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民和他的笔(1)
林俐
17:38
2010-06-11
订阅
 1  |  2  |  3 

农民作家唐仪天在自家的地里留影。

经济观察网 林俐/文 唐仪天说他享受在田地里干活时独处的时光。

当他手里拿着锄头,条件反射般地翻动着土地,头被大太阳晒得热乎乎时,头脑似乎也特别活跃,常常会蹦出下一个要写的散文题材。人在田地里,但思绪有时候却绑在家里书桌上还未完稿的文章上。

近年来,中国文坛上出现了这么一个群体——农民出身,扎根于农村,书写乡土情结浓郁的农民作家群。 

来自民勤县五坝村,今年46岁的唐仪天,就是这么一个一手拿锄头,一手执笔的农民作家。过去20年来,围绕着民勤农村生活的题材,他写了无数篇散文,期间,也获过奖,拿过奖金,但他很清楚,写作不是赖以为生的职业。 

“我写的就是我的生活,反映农民日常生活中都想些啥,愁啥,让人了解农民的苦。”农民这个身份是他的创作泉源,脱离了这个身份,也许会让他的文字失去了附体而变得空洞无力。 

他的女人却说他写的东西太“驴”;在民勤话里,“驴”指的是下流、流氓式的作风,因为唐仪天的文章里时而会出现一些比较露骨的情感描写。 

“我老婆不反对我写作,但偶尔也会抱怨,说我不专心种庄稼。”听唐仪天这么一说,倒让我想起了另一个农民张焕财,那个天天拿着摄像机在山西村庄里拍纪录片而被老婆数落为“不安分”的农民。 

他们的“不安分”都来自于追求更充实的生活,不安于只是天天翻土地,最后又给土地给翻(埋)了。

“不安分”的意识,也和中国农村近年来的发展有关——农民基本生活条件有所改善,温饱基本解决后,有了更多的欲望;而交通通讯等基础建设,打开了通向外界的窗口,让村民们感觉没有那么闭塞的同时,也有了比较,开始下意识地,想对城乡之间的资源分配和贫富差距,发出扎根于农村自己的声音。

 1  |  2  |  3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