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勤:两次归来和一次告别

2014-09-08 13:50

11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刘会芹摄

经济观察网 沈建缘/文“上个月最后一次出差美国总部,工作完成后我绕着办公楼走了好几圈,心里和他们告别。下次,就不会以微软身份回来了。”张亚勤说。

2014年中秋节之前,张亚勤已经决定离开工作了近16年的微软、和他一手建立的微软亚洲研发集团。离开的“决定很早就下了,但要等一个影响最小的时点,给微软的同事们一个好的交待。”

目前,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拥有由超过3000名杰出科学家和工程师,是微软在美国之外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备的研发基地。旗下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亚洲工程院、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微软亚洲商务软件事业部、微软亚洲硬件技术中心、微软(中国)云计算和企业部门,战略合作部,覆盖基础研究、技术孵化、产品开发和战略合作等方面,已成为完整的创新链条。

从2009年开始,张亚勤在好几次接受采访的时候,都曾说过:“我是个不停追逐下一个‘兴奋点’的人。我会主动寻找另一个能够让我兴奋的工作。”

他说微软给了自己一个“广阔的平台”,2000年-2004年,为了实现比尔盖茨“找到最后人才”的愿景他回到国内,创建微软亚洲研究院,2006年,再次回国创立微软亚太研发集团, 整合在整个亚太地区最大的研发和人才资源。帮助微软在中国实现了从市场中心到研发中心,再到战略中心的角色转换。用张亚勤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的使命和微软的承诺。”

张亚勤不否认微软正在经历一个艰难的时刻,“但好日子到来之前,不都有黎明前的片刻吗?”他说。

加盟微软

1997年底,在刚刚完成了亚洲之行的回程航班上,比尔•盖茨决定从印度、日本、中国等国家中,选择在中国设立微软研究院,投资8000万美元。在比尔盖茨的这个决定之后,当时堪称黄金搭档的李开复和张亚勤加盟微软。“一个CEO的胸怀和眼光,决定了他领导的企业看待市场的方式。”张亚勤说。

他认为,作为第一批进入中国的跨国企业,微软做的最正确的事情就是“用二十年时间培育了软件产业生态和培养了一批人。”

1999年初,张亚勤应李开复力邀以微软中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的身份加入微软,做的第一件事是游说自己的朋友。加入微软的头一个五年,张亚勤为微软中国找了一批优秀的人才。“我们找的人大多在美国生活和学习过,他们已经在美国做得很出色,同时在国际学术界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22年前,微软就在中关村设立了办公室,最初的职能以市场、销售和售后技术支持为主,1995年设立了一个微软中国技术中心,最初的任务不过只是微软输入法的本地化,后来慢慢扩展到了Windows和Office的本地化。2002年,张亚勤发起微软亚洲研究院与教育部合作的人才培养计划——长城计划,目前累计培养各类人才30多万,在10所高校成立联合实验室。“在微软的第一个五年,我感觉更像是在完成一个科学家的工作。”

从某种程度上看,微软亚洲工程院的诞生是个“意外”。2003 年,张亚勤在西安一所大学做演讲,一个学生问张亚勤:为什么软件工程是以开发软件产品为主,而微软在中国却没有设立产品研发团队?他意识到学生提了一个很好的建议,之后快速将成立亚洲工程院的想法汇报给微软总部,很快,他和张宏江得到了总部的支持,新机构在微软内部迅速成形。

2004年初,张亚勤被调回美国总部升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负责统领微软全球移动通信及嵌入式产品业务(当时微软七大工程部门之一)。也正是在这一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将微软亚洲研究院评为“全球最顶级的计算机科学研究院”。这“短暂”的两年,是微软移动操作系统的发端,但随着张亚勤的离开,该业务从“先发优势,转而势微”,移动业务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戛然而止,微软错失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先机,这恐怕是张亚勤心中最大的隐痛。

但新工作很快又让他可以“忙”起来。2006年,刚成立不久的谷歌对微软在中国的研发部门展开猛烈的挖角,这是微软在华研发机构历史的一个分水岭。当时,“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前台都被猎头电话打爆,说只要去了就是产品经理。”一位微软研发人员说。

创立微软中国研发集团

张亚勤临危受命,再次回国,组建新的研发组织。成立了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以“中国智造,慧及全球”为目标组建一支庞大的产品开发团队,构建涵盖基础研究(Research)、技术孵化(Incubation)、产品开发(Development)和产业合作(Ecosystem)立足本地的完整研发体系。

他与微软中国当时销售市场负责人陈永正联手,促成了微软在中国业务增长最好的时期,(当时,后者任内的微软中国正处在高速发展期,需要本地研发团队的强力支援。)

这是微软在中国一个全新开始,2006年4月1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时,还打破惯例,参加了时任微软董事会主席比尔•盖茨家的晚宴。双方随后签订了二期备忘录。内容包括,在2006年至2010年的5年微软公司投入约37亿美元,用于对国内软件企业的合资、合作;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服务订单,以及每年提供超过7亿美元的硬件产品出口订单。双方还计划在5年内由微软培训1万名专业软件人才;成立“国家发展改革委——微软软件创新中心”。

张亚勤不仅负责将研发成果尽可能多的转化到包括Windows、Office、Windows CE、Windows Server、SQL Server、Bing、Xbox等产品线,自己的角色也日益从内部和学术界,走向产业和政府。

他擅长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筛选,习惯记录那些突现的灵感。在他的办公室有一块长长的白色写字板,上边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英文、公式和汉字,“我习惯随手记录那些灵感突现的东西,很多时候这些‘意外’的收获确实会带来惊喜,甚至引导自己做出重大的决策。”

2006年开始,微软研发开始扶持中国的软件外包产业,投入从3000万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2.7亿美元,七年时间增长了9倍。粗略估算,微软帮助中软、浪潮等国内合作伙伴培养了超过1000名高级项目负责人。同期,随着BAT的崛起,也有不少微软系的技术人才开始向本地技术企业流动。

这个阶段的张亚勤,开始从科学家向企业管理者的角色转变。逐渐成为了微软在中国乃至亚太地区的名片,陆续担重庆、武汉等省市的政府顾问,以及20所大学的校董或名誉教授。在亚太地区,他是马来西亚政府多媒体走廊国际顾问团 (IAP)成员,并担任澳大利亚信息与通信技术(NICTA)顾问,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相关决策提供建议。

从2007年开始,张亚勤开始琢磨着怎么盖楼。“知春路上的希格玛大厦迟早会不够用,中关村周边的高校又是微软研发不可放弃的人才宝库,与其租,干嘛不干脆自己盖楼?”

他最终赢得了比尔•盖茨、史蒂夫•鲍尔默和当时微软公司首席财务官的支持,在中国投资建设中关村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总部大楼和上海紫竹园区。2011年5月24日,丹棱街的两栋研发大厦竣工。对他来说,“看着丹棱街那两栋大楼里的人,都像自己的亲人和孩子。”这是微软历史上第一次在海外市场建立自己的固定资产研发大楼。

打造微软中国云图

2013年,意识到移动互联时代生存压力,微软开始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事和组织架构调整,以战略转型谋求重新面对现实。2014年3月,新任CEO萨提亚•纳德拉明确提出了“移动为首、云优先”的战略,作为这个战略中最重要的一环“中国为先”——微软中国云图的源头可以回溯到六年前。

2008年9月开始,作为最早将云计算引入中国的行业领袖,张亚勤在当年的《云计算三部曲》里,提出了云计算对于国家战略、传统行业和技术的重要性,呼吁中国建立自己的云计算大数据发展战略,并在2010年两会期间,作为海外代表提交了“应及早制定和部署国家云计算战略”的提案,相关文章和提案得到了多位国家领导和部委领导的重视。

在这一背景下,微软的中国云图从2010年开始陆续启动。2010年9月,在刚启用半年的上海科技园区,微软研发在持续加大云计算投入的同时,设立了“微软中国云计算创新中心”力求尽快理解和满足中国市场和客户对云计算的需求。2012 年11月1日,微软宣布与世纪互联合作,成为首个在华提供公有云平台服务的跨国企业。

为了这件事情,张亚勤带领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准备了三年,参与Azure核心存储的全球开发,解答重点客户的细节技术问题,为 PPTV、CNTV、可口可乐在内的30个典型企业级项目顺利迁移到Azure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微软转型求变的挑战,是贯穿从云、智能设备、操作系统到应用与服务的,生态系统之间的平台级对抗。”他说。因为微软更要面对谨慎的中国政府,相对不全面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及中国合作伙伴的选择。

转型中的微软还得经历一段艰难时刻。但张亚勤确信,微软在中国的创新发动机——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已经做了好了重构生态系统的准备。

2014年9月23日,百事通这个上海自贸区第一个注册的企业将正式开售Xbox One。作为百事通的独立董事,张亚勤促成了微软与百视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了合资公司,“我很开心能看到Xbox One有很多技术和功能,都是中国团队研发的。”他说。与他而言,在微软十六年,真正的成功就在于,即便他离开之后,“我所热爱的这个企业在中国仍能创造奇迹。”

张亚勤简历

• 1966年,出生于山西太原

• 1978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少年班

• 1986年,从中国科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专业为通讯与电子系统专业。同年9月赴美攻读博士学位。

• 1989年,获得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

• 1997年,年仅31岁的张亚勤被授予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院士(IEEE Fellow)称号,成为该协会100年历史上获得这一荣誉最年轻的科学家 。

• 1999年,回国加盟微软中国研究院,出任该院首席科学家 。

• 2000年,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 。

• 2001年,微软中国研究院升级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张亚勤任首任院长。2004年,微软亚洲研究院被MIT Technology Review评为全球最顶级的计算机科学研究院。

• 2004年,调回美国总部升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进入微软决策层,成为比尔盖茨的智囊团核心成员。负责统领微软全球移动通信及嵌入式产品业务(微软七大部门之一)。

• 2006年至今,回国成立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倾力建设世界一流的科学研究、技术孵化、产品开发,和产业合作的团队。目前,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在北京、上海、深圳、首尔、东京等地共拥有3000多名研究开发人员 (full time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和5000多名聘约工程师 (contract engineers), 共投入超过40亿美金科研经费, 为世界计算机科学和IT产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商业观察研究院主编,资深媒体人;跨国公司领域长期观察者;《全球商业领袖》、《产业领军者》栏目制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