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俗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放在投资里也同样适用。这并非只是宗教意义上的因果报应,而是实实在在的财务回报。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数据表明:投资人如果坚持长期投资“善良”的企业,必将有“好报(好的财务回报)”。很多人会有疑问,投资并非行善,只要能赚钱,何必理会善恶。其实不然。
所谓“善良”的企业,最主要的表现在:一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善待社会);二是善待员工;三是善待股东。
在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注意到: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或投入)与提高股东价值并不矛盾,从长期来说,两者往往是一致的。如,雀巢公司就开宗明义地提出,(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是提高股东价值的途径。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司一方面既要守法,另一方面则是遵守社会契约,做一个良好的企业公民。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司会获得一项额外的“信任资产”,“信任资产”的积淀便形成长期的品牌价值。这些具有潜在品牌价值的公司,正是价值投资者所要寻找的具有“护城河”概念的投资标的。
善待员工,即提高员工就业的满意度。在传统的管理理论中,员工是被当作一般普通的变量来对待的——用最少的成本来从他们身上获得最大的收益。提高员工满意度,即意味着成本的增加,由此可能导致企业盈利的减少。但近期的一些研究结果颠覆了这个传统的管理逻辑。
沃顿商学院金融学教授埃里克斯·爱德孟一项关于《员工满意度和股权价格》的研究表明:受到员工好评的公司,其收益达到了市场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该项研究选择《财富》杂志评选出的1998年到2005年期间“100家最受员工欢迎美国公司”的评比列表显示,这些公司的年收益率为14%,而整个市场的收益平均水平为6%。
爱德孟的研究证明,那些在提升员工满意度方面下功夫的公司,长期收益是相当可观的。员工满意度越高,公司业绩越好,因而股权回报越高。在最近的一次《财富》杂志调查表中,Google高居第一,Goolge除了十分重视员工的福利之外,还十分注意公司对社会所应尽的责任。如果从2004年8月上市到今天, 投资Google年复式收益率为51%。
善待股东,主要是指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管理团队要诚实对待股东,恪守“信托责任”;二是大股东要善待小股东。在做一个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时,我有一个习惯,即首先检索这个公司有无违规记录,如:监管部门的谴责、财务造假、发布虚假消息、大股东占款或挪用等。如果一旦发现大股东或现任管理层主要人员有不良记录,我基本会放弃做进一步的财务分析或跟进。在A股市场上,做这样一个“不良记录检索”尤其重要。对一些不善良的大股东或管理层,如果惹不起,但还能躲得起。若投资这类公司无异是一种“恶行”,也必会遭“恶报”。
投资一个公司,即意味着选择一个生意伙伴。一个成功的投资者既要学会read the company,还要学会read the people。投资“善良”的公司也是一种“善行”,所以必有“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