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教育政策会不会调整?

李静2022-12-31 10:31

经济观察报 李静/文 在经过连续两年政策密集出台和收紧后,2023年民办教育会迎来大的调整吗?

答案是以规范为主的大方向不会改变,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不会改变,但在执行力度方面预计会迎来政策的边际调整。对涉及民办教育不同细分领域,如职业教育依旧以政策利好为主。

依据在于,民办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经历两年高强度的政策整肃和规范。2021年加速落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从办学门槛、办学性质、行业禁止、监督处罚几方面对民办学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收紧,包括禁止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兼并收购、协议控制,民办学校不得与利益关联方进行交易等条例也一一在列。

其后,各地普遍开展的调减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规模等政策,将义务阶段民办学校在校生的规模控制在5%红线以内。2021年年底,八部委印发《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划定了“公参民”学校范围,对办学条件不符合“六独立”要求,限期未整改到位的“公参民”学校都要通过不同形式转公办或停止办学。

根据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22万所,比上年减少67所,占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数的比例5.87%;在校生1674.10万人,比上年减少10.89万人,占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的比例10.60%。

可以说,在各地不打折扣地执行下,目前义务阶段民办学校在校生规模基本控制在了5%以内。包括北京、上海等地规范义务阶段部分“公参民”学校也已整改到位,得到有效治理。

所以,在总体可控、总量缩减的基础上,各地再出台更为严厉政策的可能性不大,接下来民办教育政策预计将进入相对平缓的过渡阶段,对调整不到位的地方将稳步推进,同时查补疏漏、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

特别是2022年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这也验证了政策层对民办教育的全面认识和支持没有改变。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再次提出“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全国工商联民办教育出资者商会监事长马学雷认为,《纲要》是扩大内需的重要纲领性文件,民办教育属于社会消费领域,也在扩大消费投资的范畴内,里面提出“支持”一词对于现阶段的民办教育确实属于利好消息。但在窗口期内,支持与规范处于同样重要位置。支持与规范并举,对于民办教育中那些办学条件、办学质量不达标,存在过度逐利行为的学校该规范还是要规范,该关停还是要关停。只是在力度和方式上更讲究策略,各地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一刀切”、层层加码、过于粗暴等问题也将得到缓解。

马学雷说,教育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公共服务属性,新时期我国教育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坚持教育公益性、促进教育公平,每一个教育人都应该在既定的原则下去操作,这一点不用幻想,也不会再回到过去。

民办职业教育和民办高校在过去两年是较少受到政策影响的细分领域,特别是民办职业院校政策在这两年利好不断。2022年5月,新《职业教育法》正式施行,由现行法的3400余字修改为10000余字,明确提出职业学校学生在升学、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与同层次普通学校学生享有平等机会,其中新法多次涉及民办职业教育相关内容,如“民办职业学校依法健全决策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平等参与职业教育”“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等。2022年12月22日,两办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职业教育改革的新主张、新举措,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指明了新方向,同时也呼吁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格局的构建。

同样地,社会对民办职业学校也有着旺盛的需求。根据公报,民办中等职业学校1978所,比2020年增加25所,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总数的比例27.12%;在校生267.63万人,比上年增加18.23万人,占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的比例20.40%。民办高校764所,比上年减少9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比例25.37%。其中,普通本科学校390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2所;高职(专科)学校350所;成人高等学校2所。民办普通、职业本专科在校生845.74万人,比2020年增加54.4万人,占全国普通、职业本专科在校生的比例24.19%。

相信未来3-5年都是民办职业学校发展的黄金期,改革重心也将由教育转向产教融合方向发展。这就意味着,以往职业教育存在的办学质量不高,社会认可度较低,与产业融合度不够紧密的沉疴将得到改变。民办职业学校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在特色多样化办学、提高教育教学服务质量等方面有所作为。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科创新闻部记者
长期关注教育、财经领域。新闻线索请联系lijing@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