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都:审计护航国民赈灾热情
截至16日,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总计457.32亿元。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最近一期的调查数据显示,95%的被访者声称以各种方式援助过汶川地震灾区,但有六成的被访者担心善款被挪用,五成的人希望能公开善款的用途。作为对民众担忧的回应,国家审计署公布了赈灾审计的一组数据:截至目前,共有近万名审计人员正在对18个中央级单位、240多个省级单位、370多个地市级单位、2500多个县级单位进行审计,审计覆盖了重点地区和主要环节。
对震区救灾和重建来说,审计力量的介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从表面上看,赈灾审计是要确保社会捐赠和财政拨款的安全,监督数以十亿计的款物能够发挥合理、高效的作用,杜绝一切可能存在的贪污、挪用和浪费行为。显然,这只是赈灾审计基本的要义。它更深切的价值是,保证社会各界及纳税人的钱物能真正地用于救灾,巩固民众对慈善体系、各级政府及其官员的信任。总而言之,就是要保卫民众的赈灾热情,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义举没有被破坏,也不可能被玷污。
正如民调结果显示的那样,本次地震引发了国内外广泛的赈灾行动,但一系列情况仍说明:民众对善款能否被善用依旧存有不安。在审计署发挥效用后,实则上为“清者自清”提供了独立、有说服力的证明。不过,随着审计署首次公布三起违规使用救灾款的案例,那么多现实的困扰更警示着审计的必要。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庞大的赈灾规模下,财物的流动千头万绪,即便是慈善总会和红十字会,也难以掌握每一笔善款在基层的流转详情。受到这种现实困难的干扰,相当一部分社会力量可能被迫放缓捐赠的节奏,希望在能洞察财物“救灾路线图”的前提下再做安排。这样的犹疑确有苦衷,最终也只能依靠独立、负责、高效的第三方力量,才能消除顾忌、释放出赈灾新计划。审计署厉行的“过程审计”,就是目前唯一能够形成这一力量的源泉所在。从激发赈灾潜力这层含义上看,审计本身也是赈灾。
国家审计署充分理解本次审计对救灾、重建乃至审计部门的意义。针对汶川地震开展的审计调查,正被当作检验审计系统新的指导思想的机会。亦即:将审计定位为国家的免疫系统,在这一纲领下囊括赈灾审计的具体作为。地震发生第三天,审计署就派出3个督导组到达灾区,对救灾物资的审计进行督察。随后,又派员进驻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民政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华慈善总会等6个中央部门。审计监督一直跟踪到省、市、县、乡、村、人。
抗震救灾最缺的是资源,最可怕的敌人是遗忘,而医治遗忘的最好办法就是保持国民赈灾的昂扬热忱。如何保卫热情?唯有以审计呵护慈善,以审计督察赈灾。这在震区恢复重建的过程中尤其紧迫。民政部已于日前发出指令,民间赈灾慈善的所得款项必须经民政程序认可,才能生效,否则即为非法。也就是说,红十字会和中华慈善总会是法定的赈灾主渠道。如此,民众就把对政府慈善体系的信心托付给审计署。审计署当不负这一慈善的“信托”,因为赈灾的民心在此凝聚。
自然而然,要求慈善赈灾的透明化就转换成公开审计过程的吁求。近万名审计官鏖战在震区一线,他们的工作与善款或拨款的流动相一致。除了定期公布审计黑名单,我们也希望看到审计的进程,比如审计的总体规模、它在震区的分布情况等。由此,可以权威地宣告赈灾的全流程,明确无误地表明民众获得赈灾财物的具体情形。借此,也可平衡震区的赈灾与重建进展,继续动员社会救助力量,并为他们的慈善行动指明方向。
若想政府赈灾实力持续满足震区需求,审计的品质与专业作为只能提升,不能削弱。不仅现在要这样,未来也应该如此。
(文章来源:08年6月19日 南方都市报)

- · 审计署:三峡总公司溪洛渡工程超标收费1010万元 | 2009-07-22
- · 审计署:溪洛渡工程浪费投资5千万 | 2009-07-21
- · 浦发银行成功试水碳金融,国内首单CDM财务顾问签约 | 2009-07-20
- · 13省国税局08年违规征税23.4亿 | 2009-07-17
- · 6百亿土地出让收入未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 2009-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