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人同志
导语:我可以不认同你生活的方式,但是我愿意捍卫你不同于我的生活的权利

经济观察报 张妍/文 正如这个社会的绝大多数人一样,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异性恋者,但我依旧被一群热情洋溢的基佬举着彩虹旗走在街头的照片所吸引——这是在上个月26日,为了庆祝纽约参议院批准同性恋婚姻合法化法案,美国纽约举行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同性恋游行。紧接着,7月3日的伦敦也开始了盛大的同志街头游行活动。

一向被认为保守和传统的中国人,也开启了对同性恋话题的禁忌。不久前孙海英和吕丽萍投下的“言论炸弹”,叫好声鲜有,许多人都不认同这对演员夫妇,并为二人贴上了“歧视同性恋”的标签。

事实上,纽约、伦敦、圣保罗、多伦多、悉尼和亚洲的台北、香港,年年都有举办同性恋游行的传统,参加者主要包括男同性恋、女同性恋、双性恋、变性人等等。这样一群在社会和生活中处于边缘和极端小众的人群走上街头,并非你想象中那样光怪陆离,他们会精心打扮自己的着装,而脸上的笑容和呼喊的热情则与常人无异——游行的主要宗旨便是希望各界停止歧视和暴力对待同性恋者,提倡宽容的社会文化。

我在2009年的11月目睹了香港同志游行的场面。那年我作为摄影记者,跑到游行的集合地——湾仔的修顿球场,本打算拍摄一些有趣的新闻画面便打道回府,却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一直跟完了全程。来自各个国家的人都有,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五六岁的小朋友(我猜测这些孩子是外籍同性恋家庭领养的儿童),内地也有数十个同志团体参与,此外,还有一些社会公益和慈善组织加入其中。当时的气氛是热烈且欢快的,我亲眼见到有公车上的乘客,从玻璃窗中向游行的人群们伸出了大拇指,还有路过的市民受到感染,情不自禁地拉着自己的宠物狗,也加入了队伍。

因为社工的引荐,我结识了那场同志游行的组织者、知名“拉拉”(女同 性 恋 lesbian的 昵 称)Connie Chan。我们约在旺角的星巴克,她头发短短的,穿着宽松的牛仔裤、运动鞋快步走来,以至于一时间我误以为这是个男孩子,便由此暗暗认定她在女同志关系中扮演“T”的角色(女同性恋情侣中较为男性化的一方)。Connie最新一次在公共媒体上露面,是香港导演许鞍华的作品《得闲炒饭》。电影开始不久后,在香港女同盟会里,Connie一手搂着演员吴君如,一边有些漫不经心地打着茬,说些笑话。

电影中的女同盟会是真实的场景,它的全称为Women Coalition of HKSAR,是一个专为“拉拉”们提供交流和互助的非政府组织。传统的价值观占据香港社会的主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讲着粤语的香港人对于婚恋、两性关系都非常保守。香港唯一一家女同性恋酒吧依然躲藏在尖沙嘴一个非常不起眼的角落中——很明显,酒吧的老板出于各种考虑,还是没有勇气让这间酒吧堂而皇之地开在车水马龙之处。不过,这个国际都市也同时吸收了大量外来文化和前卫观念,留出了足够的空间和姿态,让一些小众的行为和探索生根发芽。

香港的同性恋文化便是这样发展起来。香港中文大学的性别研究专业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专攻两性心理学、亚文化研究及同性恋问题,并被准许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修读这个学位的学生,会大量接触到同性恋群体,甚至考察成人用品商店和同性恋酒吧,很多学生在毕业后会走上专业研究或社工的岗位。2005年的时候,三个同性恋组织获得了香港民政事务局4万港元的资助,开展“口述历史”项目,走访了15名分别出生于60、70、80年代的香港女同性恋者,讲述她们家庭关系、爱情生活、性取向觉醒以及与主流观念抗衡的故事。

和香港不同,由于影视作品和网络文化的渲染,大多数内地人对同性恋的认识还停留在男生“娘娘腔”或者女生“假小子”,要么就是电影里张国荣的多情小生形象,或者像《康熙来了》的蔡康永体贴又幽默。而“艾滋祸首”这样的传言,让人对同性恋心生嫌恶。实际上,“同志”有可能是写字楼里的白领,也可能是凭力气吃饭的打工仔,有可能是腹肌六块的男子汉,也有可能是长发飘飘的小姑娘。他们有和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平凡人一样的生活、职业、喜怒和爱好,唯一的区别便是,他们喜欢同性。即便是这样,他们的情感本身也与常人无异——有的爱撒娇,有的爱粘人,有的花心,有的发愁找不到对象。

这并非要为同性恋美言,或者故意试图将主流价值观撕开一个口子——这个社会既然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那么,当你对同性恋表示斥驳,至少要在了解他们的基础上。尽管科学研究尚未下定论,但确已证实同性恋基因的存在,这些边缘人群并不是自主选择了他们一生的性取向。

因为若干同性恋人有参加意愿,一家商场曾悄然取消了情人节接吻大赛的活动,或是商场管理人员觉得这“有伤风化”。因为社会的回避态度,同性恋者趋于自我解救和解放,以淡化“有伤风化”这种观念的耻辱,和外界对于他们传播性疾病的误解。同性恋曾被看成流氓罪,自从1997年同性恋在我国不再被视作犯罪,2001年同性恋不再列为精神疾病,10年之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已经有了颇有名气的同性恋酒吧,同时,在时尚圈和影视圈等较为开放的圈子中,同性恋者特别是男同性恋,已经占了相当大的一个比例,这些“基佬”,不遗余力地宣扬着“男同志精英论”。而《断臂山》、《蓝宇》、《盛夏光年》、《蓝色大门》这些影视作品的描绘,在公众心中刻画了同性恋人凄美、浪漫的爱情生活。

最近,又一位知名男同志和自己的爱侣定下终身,他便是美剧《生活大爆炸》中Sheldon的扮演者吉姆·帕森斯(Jim Parsons),他的订婚几乎赢得了全世界粉丝的祝福,当然大部分都是“直男”、“直女”。而相比于某些圈子某类同性恋的“扬眉吐气”,隐匿于人群中、过着寻常生活的同性恋者,依旧背负着巨大的社会和家庭压力。此前某周刊曾策划“拉拉的婚事”专题,报道由男“同志”和女“拉拉”组成的“自助婚姻”,以此来逃避社会和亲朋对于他们私人生活的猜测和议论。

蔡康永回应吕丽萍孙海英对同性恋的攻击时说道,“你仇视的同性恋,并不是受伤不会痛的抽象名词,而是有血有肉的人呀!”如果我们以人性的态度来看待身边的同性恋者,或许你便不再觉得他们是“怪物”。如果套用那句话说,便是——我可以不认同你生活的方式,但是我愿意捍卫你不同于我的生活的权利。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