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09-07-21
新望 孙万松 王胜光 周人杰 周宇 万庄
订阅

“2008-2009年度中国开发区投资潜力评价报告”(二)

报告二:全球金融危机对开发区的影响与对策

2008年,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越演越烈,演变成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整个世界的经济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中国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一员,也未能幸免于难,许多方面都遭受到严重冲击,GDP增长显著放缓,出口迅速下降,出现大量企业破产和农民工失业的情况。

开发区作为我国经济改革的“试验田”和“排头兵”,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势头。但是,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已经蔓延到了我国开发区,使得开发区企业在融资、招商引资、市场维持和开拓领域越来越难,飞地型工业化和拼凑型工业化越来越不具有可持续性,经济发展速度出现回落现象。

2.1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开发区的影响

2.1.1主要经济指标的考察

2008年,全国54个国家级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313亿元,工业增加值10972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1.65%),工业总产值(现价)45935亿元,税收收入2481亿元,出口总额2051亿美元,进口总额1804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95亿美元。依次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0.61%、19.26%、19.54%、21.81%、15.17%、18.08%和12.8%。地区生产总值增幅高于全国同期11.61个百分点。

32家东部国家级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835亿元,工业增加值8445亿元,工业总产值(现价)37058亿元,税收收入2001亿元,出口1945亿美元,进口1716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58亿美元。依次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7.42%、15.14%、16.83%、20.11%、14.69%、17.93%和12.54%。

中部9家国家级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90亿元,工业增加值1620亿元,工业总产值(现价)5801亿元,税收收入275亿元,出口61亿美元,进口68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3亿美元,各项指标依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4.88%、27.62%、26.23%、20.70%、14.41%、24.21%和5.56%。

西部13家国家级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87亿元,工业增加值906亿元,工业总产值(现价)3076亿元,税收收入206亿元,出口45亿美元,进口21.24亿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5亿美元。依次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7.18%、52.18%、45.80%、43.28%、42.45%、12.05%和29.45%,除进口和实际使用外资两项指标,其它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在40%以上。

14个边境经济合作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5亿元,工业增加值82亿元,工业总产值257亿元,税收收入38亿元,出口59亿元、进口3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7亿美元,较2007年分别增长31%、47%、51%、16%、24%、7%和104%。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2008年后两个季度,开发区经济发展速度出现回落趋势,其中第四季度回落较明显。从整体来看,2008年我国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税收收入、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等指标同比增幅均较第三季度和去年同期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出口总额分别低于第三季度和去年同期6.7和4.15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增幅分别低于第三季度和去年同期4.24和4.9个百分点。而从地区来看,东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经济回落程度较中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明显,少数开发区出现负增长,金融危机对中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的影响相对较小。

2.1.2 开发区实体经济的考察

对招商引资的影响十分明显。一是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再融资规模下降、融资成本提高;二是投资者出于对未来宏观经济走势的担忧,投资信心不足,引起投资下降;三是部分外资撤走或者撤销增资计划导致企业投资下降;四是消费市场下滑导致企业盈利预期下降,从而减少投资。

对出口创汇影响较为严峻。受金融危机影响,未来随着世界经济衰退加深,主要贸易伙伴等进口能力必将减弱,这对开发区出口构成冲击。统计数据表明,1-9月份开发区出口创汇虽然绝对值有所提高,但增幅比上年有所回落。预计随着时间的推移,出口创汇统计数据有萎缩的趋势。目前,园区外向型企业的产品出口遭遇冰河期,而且预计此后一段时间开发区的各类出口企业面临的国际经济形势将会更加严峻。

对一般制造业企业影响初露端倪。由于受到钢材等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以及股市暴跌导致财富缩水的影响,很多制造业企业对宏观经济的预期信心不足,加之企业员工对收入和就业的预期不乐观,居民的消费预期和消费信心不足,造成企业产品需求委缩,一般制造业企业的产品出现积压现象,已经影响企业的生产和再投资,少数企业资金链出现了一定问题,部分企业出现经营困难,个别企业甚至出现倒闭歇业或撤离的现象。

对消费者信心影响日益凸显。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今年第三季度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93.8,比上季度和去年同期分别回落了0.3和3.2个百分点。加之近期资本市场不景气,居民财产性收入大幅度下降,从而使社会消费能力下降,势必导致开发区内企业产品的销售业绩下滑,生产能力不能得到释放,房地产市场疲软。

2.2 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

唯物辩证法认为,危境中总是包含着机遇的因素。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也给开发区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调整带来新的机遇。国务院有关会议表明,国家将采取更加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双紧”局面已经有所松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的主要政策方向。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加大投资力度,抓紧基础设施和民生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将成为刺激内需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政策,将有利于开发区企业的复苏。

二是产业转型升级面临难得的机遇。金融危机的发生,必将加快企业洗牌,一批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高能耗的粗放型企业必将遭淘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临新的机遇。当前,市场压力逐步从消费领域向其他行业扩散,一批中小企业面临生存考验,特别是对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较低的纯加工型或初级生产企业冲击较大。这也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会迫使企业更加注重技术研发和管理创新,有实力的企业可以收购海外资产,低成本扩张,加快技术改造。而我们今后招商引资方向将是该类风险抵御能力较强的大公司、大集团,因此可以说,开发区招商引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遇到了难得的机遇。

三是在复杂国际投资环境中练好内功的机遇。危机中,投资安全性必将成为投资者的第一首选。从长远看,世界范围内大量资金寻找投资机会时,会避开因金融危机处于动荡中的发达国家,而选择中国这样的高增长发展中国家作为新目标市场。这对各类开发区吸引国际投资无疑是一大利好。各开发区不仅可以在危机中向国际跨国集团学习应对危机实行资本运作的方法,而且可以吸取国际大型集团公司运作失败的教训,切实提高应对金融风险和驾驭复杂经济局面的能力,在应对金融危机时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今后招商引资制定更加符合实际的政策。

四是国家、省市颁布的系列政策带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机遇。2008年8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刚刚通过《决议》,中央财政40000亿元支持发展;以及各市出台的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和发展的政策,都将给开发区企业发展带来正面影响。

2.3我国开发区的面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分析

金融危机的到来,使中国开发区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而能不能把握住这样的机遇,实现开发区发展的一个飞跃,关键就看如何来制定正确、有力的应对之策。

2.3.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从美国次贷危机发展而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实体经济层面。随着金融危机的来临,美国大规模的失业和减薪造成消费萎缩,不仅使其国内的企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也大幅度减少了进口。当金融危机影响到欧洲和日本等庞大经济体时,中国外向型企业的订货进一步急剧减少,一大批企业停业甚至倒闭。这种状况暴露了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脆弱性,也标志着这种发展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在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化过程中,旨在扩展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发展方式转变,往往在产业结构的提升等方面得到具体体现。如果产业结构的调整符合特定发展阶段的比较优势,经济增长就可以充分获得资源配置效率和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大作用,产业结构更协调,区域发展更均衡,进而可以在更大程度上符合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中西部开发区有难得的赶超机遇,但是能否成功取决于是否在转变增长方式的前提下,承接东部开发区转移的产业。

我国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发展差距和资源禀赋差异。东部开发区在劳动力和土地成本提高的条件下,需要按照动态比较优势的变化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与此同时,而中西部开发区仍然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土地成本也相对低廉,则可以承接从东部地区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与转移,与中西部地区的产业承接都意味着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优化升级,因而是体现发展方式转变要求的结构调整。

历史经验显示,经济危机时期往往也是进行创新和产业重组,从而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大好时机。这是因为,一方面企业竞争压力加大,创新成为生存的必需;另一方面生产要素价格相对低廉,有利于进行重组。例如,返乡农民工为中西部地区带回有制造业技能的人力资源,劳动者接受更多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成本也下降了,投资者和创业者可以利用这个时机积聚人力资本;一部分机器设备处于闲置状态,通过形成租赁和转让市场低价转让,可以大幅度降低产业形成的投资门槛;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鼓励性的产业政策,为东部的产业升级和中西部的产业转移承接,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第一,中西部开发区应注重以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能够发挥本地优势的相关行业的投资。营造在国内各省市中相对良好的区域形象和投资环境,就可能把那些原本可能投在东部发达地区的投资吸引到中西部开发区来。既努力营造与东部开发区相似的投资环境,同时又要发扬东部开发区所没有的特定优势。注重围绕本地优势形成有特色的产业规划,尽可能避免与其它地区产业的类同性,并围绕着主业构筑配套产业,尤其是基础产业,以及物流、金融、保险、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一定的综合优势。有选择地引进能够提升本地产业层次,或者与本地产业形成互补的东部投资,避免与本地产业结构严重错位的盲目引进。如此对于东部企业来说,能够形成良好的配套环境;对于本地产业

来说,有利于增强长期竞争力。

第二,东西部合作建立“产业转移园区”。2004年广东省最先提出在省内用“产业转移园区”的办法,解决发达区域向欠发达区域产业转移时的载体问题。由转入地政府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中,整体或部分划出一定面积的土地,设立产业转移园区,由转出地进行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等工作,由转入地负责治安、税务、工商等社会管理,所得利益按双方约定分配。截止2006年底全省14个山区和东西两翼的地级市中,已有8个市建立产业转移工业园,这种由省级政府牵头,在省内有效推进产业梯度转移的形式,也可以在东、中、西不同省份之间合作推广。由于这种形式在政府支持下,具有整体性、长期性和规模化的特点,并且以较合理的园区产业规划为前提,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避免不确定性的风险,对于合作双方都比较有利。

第三,必须注重吸引第三产业的投资。近年来开发区投资领域出现多元化趋势,触角已伸向农业、建筑、房地产、商贸、物流、餐饮、基础设施等各行各业,但仍以第三产业为主。据2006年对1500家浙江企业的抽样调查,在外进行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投资分别占总额的2.3%、33. 6%和64%。因此,重视吸引第三产业投资,是中西部开发区吸引东部投资的重要方面。同时,目前很多地方投资环境的突出问题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跟不上,使转移进入的东部制造业的生产经营面临效率不高的困扰,从优化投资环境的角度也必须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第四,促进中西部资本与东部资本的有效结合,增强东部资本的外溢效应。溢出效应原指由于跨国企业在东道国投资时,由于发生各种正的外部效应,从而使东道国的本土企业获得全要素生产率方面的进步从中受益。事实上,这对于一国内部各地区之间同样适用。外溢效应有四种主要形式:一是示范与模仿效应。二是产业关联效应,即通过产业链的连接对本地企业形成带动提升。三是人力资本流动效应。经过外来投资者培训的技术和管理人员一旦流向其他企业或独立创办企业时,其所学到的各种技术也随着外溢。四是外来企业与本地企业之间的竞争效应。竞争推动各方提高技术与管理水平,产生更多有形或无形的外溢效应。以中西部优势寻求引入高技术东部资本,并促进本、外地资本的有效结合,是强化外溢效应的必然前提。因此有必要研究促进增强外溢效应的导向性条件,以调整中西部引进资本及相应技术的取向和政策。

2.3.2加强合作,积极开展“双承接工程”

我国开发区的企业以出口型企业为主,而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冲击最大的就是出口加工业。由于国外经济严重衰退导致出口企业订单的大量减少,企业的生存难以为继。一部分企业在这场金融危机的寒冬中破产、倒闭,伴随着企业倒闭的是大批从沿海返回内地的失业农民工;而另外有一部分企业迫于形势的严峻和成本的压力,采取将企业从东部转移到中、西部内陆地区的做法。面对这两股“新势力”,东、中、西部地区需要采取一系列协调,措施积极引导、合理利用,将它们融合为促进本区域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

(1)迎接农民工回乡就业和创业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的加快,以及中西部发展条件和环境的改善,一个生机勃勃的农民工回乡创业热潮正在兴起。这一潮流因这次金融危机、大批农民工失岗,变得越来越热。农民工回乡创业成为不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成为推动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工业化的重要途径,成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有效载体。但当前农民工返乡还面临着一些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需要政府采取明确的扶持政策。对农民工回乡创业总体上要实行尊重创业,因势利导,积极支持,完善服务的方针。

1.健全辅导和培训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创业辅导、培训和信息、技术服务。开发区要和政府机构、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培训机构、行业组织和其他社会中介机构,分工合作,相互协调,形成多方参与的中小企业与农民工回乡就业和创业服务网络。尽可能地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创业培训、市场信息、开业指导等服务,并组织相关交流活动。二是配合回乡创业者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开展职工上岗前和在职的培训。要将农民工回乡创业、企业员工纳入各地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可按规定享受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2.加大财政、税收扶持力度。在税收方面,要对返乡创业者与其他招商引资对象一样对待,享受外地客商同样的优惠政策;对为城乡低收入群体就业、再就业做出贡献的企业,比照城市相关政策给予优惠政策;按规定享受国家和地方扶持发展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业、开发农业、农产品加工业高新技术企业等优惠政策。

返乡农民工的安排涉及多个政府部门的工作。各地开发区要把支持农民工回乡就业和创业纳入自己的职责范围,建立分工明确、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改善创业环境,落实鼓励政策,推进相关服务体系、制度的建立;抓好农民工的就业、培训和维权工作,将其作为开发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引导内迁企业进园区

受金融风暴影响,沿海地区外向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不少企业筹划整体内迁,以降低生产成本和拓展国内市场,抵御因国际市场需求低迷而带来的冲击。如何接收和安排这些企业进入当地的工业园区就成为一个很紧迫的问题。

1.做好园区的管理和服务。一是放宽准入条件,凡是国家法规没有明令禁止和限制的领域,地方政府部门不得自行设置限制条件。二是简化审批程序和办事手续,清理和规范收费项目,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三是规范政府行为。严肃查处对企业乱检查、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的“四乱”行为。司法部门依法维护回乡就业和创业者的人身财产安全,严厉打击破坏以及违法行为。

2.将内迁企业的安排和城乡发展规划相结合,因地制宜发展园区建设。力求实现基础设施共享、集中污染治理、集约利用土地、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可在现有的各类园区中,安排必要的场地,建设一定比例的廉租厂房,支持沿海企业回内地建设。

3.政策支持和优惠。对于新进开发区的沿海企业,开发区管理机构应按照相关规章给予和已有企业平等的待遇,不能有任何的歧视。开发区相关机构应给这些企业足够的关怀,让他们更快地了解和适应周围的环境。在解决企业用地方面,要有效利用园区的空间,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满足企业的土地需求。在财政支持方面,建立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扶持担保机制。财政和金融结合,给予贴息等优惠政策。各级财政应安排一定资金,充实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用于支持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对信用担保机构给予相应的风险补助。

通过“双承接”基地,东部地区工人和企业实现点对点梯度转移,避免转移盲目性和随意性,又可通过“腾笼换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现代产业。而中西部地区则可集约和节约利用资源,加快产业集聚。如果国家对基地给予扶持,降低企业商务成本,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和创业平台,就可以以创业带动就业,为经济增长奠定基础。

以上饶市为例,说明中西部开发区建立“双承接”基地的基础和条件已经具备。上饶市地处赣浙闽皖四省交界和长三角经济区、海西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区”交汇,至长、珠、闽地区主要城市仅需2-4小时车程。近年来,上饶经济开发区共引进省外境内资金55亿元,外商直接投资5.2亿美元,已初步形成了有色金属、光伏、机电光学和新型建材四大主导产业,2008年实现

工业企业主营收入167亿元。目前,开发区还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或即将开工建设,预计到2013年开发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安置产业工人10万人。

建立“双承接”基地,在中西部地区具有相当的发展基础、明显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发展潜力,也顺应了当前产业转移的形势。应在现有省级重点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建立“双承接”示范园区,让基地投资创业的企业享受到国家级开发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并适时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

2.3.3西部地区要继续加快利用外资

利用外资一直是开发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今年来,国家在利用外资政策上作了重大调整,更多地引导外资流向中西部地区,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在这次及融危机中,开发区如何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扩大招商引资,加快本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和东部沿海地区开发区的差距,已成为当前的重大课题。

(1)中西部开发区吸收外资比较优势分析

中西部地区是指北纬230至530,东经74。至1350的广大地区,包括19个省市自治区,国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88. 7 0 o,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9. 0500。按照比较经济学理论,一个地区要吸收外资必须发挥其比较优势。由于受自然条件和国家投资政策影响,中西部地区经济较为落后,但也有其吸收外资比较优势:

资源优势 中西部地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矿产资源。我国矿产资源基本上集中在中西部,在全国已探明的矿产储量中,这一地域内均有分布;中西部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地貌形态变化多端,适宜多种农、林、牧产品的生产,集中了我国四大牧区和绝大部分林区,同时拥有“鱼米之乡”和“天府之国”的美称;中西部地区可开发水能装机容量35461万千瓦,占全国的94. 1600,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目前全国最大的水电站都集中在中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既是中西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全国尤其是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投资优势 一是中西部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十分丰富。本地区拥有全国近60%的人口,有为数众多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其中仅坐落在武汉、成都、重庆、西安等中西部城市的大专院校就占全国的45%,这为中西部开发造就了一支庞大的科研、管理和产业大军。二是中西部拥有全国88. 7%的土地,6000种以上的矿产,94%的水能资源,资源优势十分明显,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三是中西部己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中西部是我国重工业和农牧业商品基地,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已形成门类齐全、专业化程度较高,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优势产业;国内高科技产业和基础工业,如航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重型机械、汽车制造、电子通讯等,也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其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市场份额。四是中西部既有沿长江开发带的一批新老工业城市,如武汉、重庆、九江、芜湖等,又有联接欧亚大陆桥和西南、西北边睡的中心城市,如郑州、成都、西安等,这些城市是中西部乃至全国重要的经济、商贸、金融、科技文化中心,是中西部地区经济起飞和走向现代化的基地。

政策优势 我国在发展战略上作出了重大调整,并制定了引导和鼓励外资投向中西部开发区的政策措施,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中西部开发区可选择确有优势的产品和项目,经国家批准后,享受《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鼓励类项目政策,对限制类和限定外商股权比例项目的设立条件和市场开放程度,可比照东部地区开发区适当放宽。二是国家要优先安排一批农业、水利、交通、能源、原材料和环境项目在中西部开发区内吸引外资,并加大对项目配套资金等相关措施的支持。鼓励“三线”军转民企业和国有大型企业利用外资进行技术改造。三是鼓励东部地区的外商投资企

业到中西部地区再投资,外商投资比例超过25%的项目,视同外商投资企业,享受相应待遇。四是国家允许开展试点的开放领域和试点项目,原则上应在东西部开发区同时进行,经国家批准,省会靠发区可进行国内商业、外贸、旅行社的开放试点。
(2)中西部开发区地区加快利用外资的对策思考
1.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用好用足国家各项优惠政策
投资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投资者投资积极性的高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吸收外商投资将从主要依靠税收优惠政策逐步转变到依靠良好的投资环境、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上来。总的来说,中西部开发区投资环境不如东部沿海开发区,中西部要加快利用外资必须大力改善投资环境。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国家加大对中西部扶持力度的有利时机,多方筹措资金,加强能源、交通、通讯、公用事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改善投资硬环境。另一方面,要在改善硬环境的同时,加强改善投资软环境的力度。一是要结合国家利用外资政策调整,加快制定和完善利用外资政策规定,用活用足国家给中西部地区的各项政策,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二是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减少管理层次,做到制度公开、政策透明,实行一个窗口对外,提高优质、规范、方便的服务。改进外资项目的审批方法,简化审批程序。三是坚决制止对外商投资企业各类形式的乱收费、乱摊派和乱罚款,在全面清理各项收费的基础上,制定有关法规,明确合理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对依法收费的部门和单位实施规范化的申报监管,既保证依法收费,又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2.引导外资投向优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中西部地域辽阔,经济基础相对较为薄弱,要充分发挥吸收外资比较优势,鼓励外资投向优势产业和项目,要从中西部地区实际出发,制定《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今后一个时期中西部开发区应鼓励外资投向以下产业和项目: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种植、养殖和畜牧业项目,旅游资源及相关产业,“三线”军转民企业利用外商投资进行技术改造。对鼓励外资的项目,在政策上可以适当放宽,并在利用国外贷款、国内配套资金、贴息贷款和税收返还上给予必要的支持。
3.抓住机遇,加快实施新一轮对外开放试点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由沿海向内地逐步推进的对外开放战略,中西部开发区在对外开放中存在起步晚的间题,随着对外开放的深人,国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新一轮对外开放试点,扩大商业、外贸、旅游等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对允许开放领域和试点项目,原则上东中西部地区同时进行。中西部开发区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创造条件,推进旅游资源开发、水上运输等领域利用外资试点,扩大国内商业、外贸、旅行社开放试点范围,扩大会计、法律咨询服务业和航空运输、代理业务等领域的开放,有步骤、有控制地开放金融和通讯等领域的试点。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多方式吸收外商投资
金融危机使得全球投资风险加大,欧美一些跨国公司更看好我国的投资环境和投资风险的比较

优势,进而将投资转向我国,这给我国吸收外资带来新的机遇。中西部开发区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参加和举办各类招商引资活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加大吸收北欧、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投资力度。积极利用国际通行的多种外商投资方式继续进行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特许权项目以及利用项目运营权或收益权对外引资的试点。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利用外资进行资产重组,盘活存量资产,改善经营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允许国有小型企业和集体企业对外合资、合作、出售,允许私营企业吸收外资发展经济。
5.努力办好现有外商投资企业,充分发挥示范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已有不少外商到中西部开发区开办各类投资企业,有的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大部分外商投资企业效益不是十分理想。办好现有外商投资企业,促进现有外商投资企业健康发展,对于进一步吸收外商投资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中西部开发区要充分利用现行外资法律和政策规定,对外商投资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同时,要依法加强监督管理,维护国家、企业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外商投资企业健康发展。
2.3.4加快生态化改造
对开发区(工业园区)实施生态化建设与改造,主要是指通过加强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重污染项目合理布点、集中治理、达标排放,推行清洁生产,按照生态产业链的发展要求,建立生态、环保、高效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和机制。对开发区(工业园区)实施生态化建设与改造,其目标是创建生态工业园区。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线,以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遵循生态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依靠政府、企业、社会的共同努力,全面统筹产业、基础设施、资源与环境四大要素,通过生态化建设与改造,走出一条集约、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道路,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相互协调、有机结合。到2008年,所有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全部推行生态化建设与改造,到2015年,基本完成生态化建设与改造。新设立的开发区(工业园区)在开发的同时要按照生态开发区的要求进行设计和建设。同时,各区县(市)可选择部分基础条件较好的市级重点培育的特色工业功能区开展生态化建设与改造试点。

(1)优化功能分区和产业空间布局。

各开发区(工业园区)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简单的工业发展向到工业化、城市化同步推进转变;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高度,充分重视开发区(工业园区)功能分区和产业空间布局安排。在开发区(工业园区)规划范围内,从有利于物质集成、水系统集成和能源集成的角度,结合开发区(工业园区)总体规划、产业发展现状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总体布局。合理划分产业发展区、商贸居住区、支持功能区。

(2)加强区内环保设施建设

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集中供热(电)、供水、污水处理、废弃物处理、排污管网、路网

建设及道路绿化、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为开发区内各企业服务;建立区域性废物交换网络,发布企业副产品和废弃物产生、原辅材料需求信息,为开发区内外、企业之间的废弃物交换提供网络平台。其中,建立热电联产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是开发区(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与改造中应重点实施的基础设施工程。

建立“生产-消费-分解”的产业循环体系。开发区的各个成员可分为核心成员、附属成员两类,其中主要工业企业、热电联产及资源回收中心为核心成员;污水处理厂、工业固废处置站、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填埋场、居民生活、公共绿地设施等为附属成员。建设开发区的生态共生系统时一方面要考虑一个企业的废物变成另外一个企业的“食物”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考虑生态共生系统的效率和柔性使得该系统能处于健康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积极推进清洁生产。依照国家产业政策和有关规定,严格把好企业或项目的准入关,不得引进任何污染严重的产业和项目;支持鼓励入区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生产技术进行清洁生产,推进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形成推进清洁生产的良好机制。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促进企业资源消耗的减量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废弃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标准的企业以及使用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要依法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监督实施清洁生产方案。积极引导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方向,加强园区的环境保护审批管理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污染物的集中治理,创建具有行业特点和区域特点的生态工业园区。

开展景观生态建设。景观生态系统是支持和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生态服务功能是不可替代的。运用现代生态学理论原理,将园区发展和自然生态格局紧密融合,结合河网水系和道路交通系统,优化园区生态环境和生态结构。

(3)健全管理和园区规划
成立开发区生态化改造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全面负责开发区生态化改造实施、管理工作以及认定、管理循环经济产业链中的项目或企业。

科学编制规划、计划。各开发区(工业园区)要根据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要求,组织编制开发区(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与改造规划和实施方案。规划要符合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规划,并与环保、土地、城建等专项规划相衔接。

(5)推进重点工程建设

根据开发区现状调查、生态工业总体设计、开发区物质和能源代谢分析和未来生态工业链网的建设需要,开发区建设项目分为工业项目、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环境管理等四大类。为了进一步促进开发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构建具有柔性的生态工业链网,在充分考虑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结合开发区现行的产业结构,着眼于区内现有传统产业的升级,着眼于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外资企业向开发区集聚,提高区域竞争力,改善投资结构,坚决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提出开发区规划期内优先发展的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目录。同时,按照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的要求,对生产方式落后、产品质量低劣、环境污染严重、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高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分别确定禁止、限制和淘汰三个类别的产业和产品目录。

(6)制定扶持政策与奖励制度

对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的企业,认定为循环经济产业链中的项目或企业,执行国家以及省市对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的有关项目安排、土地使用、税收贴息、价格收费、投资优惠、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为了增强招商引资的力度、高效率开发和建设园区,在执行国家、省上对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的有关项目安排、土地使用、税收贴息、价格收费、投资优惠、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杭州市和各个开发区的实际,对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型企业或项目,制定和形成符合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具有针对性的地方性优惠政策,为发展循环经济型企业的入驻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视频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