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区域新闻 > 焦点 >
高考状元缘何婉拒清华
2011-07-09 10:28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叶静宇 编辑:经济观察网
导语:内地大学吸引力不足 原因之一是,过去10年间,内地大学的声誉随扩招大幅下降。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叶静宇 7月3日,清华大学上海招生组的老师给余乐平打了很久的电话。

“专业可以任选,父母也动员我报清华,但我最后还是婉拒了。”余乐平说。这位上海高考新科“状元”选择了香港大学。

将和余乐平一起赴港读书的还有来自北京、上海、湖南、广东、安徽、云南、西藏等地的另外10位高考头名。

香港的高校首次在内地揽获如此多位“状元”。而此时,内地的名牌大学却正为“掐尖”陷入恶战。前不久,一场以复旦和上海交大为主角的招生口水战刚刚落幕。

高考生源锐减、优质生源外流,一贯以录取分数线决定排名、进而直接影响到学校所能获得各种资源的内地高校,压力骤升,“生源争夺战”不再仅仅是为荣誉而战,更是为生存而战。

被“绑架”的考生

冯玮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也是今年该校湖北招生组的组长。此前,他已连续参加了三届高考招生工作,对“北清神话”下的另类“高招”有所亲历。

让他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去年在湖北遇到一位文科高分考生,这位学生有意向报考复旦大学经济系,复旦大学也准备与他签订预录取协议。但就在前去签署协议的路上,该生接到当地副县长5个电话,感到“得罪不起”,决定听取县领导的“建议”,改填志愿进入了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一位考生的高考志愿竟然能惊动当地政府领导,招生组老师对这种“中国式黑色幽默”哭笑不得。

冯玮透露,在包括湖北在内的很多地方,是否有学生上“北清”,已然成为考核地方行政长官和校领导“政绩”的指标。校长和教师甚至根据“卖”给“北清”多少学生,按人数领赏。

一位不愿具名的高校招生官也表示,每年高招之际,一些地方政府、中学出于政绩、校绩等考量,对上“北清”线的学生围追堵截、威逼利诱,强令高分考生填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此竟不惜采取没收手机、软禁、恐吓等卑劣手法。

今年,冯玮为了让考生们看清这根看不到的“利益链”,他连发数十条微博,炮轰“北清神话”及各色招生“内幕”。

让冯玮始料未及的是,自己的微博竟然助推了一场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口水战”,并被舆论视为“生源争夺战”从暗斗走向明争的标志性事件。

就在冯玮发布“招生内幕”系列微博几天之后,复旦大学招生办的网站上发布了一份“严正声明”,称接到多地招生组反映,有人冒充复旦大学老师致电考生,谎称学校撤销了与其签订的预录取协议,并试图以此来“挖墙脚”。

针对此事,冯玮在微博中提到“某理工科类高校”,并“@”上海交通大学及交大招生办微博。一时间,舆论纷纷将复旦大学提及的“李鬼”指向上海交大。

迫于舆论的压力,上海交大旋即在其官方微博上反击“声明”。随后,在越来越多人的围观下,一场关乎校誉、师德和真相的口水战在网上迅速升温。

生源危机

让高校招生如此紧张的原因之一,是高考生源逐年递减。

以上海为例,上海今年参加高考人数为6.1万,与前几年相比,2008年上海秋季高考的报考人数为9.93万人,2009年下降为7.38万人,2010年为6.6万人。

来自相关部门的权威统计,上海的高考人数低谷将出现在2017年,到2018年才能“龙抬头”。

这样的情况在全国也很普遍。据教育部统计,全国今年参加高考的人数为933万人,和2008年相比,报考人数减少了117万,成为自2008年后参加人数最低的一次。根据中国人口年鉴的数据,高考适龄人口的下降将持续到2020年。

不仅是高校,义务教育阶段生源的减少更加明显。

生源减少已经成为高校、中学招生链上一个不可避免的客观问题。

前述招生官分析称,中学在另类“高招”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除了奖金激励的作用以外,对中学而言,有多少学生考取“北清”,还是最具号召力的广告,以此能够帮助它们在中考招生中吸引更多的初中优质生源。

生源减少同样影响着高校生存。首先是民办高校和高职院校。上海一家民办专科学校的负责人介绍:“去年我们在上海计划招生400人,实际录取230人,来报到的只剩200人都不到。”

而更令人担忧的一组数据是,《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199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1032所,到2009年已增长到2305所。高中毕业生越来越少,高校数量却越来越多,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担心:“高校为未来的生源变化做好准备了吗?”

选择港大的道理

除了适龄人口减少外,放弃国内高考,参加“洋高考”或直接到海外留学人数的走高是分流高考的最主要渠道之一。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印杰近日在复旦大学出席相关会议时表示,有统计显示,去年上海有至少10%的高中生放弃高考,今年估计也不会低于这个数字。

格致中学高三学生徐嘉忆就是“弃考”族中的一个,她今年3月份就拿到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格致中学校长张志敏表示,该校2009年有10位学生放弃高考选择留学,2010年上升至20位,今年有25位。

在上海中学、交大附中、复旦附中、上外附中等名校,也已经有越来越多像徐嘉忆这样的优质生,如今也不再去挤高考的“独木桥”了。

随着经济收入的增长,出国留学不再是富裕家庭的“专利”,普通家庭留学生正在迅速增加。启德教育留学机构总经理张超介绍,前些年,留学生中来自年收30万元以下普通家庭的只占2%,2010年计划留学的学生中,来自普通工薪家庭的比例达到了34%。

除了美国,香港也是这一竞争不可小觑的因素。

上海高考新科“状元”余乐平放弃了清华,选择了香港大学。进入港大,他第一年在内地委培可拿到3万元人民币奖学金,随后在香港三年可以拿到48万港元的奖学金。

“奖学金并不是我选择港大的主要因素。我以后想出国读MBA,而香港大学和欧美的衔接平台更顺畅。”余乐平如此描述他的人生规划。

一位选择香港大学的考生也表示,内地的北大、清华等顶尖高校每年“网罗”这么多最优秀的学生,但至今也没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反观偏安一隅的港大,就已经培养出高锟、崔琦两位诺奖得主,自然有它的道理。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