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之役(1)
陈哲
13:49
2010-04-29
订阅
 1  |  2  |  3 
经济观察报 陈哲/文 作为近现代远东地区最大的城市,上海无疑是百年中国最重要的窗口。早在上世纪50年代,张闻天曾向中央提议上海申办世博会,这个建议最后淹没在 “大干快上”的风潮中。

上海申办世博的意愿半个世纪以来都未曾减弱。1999年12月8日,中国政府正式宣布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此后,上海历经3年,击败4个对手,终获得申办权。

在接下来的8年中,上海集聚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为迎接世界三大盛会之一的世博会投入巨大,其背后是这座中国最发达城市迫不及待跻身国际大都市的野心。

缝合黄浦江两岸

为了兑现办成史上最大世博会的承诺,上海的首要工作是为展览园区物色一块地。上海世博规划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吴志强回忆,当时至少有三个方案,经对比和分析,选址最终定在市区黄浦江两岸。

“黄浦江太重要了,作为上海的母亲河,它不仅隐喻了上海的历史,还意味着上海的未来。”吴志强说。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这条长达8公里、呈U字形的江岸线,日后注定会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心。

规划者选择黄浦江两岸的考虑是,借助世博会的契机缝合上海两岸的历史空间,将浦东和浦西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都市。

改革开放前上海是单边城市。上世纪90年代后形成了以人民广场为中心的“西上海”和以陆家嘴延伸段、世纪大道为中心的“东上海”。西上海积淀深厚,商业人口集聚,延续了上海滩的繁华历史;东上海从无到有,日新月易,肩负着沿海开发开放桥头堡的国家战略。

然而,“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的观念仍然深入民心。浦江两岸的历史割裂,一直是多届上海主政者的心病。

吴志强说,需要缝合的不仅是浦东和浦西,更是老上海和新上海,以完成历史的归一。

世博园区所在地是上海工业遗产最集中之地,这里的厂房承载了太多关于城市的历史记忆,规划者决心保留这些建筑遗产。但国际展览局的代表坚决反对上海的这一做法,因为按照惯例,世博会从来都是新事物、新建筑的舞台。

吴志强和他的团队极力争取,花费了整整半年的时间一遍遍做方案:将老建筑中的一部分直接用于场馆的建设,另一部分用于物流和保障。当精心打造的规划交到国际展览局时,代表们被打动了。

最终,上海世博会园区内约有2万平方米历史建筑得以保留和保护,超过40万平方米的工业建筑被保护性改造、置换,约占世博园区总建筑面积的1/5。对老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成为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中的重要内容。

 1  |  2  |  3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