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油丑闻波及中海油“海上大庆”

2011-07-11 07:26

经济观察报 记者 严凯 一个月前的一次油田溢油事故让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下称“中海油”;0883.HK)如今陷入了两难境地。

6月初,中海油拥有51%股权的蓬莱19-3油田的两个钻井平台相继发生了溢油事故。但中海油及作业方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下称“康菲中国”)均未对此作出及时披露。

如今,中海油和康菲中国被指瞒报事故。尽管作业方康菲中国将负事故的主要责任,但作为合作方的中海油也被认为难逃干系。

2010年,中海油成功实现了5000万吨的“近海大庆”计划。该公司的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四个“海上大庆”,除了“近海大庆”,还包括“深水大庆”、“海外大庆”和“LNG大庆”。

此次溢油事故迫使蓬莱19-3油田每日减产7000桶。中海油内部人士称,此次溢油事件后,中海油的海上大庆计划或许因此受波及。

迟到的公开

7月5日下午,位于复兴门外大街1号的国家海洋局内格外热闹。在海洋局二楼的一个会议室内,挤满了来自国内外70多家媒体、90多人。

“这是海洋局有史以来召开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媒体见面会。”在通报会开始前,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司长李晓明打趣道。

不过,在此次通报会上,康菲中国和中海油相关负责人并未到场。康菲石油是一家国际一体化能源公司,是全美第三大能源公司和最大的炼油公司。

当天,中国海洋局正式对外公布了渤海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的有关情况。据海洋局公布的信息,此次溢油事件最早始于一个月前。

蓬莱19-3油田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海上油田,有“海上大庆”之称。该油田的作业方是康菲石油,合作方为中海油。前者拥有油田49%的权益,后者拥有51%权益。

令人费解的是,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国家海洋局始终未提及“中海油”。

身为作业方的康菲中国被认定为此次溢油事件的责任方。中国海监总队北海第二支队政委何建苗称,中国海监执法部门已对康菲中国此次溢油事件予以立案调查。“根据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最高处罚额度为20万元。”何建苗称。

而在国家海洋局召开新闻通报会的第二天,康菲中国和中海油也在北京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专程来华救火的康菲全球高级副总裁Ryanlance携康菲中国四名高管出现在新闻发布会上。与会的还有中海油执行副总裁陈壁率领的中海油3名高管。

发布会上,康菲和中海油就此次溢油事件向社会公众道歉,中海油也首次承认将分担经济责任。而此前,中海油和康菲石油对溢油事件一直保持沉默。

祸起溢油

除了中海油和康菲中国,另外一个保持沉默的便是国家海洋局。

早在6月4日,一份内容为“蓬莱19-3油田B平台东北方向海面发现不明来源少量油膜”的报告出现在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报告方为康菲中国。同时收到报告的还有中海油。

由于有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在前,“不明来源少量油膜”引起了北海分局的重视。北海分局内部人士称,在接到报告后,局里领导就要求康菲公司立即处置,对油田自身进行自查。

4天后,康菲中国再次报告称,在B平台东北方向附近海底发现溢油点。北海分局立即派了专员登台提取了油膜样品进行分析,并最终确认溢油源来自蓬莱19-3油田B平台。

6月16日,国家海洋局曾约见康菲中国的负责人,要求对外公布漏油信息。“还没来得及决定是否对外公布,另一处溢油又发生了。”上述内部人士称。

第二天上午11:00,北海分局又接到报告,蓬莱19-3油田C平台及附近海域发现大量溢油。

随后康菲中国报告称,C平台C20井在钻井作业中发生小型井涌、侧漏事故,导致发生溢油。

“B平台溢油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蓬莱19-3油田通过注水和岩屑回注,增加了平台附近的地层压力,为流体连通地层提供了能量,导致该平台海底溢油。”李晓明称。

在C平台发生溢油后,康菲中国在与合作方中海油商量后,决定暂停油田平台的所有作业,直到完全控制溢油。为此,康菲对两平台实施措施,致使溢油情况得到控制。“至少在溢油基本控制住之后,作为作业方,是有责任对外界披露溢油事件的,让外界对油田所溢出来的油膜有个提前防范。”一位业内专家称。

对此,康菲中国的解释是:“这个事件发生在中国,要向中国的相关部门及时汇报了,包括向合作方中海油。我们是按照相关规定执行的。”国家海洋局则表示,溢油事故数据分析需要一个过程,这也和监测技术不成熟、监测水平受制约有关。

国家海洋局的监测数据显示,截至7月4日,此次溢油事件导致劣四类海水面积为840平方公里。单日溢油最大分布面积158平方公里。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