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岛蓝莓:小浆果 大产业

张雅楠2023-01-14 10:56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雅楠 徐连明的一天,是从清晨六点开始的,起床、升棉被、根据土壤情况浇水、摘花芽、除草……忙忙碌碌到下午四点,落下棉被,一天的农忙就算结束了。

这是现在冬暖棚种植蓝莓的生产日常,如果是收获时节,他会更加辛苦,要对接上海、青岛等各地的经销商向外运输,要安排100多人采摘蓝莓,单是人工成本一项,每天就要付出一两万元,而采摘季通常会持续4个月左右。

从2009年开始,这样的生活重复了14年,徐连明也从一个镇农业干部,转身成为地地道道的农民。但是在当地,人们更习惯称呼他为徐总。

即便是和大城市的企业主相比,徐连明的经营业绩也毫不逊色,他拥有三个蓝莓种植园、80多个蓝莓种植大棚,总投资2000多万元,哪怕在疫情暴发的年份,他每年的产值也能达到500万元左右。

徐连明所在的宝山镇,被称为“中国蓝莓第一镇”,隶属青岛市黄岛区,也就是在19个国家级新区中排名第三的西海岸新区,便捷的交通网络将城市和乡村无限拉近,从海岸线旖旎的红树林度假区驱车半小时即可到达宝山镇。

隆冬腊月的北方村庄,田埂、街道上人烟稀少,但在蓝莓暖棚25度的暖意里,蓝莓树的花骨朵正在悄悄胀大,这个季节,蓝莓进入花季,放蜂进来传花授粉,3月份,裹着浓浓果粉的头茬蓝莓便要新鲜上市了。

头茬果,最值钱,一公斤可以卖到二百多元,小小的蓝莓是西海岸新区农民的致富法宝。在宝山镇,有年届七旬的老夫妇,勤勤恳恳守好一个蓝莓大棚,年收入也可以达到10万元。

这个风靡世界的超级水果,1999年首次被引入宝山镇,用它超高的种植性价比稳稳扎根山东西海岸新区20多年,成为农业农村部评选的“地理标志农产品”,行销全国。不仅改写着西海岸新区农村的风貌和农民的生计,也在逐步改写着靠天吃饭的农业传统。

好山好水好品

宝山镇属低山丘陵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洋河、风河穿镇而过,水资源丰富,只要土壤改良得宜(蓝莓喜欢偏酸性土壤),种植蓝莓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但要说蓝莓在宝山镇落地生根后为什么好吃,其实有一连串的答案:一、北纬36度线上的自然环境;二、生态农业镇,地下水没有污染;三、管理技术到位,树的长势好;四、所有蓝莓种植户都以有机肥为主,基本不用化学肥料;五、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增加了蓝莓果的甜度;六、水分控制好,摘果前不浇水,摘果期间少浇水;七、基本都按天计时结算,不以摘果斤数结算,大大提高了采摘蓝莓品质。

在宝山镇,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蓝莓大棚,仔细分辨,这些大棚又有着明显的区别,有些是简单的钢结构覆盖塑料膜,这被称为“冷棚”,而另一些的建造标准更高,由一整面墙高的棉毡和钢结构、塑料膜组成,室内温度和大棚开合由温控系统自动控制,这被称为“暖棚”。

露天大田、冷棚、暖棚,是蓝莓的三种成长环境,种植的基础投入依次递增,一个一亩大的暖棚,一次性的建设成本就要13万-15万元。

高投入的动力来自高产出,不同的蓝莓种植环境带来的是不同的成熟时间、管理成本和产品品质。

在露天大田里,蓝莓的成熟时间是6-7月,且因为经历暑湿的夏季,病虫害相对较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更大,一场大风会把叶子刮掉许多,影响光合作用进而影响产出,一场大雨则会把蓝莓的甜度浇掉,同样的产出季,产品品质不一。这是真正的靠天吃饭。

而在暖棚里,蓝莓成熟时间被大幅提前至3月初,接力南美进口蓝莓的尾声,上市价格更高,同时避开了夏天,蓝莓很少受病虫害侵扰,也不会因为风雨影响产量和品质。农业生产更接近标准化和现代化。

因此,暖棚种植蓝莓也代表着西海岸蓝莓的发展方向,规模不断扩大。以徐连明为例,2009年他初种植蓝莓时,50亩地,主要是露天大田和冷棚,14年过去了,他的蓝莓种植面积翻了10倍,达到五六百亩,现在,他打算用三年的时间,逐步把冬暖棚内土壤栽培的品种更换为基质栽培品种。

目前,他的园区已经种植了3万株基质蓝莓,这一大手笔的投入,也导致他至今没有收回投资成本,但对西海岸新区的蓝莓种植者来说,这是土地天花板下必须要做的变革。

土地天花板下的提质增效

中国有长白山、辽东半岛、胶东半岛、长江流域和西南等五大蓝莓优势产区。在这五大产区中,以“黄岛蓝莓”为代表的胶东半岛产区,有着明显的先发优势,在1999年最先引入蓝莓时,便是产业化种植模式,产品远销日本。当时当地,初果每公斤价格可高达四五百元。

财富效应吸引着农户和种植企业纷纷加入,加之西海岸新区政府的政策、资金扶持,农业农村部门的技术支持,使得西海岸新区逐渐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蓝莓产业生态,种植规模和产量在国内遥遥领先。

不过,适合蓝莓生长的地区,并非只有山东一处,例如贵州,虽然纬度低,但海拔高,同样可以达到蓝莓需要的温差条件。近些年,贵州的蓝莓种植面积和产量直线上升,超过山东、辽宁等先发地区。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亚东是国内蓝莓研究领域权威,根据他和团队的研究预测,至2025年,中国蓝莓将是一个400亿元规模的市场。

截至2022年,青岛西海岸新区近10万亩蓝莓种植的年产值超过11亿元。

两相对比,肉眼可见的市场增长前景下,西海岸新区的蓝莓种植者需要面临的现实是,蓝莓的种植面积基本见顶。

为了鼓励农民种植蓝莓致富,在早期的蓝莓种植推广阶段,西海岸新区各级政府不仅组织产业研讨会,带领意向农户到辽宁、大连等地考察学习,还会给予蓝莓种植户一定的扶持资金。

实实在在的致富效应和政策激励下,一大批农户真真切切尝到了种蓝莓的甜头,蓝莓也成为西海岸新区最具优势的经济作物之一,土地流转的价格受蓝莓种植影响,大都在1000元/亩以上。

土地价格只是影响规模的因素之一,更重要的是,基本农田不得种植果树得到贯彻落实,也意味着,西海岸新区的蓝莓种植要在既有的种植面积里要效益。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劳动力缺乏的问题也切实摆在眼前。

种植面积无法增加,人手有限,如何扩大产能、提高品质,这可能是农业领域的千年之问,而现代化的农业种植则在不断解题。

西海岸新区的解决方案颇有代表性,可以说是一套现代农业的解题组合拳。

在徐连明的蓝莓园里,最重要的变革,是将有土栽培改为基质栽培。基质栽培是无土栽培的一种,用固体基质固定植物根系,并通过基质吸收营养液和氧。

从2021年开始,徐连明会同西海岸新区农业农村局果茶花卉技术指导科引进基质栽培蓝莓品种,采用进口基质做栽培原料,种植三年生蓝莓苗,分布在三个园区进行栽培实验,目前已经开花结果。

微信图片_20230114105855

(受访者供图)

同样的暖棚,有土栽培一个棚收入在十几万元,而基质栽培一个棚收入可以达到30多万元。

虽然产值升高了,成本却可控。

首先,基质栽培对技术要求高,但管理简单,因为基质不是土壤,不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除草;其次,单位种植密度大,土栽一亩大棚能种330棵蓝莓,基质栽培可以种3-4倍的量,产量明显提升;第三,基质栽培引入的新品果苗和传统果苗的单价差不多,但是由于基质栽培数量更多,所以成本会有所增加,但相应的产量也会增加。

另外,改变采摘和包装方式,也是一个四两拨千斤的变革。

我们都熟悉市场上常规的蓝莓包装:一粒一粒包在透明塑料盒里,125g一盒。这种包装方式与蓝莓品种和采摘方式有关,一般的蓝莓品种,一个枝头上的一簇蓝莓果是逐渐成熟的,需要人工每天经手一遍,一粒一粒采摘下当天成熟的果实,也被称为“粒果”。

现在,徐连明采用基质栽培选取的新品种,一簇蓝莓基本可以同时成熟,南方的经销商希望蓝莓有更长的保鲜期,建议保留部分蓝莓枝条,这样可以为蓝莓增加一周左右的保鲜时间,于是就有了区别于“粒果”的“串果”——直接从一个蓝莓枝上,连枝条带果实一齐剪下,效率大幅提升,人工成本也就降下来了。

在鲜果品种和采摘包装上进行迭代,对蓝莓产业来说,再怎么重视也不为过。因为目前鲜果占蓝莓整个市场份额高达60%-70%,未来还有可能进一步增加至90%。从经济账算,种植者更有动力栽培出鲜果发往市场,而不是深加工成果汁、果酱等。

产业生态的建立

徐连明的种植面积在整个西海岸新区居前,是典型的种植大户,同时,他还通过所在的宝盛源蓝莓专业合作社,进行蓝莓新技术推广,蓝莓种苗引进、试验,对外提供蓝莓种植新技术托管等等。

西海岸西区的蓝莓产业化发展也离不开规模企业的助推。

西海岸新区农业农村局果茶花卉技术指导科科长高志绪介绍,2005年张家楼街道(当时的张家楼镇)引进了青岛沃林蓝莓果业有限公司,开启了较大规模的种植,随后,当地的隆辉现代农业、厚仁蓝莓有限公司、宝康蓝莓有限公司等企业也进入蓝莓规模种植行列,种植基地遍布宝山镇、张家楼街道、藏马镇、琅琊镇、大场镇、海青镇。

在西海岸新区,农户、种植大户、合作社以及企业形成了一个生态相对丰富的生产矩阵,在大型经销商、农贸市场、乡村采摘以及深加工等多级销售中,动态适配,助推着蓝莓品种迭代和效益提升。不论对哪一类市场参与主体,真金白银的收益是最大的推动力。

在供需关系中,品牌是强力资源,“黄岛蓝莓”作为山东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维护和擦亮这一品牌,也在当地政府的年度工作计划中。

例如,宝山镇不仅会带领农户去成都、上海等地进行产品推介,也会对果品包装进行更新,打造高端蓝莓。而为保障区域内的蓝莓产出质量,宝山镇还建立了蓝莓质量追溯体系,工作人员会对每个村的蓝莓进行检验,合格后贴相应追溯码,签订质量保证书等。

一株蓝莓树苗,从种进土里到开花结果,最初需要三年时间,现在一些品种采用大苗种植仅需一年就可结果。在20多年的产业化发展中,不断进化的,不仅仅是蓝莓的品种,还有现代农业的样貌。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不动产运营报道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