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界”,一场没有悬念的破局实践

2025-07-04 09:30

在2025年中国车市激战正酣的上半场,上汽交出了一份“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答卷:上半年自主品牌强势崛起占比超六成,新能源持续高歌猛进,海外市场稳步回升向好势头明显。

这份成绩单背后,一场更深层的变革正在上演——上汽正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凭借“自主崛起定义技术高度”与“合资阵营重构产品逻辑”的双轮驱动模式加速奔跑。

更值得关注的是,上汽联手华为打造的“尚界”项目,正以20万级标配高阶智能辅助驾驶的颠覆性姿态,直击行业“不可能三角”,将城市NOA能力拉入主流消费区间,上汽不仅在逆势上行,更在智能电动车普及战中引领破局。


“三驾马车”齐头并进

2025年过半,上汽集团交出了一份企稳回升的“年中答卷”:上半年,上汽集团整车批售销量达205.3万辆,同比增长12.4%,单月销量已实现同比“六连涨”,产销持续回升、终端持续向好。

过去,合资是利润奶牛,自主是追赶者。如今,上汽自主板块强势崛起,旧剧本让位新故事。上半年,上汽自主品牌销量高达130.4万辆,同比大增21.1%,占集团总销量的比重攀升至63.5%,较去年同期提升了4.6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每卖出10辆上汽车,超过6辆是“中国心”。

分品牌来看,上汽乘用车销售36.8万辆,同比增长9.8%,其在国内市场的表现尤为亮眼,销量同比暴涨54.7%;上汽大通销售10.7万辆,同比增长11.2%;上汽通用五菱销售75.3万辆,同比增长32.2%。

新能源领域同样高歌猛进。上半年,上汽新能源车销量达到64.6万辆,同比大涨40.2%。仅6月份,新能源车销量就达12.1万辆,同比增长29.2%。细分品牌中,智己汽车6月终端交付量突破6000辆,其“双6系”产品持续热销;上汽乘用车新能源销售1.6万辆,同比增长44.1%;上汽通用五菱新能源更是以7万辆的单月成绩,实现36%的同比增长。

海外市场在逆风中展现韧性。尽管面临反补贴税,上汽上半年海外市场累计销售仍达49.4万辆,同比增长1.3%,稳步回升的势头清晰。其中,欧洲市场成为重要支撑点,MG品牌克服不利影响,上半年终端交付超过15万辆,实现两位数增长,稳居欧洲市场销量最佳的中国品牌宝座。

这份企稳回升的成绩单并非偶然。自2024年下半年起,面对行业的深刻变革与市场的“内卷外压”,上汽集团启动了全面深化改革。

为此,上汽目前正积极推进大乘用车战略、大商用车战略,将资源整合、协同合作与营销强化置于核心位置,各业务板块协同共振,五指握成拳,打向市场。

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

“上汽将继续围绕《上汽集团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方案(2024—2027年)》的计划部署,以‘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勇气,闯出一条突围之路、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在不久前的股东大会上说。 


自主崛起与合资转型

当中国车市的竞争进入深水区,上汽集团跑出新速度。一方面,自主品牌成为集团销量绝对支柱;另一方面,合资品牌正以破釜沉舟之势加速转型。这种“自主崛起+合资转型”的双轮驱动模式,成为上汽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

支撑这一切的,是真金白银堆砌的技术高塔。固态电池、“魔方电池”、VMC(整车中央协调运动控制平台)……这些不再是实验室里的图纸,而是终端市场的竞争力——智己L6凭借“智慧数字底盘”颠覆过弯体验,荣威D7搭载“魔方电池”破解冬季续航焦虑。

对于上汽而言,自主品牌超60%的销量占比,为前沿技术研发提供了充足“弹药”。当多数车企还在为研发资金发愁时,上汽已构建起“市场反哺研发,技术驱动销量”的闭环生态。

合资阵营的转型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面对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紧迫性,上汽大众与上汽通用新一轮反击号角定在第三季度:多款专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纯电、插混、增程新车将密集上市,且全部标配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这是一场破釜沉舟的豪赌。

技术反哺成为合资破局的关键支点。上汽通用别克GL8陆尚凭借“真龙”插混技术,上市58天销量突破2.3万辆;7月3日预售的上汽奥迪A5L Sportback,则首次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系统,成为传统豪华品牌拥抱中国智能技术的标志性事件。这些案例证明:当全球平台让位于本土化创新,合资品牌依然能重获市场话语权。

更深的裂变在架构层面发生。4月别克发布的“逍遥”超级融合架构,将实现6C超快充电池、全域900V高压平台等技术的快速上车。这打破了过去“技术单向输入”的合资模式,开创了双向赋能的新格局。

原来更多的是全球平台的全球产品,现在都是专门为中国用户打造的全新产品,揭示出合资转型的本质——从“拿来主义”转向“中国定制”,德系车与美系车开始深度融合中国智能科技与场景需求。

 

尚界破局:天时地利人和

自主品牌的强势崛起,为上汽构筑了坚实的技术底座和市场话语权;合资企业的深度转型,则彰显了其拥抱本土化、重塑竞争力的决心。但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席卷下,仅仅依靠“两条腿”的内部驱动,尚不足以完全穿透市场的深层壁垒。

尤其是在决定未来格局的主流价格带——20万级市场,消费者对高阶辅助驾驶的渴求与高昂成本之间的矛盾,构成了一个看似无解的“不可能三角”,消费者面临“要智能需加钱,要性价比必减配”的困局。

这个困局,正被上汽与华为联手打造的“尚界”打破。据了解,“尚界”首款定价20万级的新车将标配华为乾崑ADS无图智驾系统,首次将城市NOA能力拉进主流消费区间。这将重新定义20万级智能车的游戏规则。

这场破局是上汽战略的关键一环。上汽到2027年将实现自主品牌与智能电动产品销量均突破60%的大关。当前20万级新能源市场占整体销量38.7%,恰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且,鸿蒙智行其他“四界”盘踞25万元以上价格区间,尚界直扑20万级家庭刚需腹地,能避免“兄弟阋墙”。

“尚界”采用智选车模式,是与鸿蒙智行关系最紧密的合作模式,特点是“全链路深度合作”上汽开放70年造车底蕴——华域汽车的供应链网络、百万级品控标准和全球渠道;华为注入智驾、鸿蒙座舱等数字基因。其中,上汽扮演的角色被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形象地比喻为“托起珍珠的盘子、串起珍珠的线”。

从某种程度上看,四十年前,上汽与大众正式开启“外资车企+本土制造”的1.0时代,四十年后,上汽与华为有望缔造“中国科技+中国制造”的2.0模板。

垂直整合是“尚界”强定价权的根基。上汽布局覆盖整车制造、零部件、研发、销售及后市场服务,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闭环。当其他新势力为零部件成本焦头烂额时,上汽的供应链“肌肉”化解了高端智能汽车高价痛点。

无论是上汽还是华为,虽然都没有对外给“尚界”设定宏大的销量目标,但上汽的实际行动已暗示了其勃勃的决心。

从去年年底开始,上汽陆续抽调多达5000名工程师与青年骨干组建专属团队,围绕产品定义、造型设计、智舱智驾等方面,与华为工程师紧密合作,共同研发。 

在20万级市场加速裂变的战略窗口期,“尚界”正以罕见的“天时(市场窗口期)、地利(产业链优势)、人和(合作生态)”势能,构筑起难以复制的竞争护城河。这场破局没有悬念,只需要时间。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