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广东第一田”美誉的湛江,每年产出的水稻会输送到全国各地,被制作成全国百姓日日离不开的舌尖美味。水土养好物的另一面却并不是人人皆知,湛江每年遭遇台风登陆的频次,同样处在大湾区城市的前排。据中国天气网统计,1949-2023年期间,台风登陆湛江共计61次。
每年夏天,进入台风暴雨季,担心台风卷走所有心血,是湛江许多农民无法纾解的痛点。
今年,为了和农民们一起度过艰难时刻,有些人选择和台风比速度。赶在台风、暴雨来临前,一群平安人,站在田野里寻找保护多一缕稻穗不倒伏的机会,守护大家餐桌上的米粮稳定供应。
预警:赶在风来前,让平安扎根
6月11日,今年的第1号台风“蝴蝶”在南海中西部海面上生成,这也意味着2025年的台风季正式到来。中央气象台发布消息,“预计2025年第1号台风“蝴蝶”将于6月13日凌晨登陆海南,同日夜间在广东西部再次登陆。”
与此同时,平安产险湛江中心支公司农险部经理谢忠斌选择先“蝴蝶”一步,争分夺秒地冲进了徐闻的稻田里。他和同事们领着从别处紧急借来的收割机,帮助农户先把种得早已经成熟的水稻抢回粮仓。
谢忠斌在农险一线干了很多年,深知台风天气抢收并非易事,调集收割机需要时间。有限又紧急的资源,不是说调就能调得到的。因为在湛江呆得足够久,对当地气候的足够了解,他所在的团队已经训练出了肌肉记忆,一有“风吹草动”马上联系能够打配合的收割机。
6月初,并不是大部分稻田成熟的时候。全部能抢收的面积,也只占总面积的一部分。当大部分农民即将面临倒伏、水淹及其衍生的病虫害引发的收入损失时,提前赶到的谢忠斌又能帮上什么忙?
谢忠斌踩着泥泞,摘下一株青绿的稻穗,用手指轻轻揉搓,仔细辨认着水稻的生长情况。去年十月,平安产险中标徐闻县的水稻、甘蔗、水果等农险项目,让他对这片土地更加熟悉。他和农险一线同事一起,为农户投保的稻田提前做标记,记录好每一块田的准确位置和实际状况,以便在台风引来的风雨过境后,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完成定损理赔,支持农户能尽快恢复生产。
绿油油的稻田上方,是一层层云在台风的作用下不停变幻,让地面的人摸不清情况。田里几处小小的橙色,却让人最安心。一个个穿着橙色马甲的平安人,和谢忠斌一样,穿梭在不同的稻田中记录数据;和投保农户提前沟通预警信息;跑到村里送备用物资。
这种时刻下,虽然没成熟的水稻可能依然无法避开天灾,但农户会感觉自己和稻田的农作物有人记挂,拥有真真切切地保险保障。
大多数时候,做一件事的信心,就是在人和人之间的行动关怀中生长出来的。
对于台风,廉江人谢忠斌有着相似记忆。年幼时,谢忠斌常在风灾过后跟着大人钻进满是泥泞的桉树林,把倒伏的树苗扶正。被雨浸湿的衣衫、沾满泥巴的手掌,成了他对农业风险最早的认知。
相似的经历,让这群平安人更懂农户的需求。他们能和台风比速度,不仅靠自身经验,如今还有科技的加持。中国平安自主研发的鹰眼系统DRS2.0,平安爱农宝APP后台会提前数天向投保农户发送台风预警信息,时刻提醒农户做好相关的防灾减灾措施。据统计,台风“蝴蝶”期间,中国平安通过鹰眼系统累计向312.4万客户发出预警570.5万次。
在6月11日收到相关预警信息的瞬间,谢忠斌就已经准备好“赶风去”。
数字的背后,和谢忠斌同在一线的平安产险工作人员已经循着预警信息的指引,提前走遍高风险区域的每一块田地,让平安在台风来临前先扎下根。
防灾:风雨不辞行 物资送进村
风来之前有速度,雨落之时有行动。
“蝴蝶”即将二次登陆的消息,让生活在预测登陆区域附近的村民陷入物资紧缺、道路不通、生活受阻恐慌中。
在距离龙塘镇黄定村村委不远处,湿润的泥路把开车赶来送支援物资的谢忠斌和同事困在了半道。“以前哪敢想,台风天还有物资送进来?”作为连接投保农户和谢忠斌的桥梁——平安产险在农险业务上的一位驻村协保员王甫在村委接到消息时,发出了一句感叹。
有了防灾的物资,也让村民能够更从容地应对台风的侵袭。
过去,物资的匮乏和专业知识的缺位,让村民总是陷在台风要来的恐惧里手忙脚乱,最终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农作物即将烂在田里。
如今不同了。几天前,村民们早早加固了果树支架,还主动联系村委咨询农作物的防灾注意事项。“这些改变还得感谢平安农险的工作人员”,他们奔波在各个乡镇向村民宣传农险政策,手把手地教农民如何使用天气预警等农险服务。王甫掏出手机,点开爱农宝APP,“台风还没到,预警信息就发到村民手机上了,该做什么、怎么做,写得明明白白。”
作为村民和农险公司之间的桥梁,王甫深知这支队伍的不易。平日里,农险人员隔三差五就给他打来电话:“水稻长势如何?”“菠萝的病虫害解决了没有?”赶上台风季,他们更是一遍遍往村里跑,帮着抢收、加固、排水、发放应急物资。
“他们做的早就不止是理赔了。”王甫亲眼见证了他们的实际行动。
村里的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谢忠斌和同事就上门收材料;发现农户家屋顶漏水,二话不说就动手加固;下雨天,许多村民穿着的雨衣雨鞋,也是他们送来的……
这些穿着橙色马甲的人,早已成为村民们心中风雨同担的自己人。
随着暴雨越下越大,谢忠斌的电话总会响个不停。那是农户们打来的求助电话。他会一个个接起,一边安抚,一边引导农户在爱农宝APP上报案。
谢忠斌知道,电话那头不是简单的求助,更是农户们一整年的心血。他见过太多曾经困在无法预测的天灾中的人。放下电话后,他会把需要重点跟进的农户名单一一记下,以便后续负责理赔工作的同事能够快速接力。
窗外的雨势渐弱,台风“蝴蝶”正在离开。风雨过后,如何继续安家,是农户们心中的忧愁。
理赔:风雨掠过后,仍有家可安
这份忧愁,也有平安人用行动帮助消解。
风雨过后的重点工作是理赔。当平安人谢忠斌与第1号台风比抵达速度时,另一位平安人骆钰则在“蝴蝶”飞走后,冲刺理赔。
因为地势低洼,湛江吴川兰石镇成了“蝴蝶”台风的重灾区。上游来水和连日暴雨的双重夹击,让此地水稻遭遇的不仅仅是倒伏,更接近颗粒无收。
浑浊的泥水漫过田埂时,农户老林的千亩稻田变成了一片死寂的水塘。那些他看着长大的稻子,被彻底淹没在水下,连一根稻穗都不见踪影。
“如果不是老林提醒,我还以为那是一片鱼塘。”平安产险湛江农险部的理赔员骆钰踩在水里,用手机一一拍照,记录受灾细节。
这个刚转岗不到半年的“农险新兵”,正在经历职业生涯的一场大考。“以前在车险部,查勘都是看车损。现在要懂作物生长周期,会看土壤墒情,连病虫害都得学。”他的手机搜索记录里全是“田间定损”“病虫害”,抖音推荐页也被农技科普视频填满。
公司距离老家遂溪不过40分钟车程,骆钰将近一个月没回去探望家人。台风一来,时间就不属于自己了。他每天早上一睁眼,上午在水稻田定损,下午去果园送物资,傍晚到险情重的农户家里。
如此密集节奏的工作安排,是因为农事不等人。
在农险一线的平安人,最懂农户重启生产的焦急心情。所以,他们也选择赶速度、拼进度。
遇上情绪激动的农户,“设身处地”是骆钰的沟通原则。“理赔金额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农户知道,我们真得在乎他们的损失。”安抚之余,他会耐心解释赔付标准,引导农户与村委对接,并指导他们用爱农宝APP对受灾情况进行拍摄存档。
骆钰希望农户能知道,“这个平安人是来帮助农户寻找理赔的理由的,让他们可以更快地获得理赔,而不是来挑毛病的。”
在坡头区南三镇的青蟹养殖塘,骆钰的另一位同事赶在台风“蝴蝶”到来前,就帮助农户完成了赔付。农户14号凌晨报案,平安产险理赔员早上六七点就已完成查勘。定损不到一小时,三万多的理赔款就已到账。
积水退去的田里,平安产险广东分公司组建的‘平安鲲鹏飞防机队’已经开始作业。药剂均匀地喷洒在田间,防治着水灾后容易滋生的病虫害。田埂上,老林正和骆钰核对着理赔清单,打算用这笔钱购置新稻种和肥料。
希望正在田间重新生长。及时的赔付,让冰冷的理赔数字有了温度;专业的灾后支持,则让这片土地再次滋养人民。
这场与“蝴蝶”的实战中,平安产险“保防救赔”一体化服务体系经受住了风雨的检验。覆盖风险预警、防灾减损、应急响应、精准理赔的全链条服务网络,为农业生产筑起了一道智慧防线。
从徐闻的香蕉林到吴川的水稻田,从麻章的荔枝园到坡头的青蟹塘,平安用科技与温度重新定义了农业保险的价值内涵,守住了在湛江这片水土耕种的人民的希望。
2025年进入6月汛期以来,平安产险鹰眼系统累计发出“台风、暴雨”相关的预警信息4.5亿次,覆盖客户5755万人;截至6月底,平安产险收到“台风及洪涝灾害”相关理赔案件超15743件,损失预估2.57亿,已累计赔付超1.2亿。
为了更好地应对台风暴雨季可能会引发的洪涝及地质灾害。目前,在“暴雨洪涝灾害应急处置小组”的指导下,中国平安旗下寿险、产险、养老险、健康险均已成立应急处置专项小组,联动各地机构、分公司,启动极端天气专项监测及抢险救灾响应程序,主动排查客户出险情况,并为受灾区域客户提供包括预警、预赔、理赔、极速救援、医疗支持等多项抢险救灾举措。
虽然与一号台风“蝴蝶”的战役宣告结束,还有许许多多像谢忠斌和骆钰一样和台风比速度的平安人正在赶赴下一个战场的路上。为应对即将到来的“丹娜丝”台风,中国平安旗下福建、浙江等地机构已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对灾前应灾物资储备、风险减量工作进行细致检查,做好应灾工作准备。平安人始终未雨绸缪,用沾满泥土的脚步丈量农田,用专业与热忱化解危机,为的是一份土地之上的继续和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