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尼山2025 |中华与埃及两大文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经济观察报 关注 2025-07-11 12:01

2025年7月9日至10日,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下称“尼山论坛”)在山东曲阜举办。其中,中华与埃及两大文明之间一场对话备受关注,吸引了两国文化、学术及外交等领域近90位嘉宾。

这是中华与埃及两大文明首次在孔子诞生地、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山东曲阜,以大河为纽带,展开的一场纵越千年、横跨万里的交流与互鉴。

从2010年9月创立至今,尼山论坛因其多元性、包容性、规模大等特点已成为全球以文明对话为主题的、影响力最大的国际性论坛,正日益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凝聚人类文明共识的重要纽带。

求同存异的对话

“埃及和中华是世界上最遥远、最古老的两大文明。”埃及驻华使馆副馆长海赞姆·阿卜杜哈迪说。在他眼中,这两大文明有着明显的不同,也有着诸多的相似,千百年来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华与埃及文明均发源于大河——一个是黄河,一个是尼罗河;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不同的大河生态孕育出各具特点的农耕文明,显示出明显的差异性,但是也有一些趋同的特征。

山东大学考古学院院长王芬说,黄河流域的生态塑造出一个以粟和薯为代表的旱作农业体系。这两个农作物都有一种耐旱的特点,非常适应中国北方地区雨水少的气候特点。尼罗河则以大麦和小麦作为主要农作物,这是因为大麦和小麦在尼罗河的生长有水和土两方面的优势,尼罗河径流量充足,河水泛滥会提供丰富的土壤资源。

中华与埃及两个文明不同的气候特征孕育出不同的作物,不同的耕作方式,随之带来各具特色的社会组织形态。黄河流域的社会组织形态注重血缘,以家族、家庭为单位的血缘体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尼罗河流域水量充足,需要建立大型灌溉工程,继而产生了国家导向型农业,形成了以神庙、王权为主导的国家机构。

在过往历史上,中埃两大文明的关联连绵不断。中埃两大文明很早就通过“器物—技术—观念”的间接传播实现了文明互鉴。在1500年以前,阿拉伯人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中亚、波斯)、海上丝绸之路(印度洋、红海)把中国的小米、丝绸、瓷器-运至埃及亚历山大城中转,再销往地中海地区,乃至欧洲、非洲;而埃及的玻璃制品、亚麻布、香料(如乳香)则通过同一通道进入中国。

20世纪30年代,中国派遣6批学子前往埃及学习。他们在学习伊斯兰文化的同时,还致力于将中国文化介绍到埃及和整个阿拉伯世界。

1956年,埃及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阿拉伯和非洲国家,从此两国在各个领域都保持着良好的双边关系。在两国首脑的共同引领之下,中埃两国关系现在已升级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高度。

共性是不同文明间对话的基础,双方的良性互动也多是在求同存异中进行。

埃及文化部对外关系司国际组织处雅克琳娜·福阿德处长说,古代埃及和中国有许多相通的智慧。比如,我们对于宇宙的理念是相通的,认为宇宙是一个融合的整体,也有着太阳和月亮代表着光明和黑暗、生命和死亡、阳和阴等对立的概念。千百年来,双方更是通过丝绸之路,将各自的物产、文化直接或间接地运达对方,不断实现经贸往来。

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孙立成表示,作为人类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黄河与尼罗河孕育出中埃两大文明中丰富的“和”文化基因。中国儒家倡导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古埃及文明以“玛亚特”为基,强调和谐平衡的理念。两大文明虽隔万里,在文化上却遥相辉映。

取长补短的互助

今天,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与埃及“世界上最遥远、最古老的两个文明”开始不断地在经贸、基建、文化、教育等领域密切往来。

埃及既是阿拉伯国家,又地处北非,是中国企业进入中东和非洲市场的桥头堡。近年来,中国稳居埃及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是对埃及投资最活跃、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

截至2025年5月,中国在埃及投资的企业包括广汽、中兴通讯、OPPO、海尔、美的、泰达、华为、新峰集团、中国西电集团、鲁泰集团等2800余家企业,覆盖汽车制造、通信、家电、基建、纺织等多个领域。中资企业在埃及总投资已超过80亿美元。据苏伊士运河经济区总局主席瓦利德·贾迈勒丁介绍,过去两年,中国投资占到苏伊士运河经济区投资总额的40%。

同时,中国企业参与了埃及越来越多的重大工程建设,如苏伊士运河大桥、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非洲第一高楼“标志塔”)、斋月十日城轻轨等。

埃及卢克索博物馆馆长阿拉·埃尔·门沙维认为,埃及与中华两个文明起源于大河,千百年来都积累了水治理的丰富经验;同时两个文明古国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遗留下大量的珍贵文物。这是两个文明之间的相同点,也是两个文明能够互利互助、合作共赢的领域。

据他介绍,中国已经向埃及派了三个考古队,发挥中国科技优势,参与到埃及卢克索神庙、金字塔周边遗址的保护与发掘中,并帮助埃及建立专门的考古机构。埃及方面在中国上海组织了一个埃及文化展,受到了中国观众的欢迎。我们?在埃及也开办了一些关于中国文化的展览。双方文化上交流与互动日益频繁。

随着中埃两国间各个领域往来不断密切、加深,两大文明之间逐渐开始从最初的“认知上的求同”迈向“行动上的学习与认可”。

苏伊士运河大学语言学院院长及孔子学院埃方院长哈桑·拉杰布不仅发现了埃及和中华文化都有“和”的思想共性,还致力于对这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他认为,从这一共性思想中可以找到解决今天世界动乱、文化冲突的钥匙,应该重新发现中国儒家思想和古埃及思想中的价值,照亮世界的未来。

卢克索大学校长、教授赛博伦·阿卜杜勒·雅利尔说,我们来到这里怀有一个共同的愿景——促进全人类的和平与理解。在这样一个古老的中国城市,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东方的文明可以与西方的文明和平共处,实现“美美与共,各美其美”的目标。即便我们来自于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我们可以互通有无。共同的愿景使我们携手,而不是将我们区隔。“这是尼山论坛给我们带来重要的启示。在中埃之间建立连接的通道,使我们共同打造可以共享的文明成果。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景”。

目前,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埃及成为非洲重要枢纽(如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两国在金砖国家、中非合作论坛等多边平台上协调立场,开始共同推动发展中国家利益。

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大体要经历从“联系接触、认知建立”到“理解与尊重、化解冲突”,再到“相互学习借鉴”,最终实现“协同合作与共同发展”几个阶段。本次中埃两大文明在尼山论坛的对话也似乎暗合了这一过程。

在对话的最后阶段,福阿德处长提议,建立中埃联合文明研究与交流平台,深化考古合作、青年对话、经典互译及遗产伦理研讨,共同塑造包容性的全球文化叙事。

山东省委外办副主任李红发布了“中埃古代文明对话会—黄河与尼罗河文明合作倡议”,强调深化文明互鉴、加强考古文博合作及拓展人文经济纽带,推动文明智慧转化为发展动力,为人类多元文明共同繁荣提供示范。

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世界汉学中心主任徐宝锋认为,中国和埃及都是在苦难中重生的文明,有过辉煌的历史,也经历过被遮蔽的年代。在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的当下,文化自信不是情绪性的民族主义,而是一种理性、包容、平等的文化主体意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文明不是弱者的记忆,而是强者的根基,那些能够持续输出价值,塑造话语,影响世界思潮的国家往往拥有强大的文化系统和跨文明沟通的能力。这也是今天举办中埃文明对话会的深意所在。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山东新闻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