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回归“乙类乙管” 应对病毒始终要讲科学

宋馥李2022-12-28 20:04

宋馥李/文 新冠病毒感染2023年1月8日起将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这是中国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此后,感染者与密接人员隔离、疫区封锁、交通卫生检疫等防控措施也将做出相应改变。

着眼于与病毒的长期共存,人类对病毒的研究和应对,将是一场持久战,中国亦不能幸免。

回到病毒本身,它们个头微小,构造简单,功能原始,数量浩渺繁多。它们中的很多种能与人类相安无事,但有一些会对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形成致命攻击,它们在不断演化,而人类对其认识也不断深化。

时至今日,新冠病毒仍以其自身的逻辑在发生着变异,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变化的只是人类应对它的措施。从甲类管理到乙类管理,变化的是我们的防控手段,并非病毒本身,这既是因时因势优化的策略,也是权衡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利弊轻重的平衡之策。

因此,对病毒保有科学的态度,理性应对病毒带来的风险,在今天仍然十分重要。甚至可以说,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才真正进入了“闯关”时刻。12月26日,国务院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同时下发了五个相关细则文件,涉及“乙类乙管”后的疫情监测方案、检测方案、重点人群、重点机构、重点场所防控指南、个人防护指南等诸多内容。

眼下,作为超大城市的北京市,正在正面迎战奥密克戎,目前北京市究竟有多少人感染,很难得出一个精确的结论,人们在感染后的症状,也存在千人千面的表现,有人已经“阳康”,有人正在渡劫,这注定是一段非常艰难的日子。

因此,确保平稳有序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继续做好相关防控和救治工作,千方百计地降低重症、减少病亡,中国的医疗系统和地方治理体系仍将接受全面的考验。更严峻的形势或许在于,中国即将迎来春节返乡潮,随着人口大迁徙到来,病毒感染还将深入到医疗条件薄弱的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感染的高峰仍将不可避免。如何将医疗救治普及到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等重症高风险人群,最大限度减少重症和病亡,是这个冬天最大的挑战。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也提出一系列应对措施,《“乙类乙管”总体方案》对三级医院的重症资源提出了很高要求,如要求全国各地扩容重症医疗资源,增加二级医疗机构重症医疗资源;通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实施分级健康管理;畅通急诊和住院病房收治的绿色通道等等。

上述要求非常有针对性,但基于中国的现状,可知这是对医疗体系的顶格要求。在医疗资源全国最优的北京市,尚且处于捉襟见肘的局面,那么对于中西部地区,对于医疗资源长期匮乏的地区,势必将迎来一批感染高峰。我们应即刻着眼于减少重症病亡率,从对病毒变异、疾病严重性、医疗资源使用情况的全面监测中,研判疫情发展态势,依法动态采取适当限制聚集性活动和人员流动等措施压制疫情高峰,这在《“乙类乙管”总体方案》中也得到了明确。

时至今日,我们仍要重申那句我们付出极高成本获得的箴言: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只有一种声音。对于病毒的研究,对最新学术成果,必须持全面开放的态度,鼓励医疗和药物领域的学者积极建言,接纳全球最新的研究和药物研发成果,让公众参与讨论,形成共识。

随着1月8日到来,我们的国门也将渐次打开,这一次久违的重启,也是我们开启疫情应对全球合作的契机。病毒就是病毒,在科学认知和理性应对上,我们和全世界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对一个未知的病毒,人类的傲慢无知,总会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些生命凝结成的教训和经验,就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理应被珍视、理应被共享。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城市版主编
城市与政府事务研究院院长
专注地方时政和区域经济,以中观视角观察中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