国人得到了实惠,因而在政治上支持拥戴纳粹当局的话,希特勒对外也烧的三把火,则使德国以不流血的外交征服,走出了战败的阴影,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大国。这让德国人普遍感到脸上有光,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都大大增强,更加坚定地支持希特勒和纳粹党。 

    希特勒对外烧的第一把火是秘密重整军备。1935年,德国实行陆军普遍征兵制,并正式成立空军,接着又大造军舰和潜艇。在看清国际联盟的底牌(即没有决心以强有力的实际行动来制止德国破坏凡尔赛和约的行为)后,希特勒更是肆无忌惮地大搞扩军备战。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使德国的空军力量超过英国,陆军力量也超过法国。到1939年入侵波兰时,德国已经成为欧洲军力最强大的国家。 

    对外希特勒烧的第二把火,是收复失地和和平扩张。根据1919年6月28日签订的凡尔赛和约,战败的德国一共丧失了拥有7325000人口的73485平方公里的国土,莱茵河地区则被“凡尔赛和约”和“洛迦诺公约”明确规定为“非军事地带”,由国际联盟驻军管理。希特勒上台后,经过一番折冲,不仅收回了萨尔地区、派兵占领了莱茵兰,而且在1938年3月让奥地利“回归”德国后,又把有350万人口的捷克苏台德地区纳入了德国版图。 

    希特勒对外烧的第三把火,则是通过举办1936年柏林奥运会,以最隆重的仪式,在德国人面前向全世界宣告了德国的重新崛起。希特勒亲自担任柏林奥委会大会总裁。他下令用16吨铜铸了一座奥林匹克巨钟,建造了一座高达70米的希特勒钟塔,建了一座能容纳10万人的运动场,建了一个可容纳2万名观众的游泳池,并修建了比美国洛杉矶奥运会更豪华的奥运村,以此来展现德国的“繁荣与昌盛”。为了开好1936年柏林奥运会,希特勒不但允许一些德国犹太人优秀运动员代表德国参加竞赛,甚至还任命犹太人沃尔夫冈?菲尔斯特纳尔负责管理奥林匹克村。1936年8月1日,在德国柏林举行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希特勒宣布开幕。会场上飘扬着纳粹旗帜,德国运动员通过主席台时,行纳粹礼,高呼“万岁——希特勒!”德国第一次通过电视播放了奥运会比赛盛况。当时,希特勒完全有理由称这是历史上最盛大的一次奥运会。在这次奥运会上,德国获金牌33枚、银牌26枚、铜牌30枚,拿了世界第一。体育政治和体育民族主义的狂热,被希特勒发挥得淋漓尽致。通过举办奥运会,希特勒为自己塑造了一个和平英武的政治家形象,不仅绝大多数德国人为他着迷,甚至不少外国人也都被他所蒙蔽。 

    希特勒上任后的内外三把火,烧得如此漂亮,表明德国在希特勒独裁之下的确曾经取得了一些卓越成就。德国人当然有理由为身边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就而自豪。特别是希特勒个人生活方式又如此地简朴,是个素食者,不喝酒、不抽烟更不闹绯闻,从没有为自己的享乐乱花过纳税人的钱,让不少德国人感动得简直要用高尚纯洁来形容元首了。看来,独裁统治可不是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面目可憎的。至少到1939年,在大多数德国人眼里,希特勒已经是仁慈有为的统治者,甚至可以说是德国的大救星了。而对大救星,民众能够做的当然就只剩下狂热的拥戴、绝对的服从和无条件的支持了。希特勒一切对内的专横与暴政、对外的侵略与战争,就这样都被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希特勒不想止步,德国就没有人和力量能够迫使他止步了。 

    但已被迷惑了的德国人忘了,希特勒虽然不喜欢在个人生活上挥霍纳税人的钱财,但他从来不怕多流纳税人的血。在《我的奋斗》一书,希特勒早就透露过他的长远扩张计划,引导德国走向战争是他必然的选择。而后的事态发展证明,那是一条德国的通往毁灭之路。德国人对希特勒拥戴所造成的后果,即“以追求强国家为起点,以落得一虚弱兼分裂的国家而终结”,则再一次地证明了这样两个真理:一个期盼大救星的民族最终得到的往往总是灾难乃至毁灭。而一个大国如果任由民族主义情绪泛滥,一味地激发民族仇恨心理,却又缺乏民主和保护自由抗争的机制,就一定会导致本国甚至是全世界的浩劫。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视频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