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发布日期:2008-11-21
作者:周亚玲

谁主城市房价沉浮

周亚玲

  2008年,房价下降成为一股无法抗拒的市场潮流,众多一线城市首当其冲。当开发商纷纷呼吁“救房价就是救经济”时,房价下跌不仅意味着消费者可以以更便宜的价格买到房子,也意味着土地流拍导致地方政府土地收入锐减,以及各地方GDP的下跌。房价的下跌幅度因城市而异,但对社会整体福利的影响却有着普遍的意义。

经济观察报:哪一类城市的房价最容易受波动?哪一类城市最抗跌?

陈功 (安邦咨询公司总裁、首席分析师):城市房价的波动主要是因资本波动而起的。由于一线城市对资本的争夺能力强于二线或是其他城市,上海和北京对资本的吸引力,一定会强于成都或昆明这些城市,购买力明显强嘛。所以资本会首先积聚到这样的城市,然后才会因为利润空间的原因辐射到成都或昆明。以后就是出了问题资本要回撤也是先撤二线城市,然后才会撤一线城市。所以一线城市的房价最抗跌。尤其是北京的房价,将会表现得抗跌性强。不过要注意的是,我并没说北京的房价不会跌。抗跌性和房价不是一回事。

饶及人 (美国龙安集团总裁):容易受到波动的城市有三种:一种是过去一两年来涨幅很高,房价热过头,和市场上 “商品房”供应量非常足的城市,这类城市最容易受到波动,还有一种就是当地政府将推出很多限价房、福利房的城市,例如北京,上海,杭州。另外一种是受到产业转移,靠外贸为主的城市,尤其是珠江三角洲附近的城市,包括深圳、香港、东莞。

比较能够抗跌的城市是过去一两年涨幅不是很高,而且楼盘供应量相对比较少的城市,或是有着新兴产业的城市,例如昆明,以及一些二、三线城市。

倪鹏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城市与房地产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市场化比较强的区域,短期波动明显、供给需求比较敏感,传导机制灵活。长期来看,是比较好的事情。譬如深圳等城市,价格起伏明显,和宏观经济形势变化比较吻合。而市场化程度低的地方,供给垄断性比较强,在需求上,市场意识也不强,消费不理性。短期看对宏观不敏感,长期会有问题。前者会是小起小落,后者可能是大起大落。另外可以从城市的产业基础和居民收入水平来看,产业基础雄厚,房地产炒作不厉害的城市,房价最稳定,譬如广东的二线城市中山,现在形势是最好的。而内地一些产业基础一般,好炒作的城市,房价下降最厉害。

张琦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一方面是流动性人口较多的城市房价最易受波动,例如深圳受经济危机影响,中小企业倒闭,流动人口增长减少,需求量减少,房价容易受影响。另一类是前期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例如深圳、上海等。再有就是外向型城市、中小企业发展较快的城市的房价波动影响较大。哪一类城市最抗跌?经济发展受影响较小的城市,资源性的城市,非外贸的,国家骨干企业多的中小城市,譬如一汽、二汽所在的长春、十堰;未来发展潜力大的城市,国家区域开发重点支持的城市,例如滨海新区的天津,北部湾的北海及南宁;东盟经济发展圈的云南等一些城市。北京下跌速度比其他城市稍慢,主要是需求量大,但下跌的趋势与其他城市是一致的。

陈杰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副教授):有的城市,面积比较小,当地经济比较好,就比较抗跌。有的城市新区面积比较大,炒开发区的概念,服务又滞后,下跌也是自然的。一些一线城市,城市基础面不错,但炒作过度,一年50%的涨幅,那房价下跌也厉害。

经济观察报:房价下跌对居民的生活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陈功:房价是一种资产价格。房价的下跌意味着资产价格的下跌,而资产性收入也是居民收入的组成部分,因此这同时也是居民收入的下降。当然会有影响,甚至可以说是严重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什么刺激消费之类的基本都是经济学家的空谈。

饶及人:好的影响是一些要置业的老百姓能够买得起自己的房子,而且房价下跌,经济调整,造成优胜劣汰,对后来的开发商有着警惕的作用,会促进房地产产品质量与设计的革新,是健康的。不好的影响是财政收入,一些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一些市政建设可能停顿。不过,总的来说,房子是商品,只要需求有变化,价格有升有跌是正常的。

倪鹏飞:对于自己购房的居民,基本生活没有改变,房子是自住的,使用价值没有变化。对于没有买房的人,价格下降,更少的钱买相应的使用价值。获利提高,对生活有积极的改善。而对于投资或者投资目的的人,价格下跌有一定的影响。而从整个社会福利看,对居民生活没有任何影响。

张琦:房价下跌对居民生活没有影响。影响大的主要是投资和投机房产者。房价越低,居民越能够买得起。

陈杰:房价下跌,直接影响不大。主要是心理的影响。净资产下跌,会影响消费行为。房价与宏观经济不是独立的,有这种信号存在。房价下跌会对预期疲软。房价涨,大家觉得经济也会持续上涨,自己的收入也会增加。

经济观察报:有学者认为,高房价影响城市经济活力,你怎么看?

陈功:高房价当然会影响经济活力 。但多高的房价算是高房价?经济活力又是指的哪些活动或是产业?这些都有待澄清和讨论,否则就不能这样泛泛而谈了。如果准确地表述这个问题,应该是基本稳定而每年略有增长的房价。幅度很大的房价增长以及重大波动则是有害的。因为这会影响到服务业或是其他产业的成本大幅上升或是不可控。如果很多行业都受到土地或是物业价格的影响开始远离某个城市,比如南方沿海的情况,那么这些城市的经济将会陷入冻结状态。

饶及人:不一定,有时候高房价反而增加城市经济力,因为消费者信心高,低房价老百姓反而不敢花钱。曼哈顿和伦敦过去高房价,当地经济反而好。目前房价下跌,当地老百姓更不敢花钱消费。

倪鹏飞:房价应该有多高,和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是有个基本的比例。而房价过高,有负面的影响,增加企业运营成本,缩小了这个城市的企业竞争力。对于将来要做出选择的企业,可能就不来该城市。而一些已经在这里的企业,可能外迁,对人才就业迁徙也有影响。而房价过低也不行,居民收入偏低,经济发展也不行,各方面条件也不好的城市,房价过低,发展什么产业都可以,低端产业就不容易退出,对产业结构提升有影响。如果一个城市生活成本低,大家都跑来,也会成为城市的负担。

张琦:房价是市场的反映,价格是由供求来决定的,不是人为确定的。每一个城市的房价就是反映其本身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房价不管高低多少,体现的都是城市本身活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选择,由经济总量和市场决定的。如果你觉得房价导致的运营成本高,可以去别的城市发展,但市场规模又会受到限制。

陈杰:这个问题看房价是泡沫,还是正常的。如果是正常的,不能说影响经济活力。城市会有一个金字塔的构成,人们都向往大城市,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房价必然会高。房价本身会引导人们理性地选择工作地点。应该允许房价的坡度,不是人为地压制房价。否则的话,有关系的人获得户口,能拥有好的工作资源,生活资源,房价又不高,大家都拥挤到那里,这样会导致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

我觉得房价还是要市场化。但也要打击泡沫,如果明显是投资的话,应该出台一些措施。虽然现在物业税出台不是时机,但是迟早的。第一应该在(房价)形成机制上做纠正,更加市场化。第二人口流动应该更市场化。大城市居民也可以流出,不产生户口租金,人口分布在各种城市。

经济观察报:在一些城市,房价下跌的过程中,出现政府干预的情况,譬如一些城市,政府叫停开发商降价。你对此怎么看?

陈功:政府干预完全是胡闹,完全是在没有搞清楚状况条件下的乱作为。这种干预是不可持续的。大家想一想政府能有多少钱可用于干这个?又能坚持多长时间?这种带有盲目色彩的市场干预有损政府的权威形象。其实我们的政府必须承认,随着三中全会的召开,我们已经正式开始进入后土地经济时代,地方政府必须在这方面加强学习,寻求新的增长之道。

饶及人:市场就应该由市场来决定。任何行政政策的干预也许短期有用,但是事后都会适得其反,将付出更大的代价。政府必须做裁判而不是球员。

一些主动叫停开发商降价的城市将失去开发商的信心,反而会影响日后去开发的意愿,我认为这些城市的政府官员如此做会对日后的招商造成不好的影响,尤其是外资不敢轻易进入这个市场,因为难预测政府何时会干预房价。

倪鹏飞:政府基本出发点是想让房地产的销售不停顿,产业保持合理的增长。现在受影响的不单是价格,而是销售。政府在税收等方面有一些补贴优惠,也是允许的。这几年,一些地方政府在城市经营中,炒高土地价格,拿了不合理的一部分。现在居民承担不了这样的价格,政府为了促进增长,将一部分不合理的利益转让,也是合理的。政府只要不是行政干预,是以市场为基础的,税收货币上的间接调控,都是允许的。

张琦:政府叫停降价是一种很少有的情况,市场变化不让降也不可能。目前政府关心的主要是整个经济发展稳定,防止大起大落,是为了整个经济火起来,不是为了房地产。正常的房价涨跌是正常的市场波动规律,目前的下跌是正常的变化。政府现在发展廉租房,调整地产供应结构,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陈杰:政府不应该干预房价。出发点就不对。一些政府出台政策,是害怕房价下跌,导致土地收入下跌。这是短视的、自私的行为。政府应该做的是促进房地产开发,让交易活跃起来。因为房地产是重要的支柱产业,和很多产业有重要关联度。如果房地产停滞了,绝对对国民经济有损害。政府应该积极促进交易行为和房地产开发。政府出台的保障性住房等十项措施,就是正确的方向。前一段时间,鼓励人们消费,保房价却是不合理的。房价该跌还是会跌,应该让市场自己去纠正。政府能做的是鼓励房地产开发,降低税费等。房地产开发的意义在于过程。保经济应该是保投资,而不是保房价。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