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09-03-02
欧阳晓红
订阅

“也许输赢结果并不重要,关键是参与国际交涉的过程”(1)

 1  |  2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欧阳晓红 被烙上“受挫”标识的平安富通事件正在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一个非典型样本:特殊的金融危机背景,一波三折的国际较量。平安维权路上,充满了不确性。

理论和近现代经济发展历史表明,但凡一国走向富强,必然要“走出去”。这样,即使失败,至少可以把经验与教训告诉后来者,使之避免弯路与曲折。

“先实践后总结。”在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袁增霆看来,开弓便无回头箭,不妨以一颗平常心,以大国自信的姿态去寻找最佳维权解决方案。

低端企业并购高端企业的困惑

经济观察报:抛开目前的金融危机“抄底”一说,有人认为中国贸易在经过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后,难以维系高速增长之际,恰是发展国际投资之时。正因为如此,近年出现了一系列企业跨境并购活动,包括平安投资富通事件。如何看目前中国企业并购话语权的现状?

袁增霆:尽管与国际贸易相比,或与其他国家在美国的投资相比,中国企业在国际并购市场上的表现可以用“失语”一词来总结,但并不意味着必须急功近利地走出去。

这种缺失只是一种表象,原因在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与企业的能力。显而易见,话语权包括定价权缺失的结果可能是中国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乃至其他国际交往中的地位缺失。中国企业走出去并购常常会被当作后来者,而被人为地设置障碍,如以前中国移动收购巴基斯坦电信失利、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受到美国国会强力阻挠等案例。

不过,现在的情况发生了变化,目前并购环境正在逐渐变好,包括话语权问题,因为国际情势较为混乱,而并购也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之一。对于需要救助的国外企业而言,能够被并购比没有买家要强得多。金融危机日益恶化,而非缓解,此种情况下的并购与大环境相契合,符合多方利益。

正如此次危机对中国而言,主动性更多,这体现出一种大国经济,显示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特殊地位,能够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包括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甚至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从而争取国际经济事务中的话语权。不妨用一种全球战略性眼光去权衡交易过程中“进与退”的时机。

经济观察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存在哪些现实问题?

袁增霆:经济理论上,在成熟的市场体系中,后来者总是会受到原来市场参与者的阻碍。像西方发达国家比较忌讳发展中国家,其过去制定的技术壁垒,不甘心在自身处于困境之时被后来者突破,仍会设置诸多人为的阻挠。

但是大趋势下,对于处于弱势、深陷泥潭的求助企业来说,生存是第一位。虽说存在各种障碍,但都不是主要原因,总体情况仍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并购。

其实,这也是过去几十年第一次有这么好的机会,所以才会有近来颇为踊跃的并购活动。但现实情况是我们缺乏经验。之前能源、原材料等行业的并购均由大公司发起,如中铝、中石油等。这些并购也多有官方支持的背景,包括平安投资富通也是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况下,参与的官方往往因缺乏经验而可能带来一些责任漏洞。如政府做最后代理人,导致的多重代理关系通常会引起一些道德风险,最终引发并购的失败或者低效率。但这些并非主要因素,最关键的还是投资方对并购文化的融合程度,对产业走势的研究与判断力。

经济观察报:我们该怎样理解中国企业的实力与国际市场地位?

袁增霆:目前看起来比较被动,这与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有关,定价权中国还是主导地位的话,说明我国实力已经很雄厚了,毕竟现在从宏观到微观中国还是新兴发展经济体,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话语权是企业实力、国力、市场化经验共同推动的结果。

此外,完成并购交易并不等于并购的成功。就管理技术而言,主动并购一个企业表明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特别是战略方面应胜对方一筹,但我们恰恰没有。从过去几十年来看甚至更长时间来看,世界范围内跨洲际的并购都鲜有成功者,其很大原因是社会文化背景,文化融合的难度很高。这也是低端企业并购高端企业难以避免的问题。

纵观中国企业近期参与国际并购的失败案例,一般是败在自己所处的市场地位上。

 1  |  2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