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报名听证会
无人报名并不会阻止听证会“走程序”,“当报名人数不足时,由物价局委托有关部门推荐产生”。“民意”弃权是某种“双输”:反对者未能阻止涨价,反而让开了路,而这样的价格听证会,恐怕也不好意思假“民意”之名了。
——《成都商报》
权利是靠自己争取的,越是面对弄虚作假,越是要站出来争取。权利在法律上写着,但有时候,如果你不去争取,文字就很难变成现实。
——《东方早报》
如果说哈尔滨那位参加人扔水甁是“有形”的抗议,那么东莞市民拒绝参加听证会则是一种“无声”的抗议。对此,真正应该反思的不是消费者,而是物价部门及其听证制度。
——《珠江晚报》
居民不参加这样的游戏,无视这个“摆设”,表明人们开始觉悟了。作为公民、居民或者市民,人们还应该进取一些,主张民生权利,更改听证规则。
——《新京报》
东莞居民对水价听证会表现出的集体冷漠,佐证了听证会与居民利益、公共事务的脱节。如果听证会不是利益博弈的广场而是走走形式的秀场,居民自然提不起兴趣。
——《京华时报》
先理顺听证会背后那些复杂的利益纠葛,剔除垄断企业在民生领域的独断专行,放开市场经营,公平竞争,同时公开成本、财务运营,然后再来谈什么民主听证。没有前者的对症下药,价格听证再怎么做,恐怕都难为民意解困。
——《重庆时报》
这种冷漠,不是对自己切身利益毫不关心、缺乏参与热情和民主素质低下的表现,恰恰是民主权利和参与热情受到现实打击或者戏弄后,对那种走过场的伪听证产生的排斥感。
——《每日经济新闻》
哈药污染事件
无原则的呵护和娇惯,固然可以让一个企业获得先天优势并迅速成长,但这个成长的过程必然是畸形的,其结果则可能是谁都不愿乐见的“反噬”,反噬公众反噬社会。
——《南方都市报》
出卖环境是形式,出卖大众的身体健康与人生幸福才是本质。获利的是企业,付出代价的却是公众。回头再来看环保执法,我们就会发现,其首要任务其实不是强制企业治污,有些行业企业注定是亏本的买卖,对于这样的产业企业,政府当初就应当限制甚至杜绝引进。
——《中国青年报》
说中国压低了全球化学药的价格不过分,背后是环境的代价,是对人生命的漠视,是员工无法从规模增长中获利,最后,是中国内需无法启动。
——《东方早报》
“被精神病”
从这家医院的表现看,它不仅是被动的配角,也在积极充当“制造精神病人”的角色。这位精神病医院领导真正觉得,给县委书记发短信很恶劣,就是精神病,起码该在精神病院关三个月。
——《新京报》
上海大火问责
各地政府部门最应该做的就是,真正把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当回事。相信每个人宁可看不到如此“壮观”的处分名单,而希望生活在一片安全、安心的环境里。
——《新京报》
独立候选人
独立,每个人的独立,每个社会组织的独立,每个职业的独立,即社会力量的自我成长,必然在客观上压制公权力的滥权空间,客观上矫正政府行为,这是对政府最好的训政。
——《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