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城市气质要靠百余年积淀(1)
万晓晓
16:58
2010-04-28
订阅
 1  |  2 
经济观察报 万晓晓/文 夏商最近在写一本名为《东岸纪事》的长篇小说,主要叙述上海浦东30年的变迁。人物对话原本全部使用上海方言,修改后只保留了不到10%。沪语的韵味该如何用普通话表现,让夏商很头痛。

“语言的韵味,没法翻译,若加个备注,又影响阅读,这是上海作家在表述区域特色时的难题,”夏商说,“因此,南方作家在中国小说创作群体里会比较吃亏。”

在保留下来的上海方言对话中,夏商尽可能用精准的语言去翻译。比如“面熟目生”表现似曾相识的感受,“上海咸话”则表现上海方言里嘲、咸的韵味。“以前都是写‘闲’字,但这个字在北方语系里有闲话废话的歧义,表述并不准确。”夏商说。

夏商被称为后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有《乞儿流浪记》、《裸露的亡灵》、《我的姐妹情人》、《沉默的千言万语》等作品,出版有四卷本文集《夏商自选集》。他的作品关注于对弱势群体、小人物的描写,以及对命运无常的思考,语言妖娆,具有超现实主义色彩。

而他的另外一个身份,是著名普洱茶品牌“普茶客”的创始人,多年的经商生涯,使他对文学以外的世事有着更现实的洞察和关照。

“好的小说家,应该是个生活观察家,要有颗巨大的同情心,他应该关注人性,关注人与时代的关系。而一个企业经营者,他的视野则是完全入世的。这两者的统一,对我而言,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升华。”夏商说。

“浦东是一个有意思的样本”

经济观察报:为什么会想到写《东岸纪事》?

夏商:上海浦东的材料对我来说是得天独厚的,我在浦东整整住了22年,后来才搬到浦西。我一直想写一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小说,一些和自己的生活背景有关系的故事。我关注的是社会转型期,人的命运和变化。这样很自然就选择了浦东。浦东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样本,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也是有意思的一章,我是亲历者,写起来得心应手。

经济观察报:你故事中的浦东是什么样的?

夏商:我从上世纪80年代的浦东一直写到1991年浦东开发,这前后十几年里一群人的生活和变化。那些人本来生活得挺好的,突然要开发了,要征地了,要分房子了,可以到工厂上班了,农村户口转成城市户口了,这是我们那代人面临过的情况。我描写的是原生态的上海乡村向城市转型。人在巨大时代转变下也会发生很多变化。故事中,所有的地名和历史事件都是真实的。比如那个著名的大雾天,上海陆家嘴码头一个早上踩死十几个人,推动了浦东陆家嘴隧道和南浦大桥的加快建设。还有1988年的甲肝流行,还有于双戈杀人案等等,我都把它们写进了故事。现在来反思城市的开发以及现代化的进程,失去和得到的或许同样多。

写到宣布浦东开发,我的故事就结束了。我相信我写完这个故事后,别人再写那个年代的浦东,没有人会比我更好。材料谁都可以拿到,但人生的经验不可复制。我蛮怀念那个时代的,因为我的青春在里面。

 1  |  2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