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角亦可璀璨:达叔的平生,香港电影的今生

谢楚楚2021-03-07 14:34

(图片来源:东方IC)

谢楚楚/文 据香港媒体报道,吴孟达的丧礼将定于3月7日下午,在红磡世界殡仪馆地下敬礼堂设灵,以基督教仪式举行。隔天大殓仪式后,吴孟达灵柩将会至柴湾歌连臣角火化场进行火化。一代“香港金牌配角”就此作别深爱他的亲人、朋友和影迷。

此前,TVB播出了特别节目《无可比拟的演艺泰斗 永远怀念吴孟达》。吴孟达众多好友纷纷到场,一同回忆与吴孟达以往相处的点滴。

在内地众多港片影迷心中,大家更愿意亲切的称他“达叔”。而“香港金牌配角”,是他与香港电影之间最深刻的印记。尽管一辈子都在演配角,但并不影响吴孟达先生对香港电影的贡献。

光辉岁月

吴孟达于1973年考进香港无线电视艺员培训班(TVB),是第三期学员。他在1976年出演《瀛台泣血》,正式出道。1979年,他出演TVB出品的《楚留香传奇》,初步被大众认知,并随着香港电影的繁荣大潮逐步开启自己的黄金时代。

对于香港电影为何会在80年代如此繁荣,中国香港电影监制周强说,“很少人会提到的一个契机是,TVB的开播。”

这个最初“倒逼”香港电影工业走向成熟的新力量,随后又源源不断地为香港电影输送优秀人才。TVB与香港电影的繁荣密不可分。

TVB的开播使得香港人接触到了更多文艺片、日本动漫、综艺节目等其他类型节目,对香港影业造成了一定冲击。“但这种冲击是有好处的。”周强说,TVB带来的冲击导致香港电影业内部的竞争开始变得激烈,武打、黑帮、警匪、喜剧等多元类型化电影逐步涌现。

被称为香港明星“黄埔军校”的TVB,是吴孟达开启演艺事业的学堂,也是众多香港影视巨星诞生的地方。杜琪峰、刘德华、周星驰、周润发、梁朝伟等均毕业于TVB创办的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

“有一家被誉为人才少林寺的香港电影公司,就是邵氏电影。”周强回忆,TVB的创办人之一邵逸夫,拥有着邵氏电影,而TVB之前,邵氏电影早已是行业领头羊:“当年邵氏摄影棚的高峰时期,在一天内可以同时拍摄11部电影。”

在进军电视产业后,邵逸夫依旧践行“邵氏”明星制理念,在1971年创办了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TVB),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电影人,影响着整个香港电影的发展。

“邵氏做了无线电视后,慢慢就不拍电影了。后来有了德宝、新艺城、嘉禾等等,越来越多独立制片公司出现,(那个时期的香港电影)实际上是最繁荣的。”香港艺能集团董事总经理叶伟忠表示,自己的公司在当时每年都能产十几、二十部电影。

“几百部电影,一半收入来自海外。”叶伟忠说,无论是台前幕后制作,还是资金充裕程度,香港电影都有着强大的能力去支撑广阔的海外市场需求,“那时候演员也好,导演也好,能量产很多(电影),平均两个星期一部。”

从电影制作成本看,分为高、中、低三档,而中档电影很重要。叶伟忠说:“香港之所以能够培养那么多电影人才,就是在中档电影能够生存,而且大多数人都能够拍出在五六百万左右(指制作成本)的中档电影。(演员)拍得好,可以上一个档次,不同档次上都能慢慢培养人才出来。”

当时香港电影有三个收入,第一是院线票房;第二是海外版权;第三是DVD录像等。“整个产业链是非常健康的。” 叶伟忠评价。

由盛转衰

 1990年,是吴孟达演艺生涯走向巅峰的一年。他凭借与刘德华合作的《天若有情》获得了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同年,由周星驰、吴孟达参演的《赌圣》刷新了港片票房纪录。

但也是在这一年前后,香港电影开始逐渐走向衰落。90年代,香港电影重要的外部市场,韩国、台湾,已能自己生产出优质的电影。而从1990年起,台湾、韩国引进政策开始不断放宽。这使得香港电影与亚太地区影片之间的市场竞争更为激烈。

这时,香港影片的质量却每况愈下。周强说:“香港电影到后来越来越固化,市场越不好,大家就越保守,拍一些以前做过的再重做一遍。比如《赌圣》好卖了就马上出好几部,不同公司不同的‘赌’。其实他们对市场没有信心,变得更投机了。”

1995年左右,叶伟忠决定放弃做电影。

“你有刘德华,我就出多少钱。”叶伟忠表示,那时候出现了中介卖片人,用手段迫使明星拍戏,随后把尚未拍摄完成的戏转手卖掉,当地称为“卖片花”。而这种对创作、制作愈发缺乏要求的环境,让他感到拍下去会很危险,“比方说卖了100万,我就拍50万就算了,稳赚50万。行业就慢慢被摧毁了。”

“香港电影最重要是‘桥段’,依靠演员和节奏,制作成本比美国片低很多。那个时候对科技要求并不高。但后来对电影制作要求越来越高了,科技投资要很大,我们又没有那么大的市场了,怎么和好莱坞拼?”叶伟忠说。 

2001年,吴孟达与周星驰携《少林足球》横空出世。首映礼上,吴孟达表示心情特别兴奋,“像女人,从怀孕,到现在孩子出生。最紧张的一刻,看孩子是否漂亮,健康,都是看这一刻了。”最终,《少林足球》再度打破了香港本土票房记录。

然而,由于港片整体产出数量的萎缩,零星出现的优质影片并不能激起整个行业的波澜。

“救市”电影出现后不久,2003年,中国内地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经济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协议在2004年生效后,港产片将不再受到20部引进大片的限制。而香港和内地的合拍电影则可以作为内地电影进行宣传和放映。

内地优惠政策开放、海外重要市场萎缩、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影片质量下降、投资撤出,加上盗版越来越多,多重不利因素致使整个行业遭受毁灭式的冲击。

2020年,香港电影本土票房冠军是黄子华《乜代宗师》,票房约2945万。而20多年前,1986年香港电影本土票房冠军《英雄本色》,票房为3500万。

在最新上映的几部港片中,刘德华等面孔依旧是荧幕“宠儿”。这在叶伟忠看来,是目前香港电影一大问题,“为什么最繁荣的时候,中等电影非常多,而且都赚钱。现在不是‘大’(大明星参演),就是‘烂’,(两级分化严重)这样就很难培养新人了。”

合拍共赢

2019年,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西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出品的《流浪地球》正式上映,该片曾一度创下中国影史票房第二高的成绩。来自中国香港的演员吴孟达加盟该片主创阵容,为其增色不少——这也成为吴孟达生前出演的最后一部电影。

事实上,在香港电影市场萎缩、内地电影市场快速崛起的大背景下,香港电影还有很多故事要讲。

由邱礼涛导演,寰宇娱乐、阿里影业联合出品的《拆弹专家2》在内地收获了13.15亿的票房,并在没有增加排片率的情况下,靠口碑和高质量,逆袭了排片率较高的影片。而自2月18日香港影院复工以来,《拆弹专家2》已成为最大热门,上映四天就收获了640万港币的票房。

阿里影业总裁李捷认为,这首要还是归功于影片过硬的制作品质,“邱礼涛导演、刘德华监制并主演,这个金牌组合上一次推出的作品是《扫毒2》”。

寰宇娱乐总经理林小强表示,尊重创作、尊重市场,秉承“香港电影精神”,是这部影片收获票房口碑双丰收的主要原因。

2019年,香港电影市场全年影院首轮上映的影片共有326部,香港电影包括合拍片46部。目前,香港电影年产量仅维持在50部左右,而其中大部分都是合拍片。而此前香港电影巅峰时期年产量近300部——这意味着,当前香港电影的年产量不及巅峰时期的六分之一。

作为曾投资过《少林足球》的香港本土电影公司,寰宇娱乐也在变化中经常思考:香港电影何去何从?

“我们说80、90年代香港是亚洲电影的中心,香港电影拍什么,观众就看什么。但现在市场情况与过去不同,要不断尝试、探索新的方式才能改变现状。香港导演北上以‘合拍片’的方式为香港电影开辟新道路,就是成果。”林小强认为,对于香港影片的定义,不应该局限,如果把香港影片看作中国电影的一种类型,会开阔许多。

“2020年中国电影票房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票仓,中国的电影市场正在变得越来越好,内地有着更多的资本与观众和银幕数量,合拍片是未来香港电影公司制作电影的趋势,在以后的合作中还会更加的密切。合拍片为香港电影工作者提供了全新的创作视角和多元发展的可能性,相信合拍片的未来前景会更好。”林小强说。

李捷也表示,合拍片不仅逐渐成为中国电影市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了香港电影创作的主流,“从《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到《无双》《夺冠》《拆弹专家2》,林超贤、陈可辛、邱礼涛等一批香港导演‘北上’,所创作的合拍片结合了内地和香港各自在电影产业上的优势。”

对于香港电影当前的定位和价值,李捷表示,香港电影正在不断彰显其文化价值,体现出香港精神。而随着2019年环境的进一步利好,如香港人士参与内地电影的数量、合拍片的演员比例,都不再受限,同时合拍片的申报费用、参评奖项等等方面都更加有利,他相信合拍片还将不断产出佳作,继续在中国电影市场中占据重要位置。”

在李捷看来:“近年来合拍片还呈现出一个新趋势,它们往往在商业化的模式基础上,还能够体现主流意识形态,从《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到《中国机长》、《攀登者》、《夺冠》,这些优质合拍片无不在市场中取得了成功。这证明了,内地和香港的资源、创作理念和文化互补互通,所共同产出的成果,是合拍片所能体现的长期价值。”

香港精神

“到底什么是香港电影?”自1997年香港回归以后,叶伟忠一直在思考这一问题。

从当前香港电影所处环境看,叶伟忠认为,香港电影其实分为两种:一种是香港本土题材,另一种是香港主创人员牵头去做的电影。而一个好的导演,应该既能拍出传统港味风格的电影,也能依据自身经历拍出当地特色的电影。

叶伟忠表示:“风格可以不停变,每个年代的成长不一样。现在香港年轻人成长也好,香港的主创人员成长也好,都慢慢地需要接受全世界的事情。香港本身就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

周强则认为,目前整个电影工业属性已发生转变,“这一辈人有他们自己的经历,应该有他们自己的故事。”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副研究员康宁表示非常喜欢《拆弹专家2》:“之前去看过两次。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香港电影顽强的生命韧性,以及香港电影涅槃重生般的决心与可能性。”她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经典时期港味的电影。 

林小强则表示,现在不必一味地追忆过去辉煌,而应该怀揣香港电影精神把内容做好,不断地完善电影工业体系,提高制作水平。这种精神是坚守正义、是兄弟情义,是主人公努力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我价值等等。

林小强认为:“与拍摄‘香港电影’相比,拍一部有‘香港精神’的电影显然更重要,把内容做好,把电影拍好,香港电影才会更好!”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消费新闻部记者
长期关注文娱行业、文娱消费,聚焦市场动态和事件背后的人和故事。新闻线索可联系xiechuchu@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