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之困
深圳多莉制衣公司老板张丽影说,对于像他们这样一直以做外单为主的加工企业来说,转型升级很难有实施的条件和空间。近年来,她曾经去过江西、湖南、广西、四川等地进行考察,结果还是没有办法下定“迁出去”的决心。
张丽影表示,从他们考察的结果来看,广东周边的江西、湖南、广西等地,人工方面比深圳便宜不了多少,但在产业环境及相关配套方面却差距很大,加之在物流成本方面需要更多的支出,算下来仍然无利可图。“服装产业,特别是外贸企业的转移,实际上是不可行的,至少大规模转移的条件并不具备。”黎丽丽说。
她表示,大部分承接外单的服装加工企业对成本都很敏感,仅从物流成本来看就很难消化,有测算显示,仅从深圳转移到珠三角边缘的广东清远就已经无钱可赚,更不用说到更远的中西部地区了。
相比之下,在产业升级方面,尤其是品牌建设培育方面,深圳看上去有着堪称辉煌的表现。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深圳服装企业达3500多家,40万从业人员,其中时尚女装企业2300多家,拥有自主品牌1200多个。
但黎丽丽表示,2300多家生产加工女装的企业拥有1200多个品牌的现象,本身就很不正常。“这当中竟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品牌,基本上都属于内销,至少可以看出有同质化方面的问题。”
她表示,深圳的服装品牌要真正走向国际舞台,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对于仅从事和依赖代工生产的外贸加工型企业来说,其创立品牌的道路不但会更加漫长,也会更加艰难。
黎丽丽的上述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深圳一些服装界人士的认同。深圳歌力思服装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国新就认为,经过深圳时装界的努力,也许10年、20年后才有可能诞生属于深圳的国际性品牌时装。
东莞模式再引瞩目
深圳服装行业协会秘书长沈永芳表示,很多企业都想转型,但怎么转,很多企业都很困惑。
东莞模式或许可以作为一个可资借鉴的样本。
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东莞尽管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初也曾经深陷困境,但在经历两年多的结构调整之后,已经开始逐渐走出阴霾。
“产品内销的比重去年已经达到30%,今年预计可以达到60%左右。”东莞侨运表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汉生表示。
东莞侨运表业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700多名员工的中型台资企业,年产手表500万只。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之前,所有产品全部贴牌销往国外市场,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企业一度面临危机。
随后在东莞市当地政府的帮助支持下,通过开拓内销市场,创建品牌,目前该企业已经度过困难开始步入良性循环。
陈汉生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东莞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帮扶措施功不可没,特别是创立3年的广东外资企业(内销)产品博览会为外向型企业搭建起了一个拓展内销市场的重要平台。
事实上,东莞市政府为给外向型企业提供转型升级平台,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扶持措施。
首先是全力争取广东省外博会永久落户东莞,以展会形式帮助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开拓内销市场,同时采取了多项帮扶企业的措施,从融资、减负、科技、加工贸易转型以及拓展内销市场等方面帮扶企业。
以东莞厚街为例,厚街镇委书记黎惠勤表示,为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融资问题,厚街镇专门设立了“厚街镇推动企业融资专项资金”,近年来已协助中小企业贷款融资882宗112.1亿元。同时协助52家企业获得市、镇财政科技项目资助3773万元。
据了解,截至目前,厚街镇已有126家来料加工企业转变形态,100多家中小企业由贴牌加工转向自主生产,全镇549家外资企业中,已具有自主品牌172个。
2010年,厚街已有82家外向型企业开展内销业务,内销金额达到57.67亿元,而今年1至4月,全镇外向型企业开展内销业务的已有102家,内销金额22.47亿元,同比增长23.18%。
“东莞全市外资企业2010年实现内销总额已经达到2054亿元。预计今年将达到3000亿元以上。”黎惠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