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放争议背后,是安全主义的泥沼

经济观察报 关注 2025-07-10 19:50

言咏/文 关于高校是否应该开放最近又起争议。起因是六月底上海交大发生了一起社会人员与学生冲突,致学生受伤的事件:一名家长带着孩子在上海交大体育场踢球,足球意外砸中了一名正在跑步的大学生,双方发生口角,学生因身体不适倒地,小孩家长对倒地学生进行踢打,最后该学生被救护车送往医院。 

以此事件为例,高校开放的反对者认为,校园过度开放会带来安全隐患,让校园环境变得嘈杂,干扰正常的教学环境,影响在校师生的利益。这种观点听起来似乎不无道理。 

打人的家长当然做错了。孩子踢球砸中他人,真诚道歉、妥善处理,大概率能化干戈为玉帛。即便彼此达不成和解,在冲突中保持克制,而不是冲动甚至动手,对身边的孩子来说,也是一种示范。但是,这一事件不应该让高校刚刚打开的校门又开“倒车”。近年来,在舆论的持续呼吁下,高校逐步重新开放了疫情期间关闭的大门,这一改变来之不易。但说实话,目前高校的开放程度仍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一些著名的高校,预约的名额经常是一号难求。 

因此,我们不应再纠结于高校是否应该开放的问题。即便发生了这样的冲突事件,答案依然明确:高校应当开放。真正值得思考的是,高校应如何开放,以及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应凝聚怎样的共识。 

谈到高校如何开放,舆论中有一种声音——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开放校门。这话当然没错,对任何一所学校来说,校园安全都是重中之重。但问题是:我们是否应该追求绝对的安全?如果追求绝对安全,代价又是什么?进一步说,哪些风险是必须极力避免的,而哪些风险是可以接受的?在谈论校园安全至上时,我们要避免陷入安全主义的泥沼。在这个泥沼里,“安全”是压倒一切的,无论潜在的危险多么微不足道。 

封闭可以减少风险,开放会带来更多隐患,这就是硬币的两面, “既要”“又要”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可能的风险就把大学校门关上。舆论从来没有呼吁过中小学开放校门,是因为中小学生年龄小,需要提供比普通公众更高标准的保护,包括校门封闭、保安值守。中小学的校方对校园安全也负有更大更细的责任。作为准成年人的大学生不一样,包裹着他们让其享有比普通公众更高的安全保护,对年轻人的成长并没有好处。学者格雷格·卢金诺夫与乔纳森·海特在合著的《娇惯的心灵:钢铁是怎么没炼成的?》一书中,就批评了当前这种对安全的迷思。作者认为,安全主义是对年轻人的一种剥夺,他们因此失去的,恰是反脆弱的心灵需要的经验。越保护,越脆弱。 

坦率地说,疫情期间校园的封闭,拉低了人们对风险容忍的阈值。如果在从前,上海交大发生的这种小冲突,可能上不了新闻,也引发不了争议。这对校方来说,无疑会形成一种压力,进而磨损学校开放的动力。 

所谓安全至上以及其带来的无限责任的压力,影响的不仅仅是高校大门的开放,还包括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教育方式。课间不让孩子下楼就是一个典型例子。2024年9月,教育部明确中小学生课间从10分钟延长到15分钟;舆论也一直呼吁改变“课间圈养”的现象,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有的学校一度允许学生课间去操场,但偶然发生一次小受伤事故后,就又回归原样。孩子们大课间在户外的活动,更多是在老师带领下进行的,鲜有纯粹的自由的玩耍。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是整个社会对安全的过度敏感,让各方都紧绷心弦,压挤的却是孩子成长的空间。《娇惯的心灵》一书中写道:孩子们需要一些散漫的、无人看管的时间,否则就不足以学会如何判断风险,并操练如何应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如挫折、倦怠和人际冲突。 

是时候从“安全主义”的泥沼中走出来了,我们需要凝聚新的共识:在保障基本安全的前提下,适度接受一些不可避免的风险,让高校的大门进一步打开,也让青少年和儿童在适度的保护中成长。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评论版主编 武汉大学法文系毕业。08年入职机动记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